牢记嘱托 展现新风采|小小工作室,创新大课堂 ——探访贵州航天职院卢孟常省级技能大师工作室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3-28 12:26 1

摘要:在贵州航天职业技术学院内,有一个充满创新与活力的地方,那就是卢孟常省级技能大师工作室。自2020年成立以来,这个充满奇思妙想的空间始终深耕科技教育赋能乡村发展,如今已成为青年学子探索前沿科技的梦想实验室、培育创新人才的沃土、驱动产业升级的引擎。日前,记者走进这

3月28日《贵州教育报》2版

在贵州航天职业技术学院内,有一个充满创新与活力的地方,那就是卢孟常省级技能大师工作室。自2020年成立以来,这个充满奇思妙想的空间始终深耕科技教育赋能乡村发展,如今已成为青年学子探索前沿科技的梦想实验室、培育创新人才的沃土、驱动产业升级的引擎。日前,记者走进这个充满科技魅力的创新阵地,近距离感受师生们在智能制造、电子信息等领域的创新脉动,揭开其以科技之力赋能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

卢孟常(左三)对工作室成员进行指导。

植保无人机 赋能特色产业

走进工作室,货架上陈列的各类无人机与航模令人目不暇接,摆在货架前方的T-300植保无人机原型机尤为醒目。这款针对贵州刺梨产业研发的明星产品,正是工作室服务地方产业发展的生动缩影。

“我们的优势在于无人机技术,能否为贵州特色优势产业刺梨量身打造一款智能喷洒设备?”带着这样的思考,卢孟常团队启动了T-300植保无人机的研发。

研发之路并非一路坦途。既要适合贵州丘陵山区地形,又要解决农药喷洒利用率低的问题。“喷嘴高了,农药会被吹走;农药喷洒的颗粒度不符要求,覆盖面又不足。”卢孟常说,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团队增加了病虫害图像识别功能,通过识别病虫害的情况来改变农药的喷洒模式。

“从无人机的视角来看,当太阳光照射到叶片上时,叶片会反光,这可能造成无人机的误判,进而在健康叶片上大量喷洒农药。”面对这个问题,该团队将原来使用的YOLO算法更换为现在的多光谱相机,团队成员周鹏程解释,“刺梨正常的红外波段在400-700纳米之间,当叶片发病、叶绿素降解、细胞结构发生变化时,红外波段会落在1300-2500纳米区间,这正好是多光谱相机的敏感范围,因而能够轻松识别病变叶片,避免农药误喷。”

这款T-300植保无人机也是校企合作的产物。“企业的博士团队与师生团队共同研发,三方齐心协力,攻克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题。”卢孟常告诉记者,2023年,该无人机通过校企合作企业的试验,其农药利用率达到91.8%。目前,该机型正在黔南惠水投入作业,为贵州刺梨等产业发展注入新活力。

为全方位提升无人机性能,卢孟常表示,未来工作室将持续丰富更完备的病虫害数据库,融入机器学习、图像识别等前沿算法,赋予无人机自主飞行能力。通过更精准的环境感知与路径规划,实现无人机对复杂环境和病虫害分布的高效应对,确保农药喷洒等任务的精准执行。

小小工作室 培养创新人才

小小工作室,创新大课堂。在这里,学生们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兴趣和特长,实现自己的价值。

该院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大二学生潘召强就是工作室的“常客”。他告诉记者,自己对代码编程了解不多,但对机器组装兴趣浓厚。他指着货架上摆放的无人机和航模说道:“这些都是我来到工作室后动手组装的,最开始从最简单的机型入手,慢慢开始尝试组装更复杂的机器。”

工作室原本就有包括穿越机在内的各种机型和航模。在潘召强眼中,之前那些搁置的机器就如同“老古董”,积满灰尘,毫无生气。而经他的双手重新组装调试后,这些“老古董”仿佛重获新生。他感慨道:“这些老物件就像是年迈的老人,它们本应在天空中自由翱翔,展现自身的价值,之前却被埋没了。”

工作室成员开展三下乡社会实践,科普无人机知识。

在这个充满现代科技感的工作室内,记者还意外发现,一件蜡染电锅炉与精致的刺绣产品格外突出。“除了对电子元器件和机械组装感兴趣的学生外,还有一群热爱刺绣、蜡染等传统手工艺的同学也汇聚于此。”卢孟常说,组建工作室的初衷,是为了组织学生参加各类技能竞赛,但没想到,它逐渐发展成为各类人才学习交流的聚集地。

在这里,不同专业、不同兴趣爱好的学生们相互交流、合作,碰撞出创新的火花。每当创新大赛时,工作室能够迅速组建起一支多元化的参赛团队,成员们发挥各自所长,共同为荣誉而战。

“在这届学生毕业离校前,我们会全力投入下一届学生的培养工作,不断推动工作室相关创新项目的进程。”卢孟常希望挖掘更具突破性的创意,借助这些项目,系统性地培养学生。让他们充分运用自身专业特长,深度参与从创意构思、设计规划、产品研发、实物制作到市场推广的全流程,全面提升专业知识水平。通过这种方式,为企业输送契合需求的优质人才,助力学生实现高质量就业。

乡村小课堂点燃“飞天梦”

卢孟常省级技能大师工作室不仅致力于创新实践和人才培养,还积极开展科普活动,传播科学知识和创新理念。

3月24日,该工作室的科普团队走进遵义市汇川区团泽镇仁江小学,为全校480余名山区学生带来了一堂充满趣味与惊喜的无人机科普实践课。此次活动采用“讲解+创作+飞行”的模式,队员们在校园中搭建起一座通往科技世界的桥梁,点燃了孩子们对科学探索的热情。

卢孟常(右一)带着工作室成员到遵义四中开展无人机科普宣传。

活动伊始,队员们在操场上放飞航模,航模在空中自由翱翔的瞬间,孩子们兴奋地发出阵阵惊叹,对科技的兴趣被瞬间点燃。随后,队员们带着航模走进教室,深入浅出地讲解无人机的基础知识,像固定翼、多旋翼、复合翼、仿生翼等专业概念,在他们生动地讲述下变得通俗易懂。课堂上,孩子们坐得笔直,全神贯注地汲取着这些新奇的知识。

课堂活动结束后,在操场搭建的临时“飞行基地”里,孩子们第一次近距离观察无人机的结构。队员们用“会飞的相机”“空中播种机”等形象的比喻,结合孩子们的“飞天梦”,为他们演示无人机飞行、测绘等应用。四年级学生王小雨在操控无人机完成校园航拍后,兴奋地感叹:“原来科技离我们这么近!”仁江小学教研处黎倩也感慨道:“这些年轻人不仅带来了设备,为孩子们打开了一扇窗,更让孩子们相信——山沟里也能飞出科技金凤凰!”

三年来,工作室持续开展乡村科技支教,累计服务学生超1500名。今年,更是同步发起“无人机换课本”计划,呼吁城市学校捐赠闲置设备,助力更多乡村儿童接触前沿科技。正如卢孟常所说,通过一系列科普活动,工作室不仅提升了学生的科学素养,也为乡村教育注入全新活力,让更多孩子领略到科技的独特魅力。

创意梦工厂 绘就新蓝图

如今,该工作室已然成为贵州航天职院的一张亮丽名片。谈及未来规划,卢孟常有着自己的规划:“我们将打造更具活力的创新生态,让工作室成为技能人才的‘梦工厂’、校企合作的‘枢纽站’、科普教育的‘新阵地’。”

工作室将持续发挥平台磁吸效应,通过优化课程设计与实践场景,吸引更多学生投身技能学习与创新实践。在深化校企合作方面,将引入更多企业真实项目,让学生在实战中积累经验,提升就业竞争力。

在科普教育领域,工作室将拓展“科技下乡”“校园科普行”等活动的广度与深度,走进更多偏远地区学校和社区,通过互动体验、技术展示,播撒科学种子,点燃创新热情。“我们希望用科技的魅力激发更多年轻人的创造力,尤其是为乡村孩子打开一扇看世界的窗。”卢孟常说。

人才培养体系的完善是工作室的核心任务。工作室将继续推行“分层培养模式”:对于基础薄弱的学生,提供基础知识培训和实践机会;对于有一定基础和天赋的学生,提供更高层次的技术指导和参与科研项目的机会。同时,将加速创新成果向市场价值的转化,将学生创意转化为产品,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双丰收。

站在新起点,卢孟常省级技能大师工作室正以开放姿态拥抱未来。这里不仅是学生追逐梦想的舞台,更是推动区域产业升级、助力乡村振兴的创新引擎。卢孟常说:“我们将深耕技能教育沃土,培育更多‘匠心’与‘创新’兼具的人才,让工作室的每一分努力,都为社会发展注入新动能。”

延伸阅读

“科技之星”周鹏程:以科技创新书写青春答卷

在贵州航天职业技术学院,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23级学生周鹏程是师生眼中的“科技之星”。从省级技能大赛二等奖到世界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铜奖,他用执着与创新在科技赛道上疾驰;在T-300植保无人机研发项目中,他以技术突破为乡村振兴注入青春动能。

周鹏程指导小学生使用无人机。

从新手到骨干:在项目实战中淬炼本领

2024年3月,刚进入大学的周鹏程便加入了T-300植保无人机研发项目。从此,工作室成了他课余时间的“第二课堂”。“虽然有企业支持,但核心技术必须靠自己突破。”周鹏程深知,纸上得来终觉浅,唯有实战才能锻造真本领。

在项目中,他承担了两项关键技术攻关:其一,建立反射量模型。通过光谱仪实测环境数据,将光谱相机采集的数字信号转化为具有物理意义的反射量模型,为后续数据分析提供精准依据。其二,提升农药喷洒利用率。他和团队研发的植保无人机能够根据刺梨冠叶层高度自动调整机身姿态,采用侧面喷洒而非高空直喷的方式,使农药利用率显著提升。“这些技术看似微小,却直接关系到农业生产的效率和成本。”周鹏程说。

从理论学习到实践操作,从技术攻坚到团队协作,周鹏程在项目中迅速成长。“在这里,我学到了书本上没有的知识,也真正体会到了科技赋能乡村的意义。”这段经历不仅为他的竞赛之路奠定了基础,更让他对科技创新有了更深的理解。

心态与智慧:在竞赛挑战中破茧成蝶

大学期间,周鹏程累计参加省级以上比赛十余项。在他看来,竞赛不仅是技术的较量,更是心态与智慧的考验。

“有时候研究很久都看不到成果,那种迷茫和焦虑特别考验人。”周鹏程说,“这时候,心态一定要稳,还要学会换角度思考。如果一条路走不通,就换一种方式绕过障碍,说不定会有新的发现。”这种思维方式,让他在多次比赛中化险为夷。

2024年世界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总决赛电子与信息赛道比赛时,他们的设备突发故障。关键时刻,周鹏程挺身而出,向评委说明情况后,迅速排查并解决了问题。“当时评委们连连点头,虽然最终只得了国赛三等奖,但这次经历让我明白,遇到问题不能退缩,勇敢面对才有转机。”

作为团队的主开发,周鹏程对设备系统的透彻理解是他应对突发状况的底气。“只有真正吃透技术,才能在压力下保持冷静,做出正确判断。”他的成长,正是在一次次挑战中破茧成蝶的过程。

兴趣与态度:成功路上的双引擎

谈及自己的获奖秘诀,周鹏程坦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态度决定了能走多远。”

最初参加比赛,他的目标是为了免试专升本,但随着深入参与,他发现竞赛带来的远不止一纸证书。“通过比赛,我学到了实际应用中的技术,这些知识在课本上很难接触到。”他建议学弟学妹,要抱着真正想学东西的心态参与竞赛,“即使没获奖,过程中积累的经验和技能,也会成为未来发展的宝贵财富。”

如今,周鹏程已获得免试专升本的资格,但他并未停下脚步。“我计划去老校区补数学和英语,同时巩固专业技能,弥补就业可能存在的不足。”接下来,他还将赴山东聊城参加新的比赛,继续在科技创新的道路上探索。

贵州教育报记者 任伟

编辑 杨睿

二审 廖波

三审 刘钢

来源:天眼新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