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石头村一条小巷,工人们熟练地撬开海胆壳,挖出海胆肉,用镊子小心翼翼地将杂质去除,再用清水清洗干净,一份色泽金黄、品质新鲜的海胆肉就呈现在眼前,装盒便可进行售卖了。
正当季!汕尾市城区捷胜海胆肥美上市。
每年三月、四月,被称为“海中刺客”的一种海鲜亮相登场,它就是与海参、鲍鱼不相上下的海鲜珍品——海胆。
在石头村一条小巷,工人们熟练地撬开海胆壳,挖出海胆肉,用镊子小心翼翼地将杂质去除,再用清水清洗干净,一份色泽金黄、品质新鲜的海胆肉就呈现在眼前,装盒便可进行售卖了。
近年来,捷胜镇精准锚定“海洋种业、文旅名镇”发展定位,凭借独特的海洋资源禀赋与区位优势,紧扣产业与科技双轮驱动、协同共进的发展脉络,坚定不移地踏上“海洋强市、融湾先行”的壮阔征程。
捷胜海胆,你究竟了解多少?
在捷胜镇海域深处的礁石丛里,藏着汕尾最珍贵的鲜甜。得天独厚的环境,让紫海胆生长得格外肥美。
黎钒梵是土生土长的捷胜镇居民,虽非专业渔民,但他对海胆了如指掌:“海藻、微生物、浮游生物都是海胆的食物,海胆喜欢栖居在水质清澈的岩礁底部。”
为何捷胜镇的紫海胆小有名气?汕尾市海洋产业研究院院长黄献培介绍,海胆作为生活在海底的无脊椎动物,对生长环境要求极高。捷胜镇沿海一带生态环境良好,海水水质优良,为海胆生长提供了理想条件。此外,捷胜紫海胆以杂食为主,主要食物包括海带、海藻,甚至小型贻贝。丰富优质的食物来源,使得捷胜紫海胆的性腺更为细腻,颗粒较小,入口即化。
除此之外,捷胜镇海胆几乎没有腥味,这也是它被众多食客竞相追捧的重要原因。黄献培指出,海胆含有多种氨基酸,其中既包括能赋予海胆香气的氨基酸,也有与腥味相关的氨基酸。捷胜镇海胆中 “香味” 氨基酸含量更高,相比之下,北方海胆 “腥味” 氨基酸含量偏高,食用时往往需要借助芥末来中和腥味。而捷胜海胆只需搭配少许柠檬汁,就能获得更肥美的口感。
海胆即便浑身带刺,也难以逃脱人类的餐桌。深藏于深海、外表毫不起眼的海胆,凭借独特的鲜美滋味,成为备受人们喜爱的美食。
紫海胆的寿命一般在5至8年,而人工养殖的海胆,大约两年就可达到食用标准。在汕尾,海胆的吃法丰富多样。除了直接生食,还有海胆炒饭、海胆煎粿、香酥海胆、海胆罐头、海胆水饺等美食,不仅承载着一代代汕尾人的美好记忆,也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汕尾地道的滨海风情。
位于汕尾市城区文明南路的“海胆研究所”,由黎钒梵创办。凭借对海胆美食的专注与创新,这家特色海鲜料理店在当地颇有名气。
店内主打海胆料理,所选用的海胆均来自捷胜镇的本港海胆。在烹饪海胆上,店家开发出丰富多样的菜品。海胆刺身原汁原味,将海胆本身的鲜甜最大程度保留下来,橙黄的色泽、细腻的口感,瞬间在舌尖散开,令人惊艳。海胆蒸蛋是一道经典融合菜,嫩滑蒸蛋与鲜美海胆完美交融,入口即化,给人带来极大满足。海胆角黍造型别致,里面浓郁的海胆味,让人回味无穷 。
项目成为产业发展关键词
随着市场需求不断扩大,野生海胆产量却持续下滑,海胆产业迎来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传统渔业转型迫在眉睫。
在此背景下,捷胜镇围绕海胆产业挖掘潜力,精心打造“海胆 +”水产综合产业示范园。通过构建以海胆为核心的全产业链,提升捷胜“紫海胆”品牌的知名度与美誉度。以此为基础,捷胜“海胆 +”汕尾特色水产综合体项目应运而生。
新胜水产在捷胜附近海域,建设了26000平方米的紫海胆工厂化养殖基地,全力打造集海胆种苗繁育、科研、文旅于一体的海洋产业综合体。该综合体涵盖海胆种苗培育基地、海胆养殖及加工基地、基于“海胆 +”的海洋产业产学研基地三大板块。
项目负责人余增跃介绍,海胆存活率较低,紫海胆野外成活率约为10%,人工养殖成活率仅为5%左右。
“提高存活率和产量是关键。目前,我们会筛选留存一部分优质种苗,通过科学的养殖方法,提升整体产量。”余增跃介绍,当下南方海胆深加工领域发展相对滞后,因此,计划延伸海胆产业链,从人工养殖入手,后续将海胆加工成海胆丸子、海胆饺子等产品。
汕尾市新胜水产繁殖有限公司负责捷胜“海胆 +”汕尾特色水产综合体项目的建设。捷胜镇水质优越,为海胆产业的蓬勃发展提供了天然优势。项目中的海胆养殖,直接抽取海水,为海胆创造了绝佳的生存环境。“第一批饲养的紫海胆产量达两千多斤,数量三到四万个。”余增跃说。
未来,该项目全面投产后,预计不仅能为数百名渔民提供上岸就业机会,还将有效推动汕尾海洋渔业科技水平的提升,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多赢局面。
在推动海胆产业发展的同时,捷胜镇积极引导镇内10家传统低质效虾塘转型升级,大力发展高附加值海产品种,推动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
其中,广东海大集团投建的现代海洋种业产业园正在紧锣密鼓建设中。该产业园规划采用先进的工厂化育苗技术,配备智能化养殖设备,建成后将重点培育海胆、石斑鱼等优质品种。据规划,产业园全面运营后,年育苗产值预计可达6000万元,有望成为当地海洋种业发展的标杆。
文旅融合助推海胆产业转型
海胆养殖规模稳步成型,但要进一步推进海胆产业转型,还需借助文旅融合的力量,盘活“渔文旅体”特色资源,让海胆成为驱动高质量发展的“蓝色引擎”。
汕尾以开渔节为契机,积极推动产业升级。2024年开渔节期间,汕尾市成功签约5个重点项目,涵盖风渔融合、预制菜加工等多个领域。
其中,以海胆为主题的文旅项目,创新采用“吉祥物IP+主题夜市+电商直播”模式,实现海产品销售额同比增长280%。汕尾通过构建“养殖基地+加工园区+文旅体验”全链条,让海胆从餐桌走向全域旅游市场,走出了一条立足本地资源的特色发展道路。
海胆产业转型还需科技赋能。去年年底,捷胜镇以“双百行动”为契机,联合汕尾职业技术学院与相关企业,建设起广东省首个“海胆科技小院”。
这座小院的诞生,为海胆产业注入了强大的科技力量。依托高等院校的前沿科研资源与专业公司的丰富养殖经验,小院深入开展技术攻关,全力突破种苗培育的技术瓶颈,推动捷胜镇海洋产业从传统种苗培育向高端种业研发跨越升级。此外,小院的建设也为未来开展观光旅游式海胆科技深度体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目前,捷胜镇正与省旅控集团紧密洽谈沙角尾、双湖、大埔片区连片开发文旅建设项目,计划打造“海胆部落”“露营基地”“日咖夜酒”等特色文旅项目,构建完整的度假体验链,吸引四方游客,全力打造汕尾休闲海钓风情体验地与湾区高端露营新地标。
此外,捷胜镇还将以海胆产业为切口,整合军船头农业公园、海胆展示馆、沙角尾滨海广场、甘露寺、露营基地、沙坑文化博物馆、石岗黎明洞公园、牛肚玫瑰银滩等景点,打造“滨海文旅集群”,以文旅融合促消费升级。
捷胜镇党委书记黄德枝表示,捷胜镇渔耕文化源远流长,山海资源得天独厚,海洋种苗种业发展潜力巨大。必须牢牢把握新机遇,擂响耕海牧渔的“出征鼓”,持续做好“岸上经济”与“海上经济”融合文章,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向着“海洋种业、文旅名镇”的目标奋勇前行。
采写/摄影:南方记者 彭骏
【作者】 彭骏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
来源: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