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如今,它已在宇宙中孤独飞行近半个世纪,距离地球超过 240 亿公里,成为人类首个穿越太阳系日球层、进入星际空间的人造物体。这个携带着 “地球名片”(镀金唱片,记录人类语言、音乐与自然声响)的 “星际使者”,始终承载着人类寻找外星文明的期待。
1977 年 9 月 5 日,旅行者一号探测器从地球发射升空。
如今,它已在宇宙中孤独飞行近半个世纪,距离地球超过 240 亿公里,成为人类首个穿越太阳系日球层、进入星际空间的人造物体。这个携带着 “地球名片”(镀金唱片,记录人类语言、音乐与自然声响)的 “星际使者”,始终承载着人类寻找外星文明的期待。
但随着它不断远离地球,一个疑问也愈发清晰:飞行了如此遥远的距离,旅行者一号真的能帮助人类找到外星人吗?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它的任务定位、探测能力,以及星际空间的现实条件入手,客观看待它在 “寻外星文明” 中的角色。
首先要明确:旅行者一号的核心任务并非 “寻找外星人”,而是 “探索太阳系外层空间”。
20 世纪 70 年代,人类对木星、土星等气态巨行星的认知仍停留在地面观测阶段,旅行者一号的设计目标,是借助当时罕见的 “行星连珠” 机会(各大行星运行至太阳同侧,引力可辅助探测器加速),近距离探测木星、土星及其卫星,为人类带回太阳系外层的第一手数据。
它确实完成了这一使命:1979 年,它发现木星的大红斑是一个巨大风暴,还首次观测到木星卫星 “木卫一” 的火山活动;1980 年,它近距离拍摄土星环的细节,发现环缝中存在细微的子环结构。这些发现彻底改写了人类对太阳系外层的认知,但 “寻找外星人” 从始至终都是它的 “附加使命”,而非核心目标。
从探测能力来看,旅行者一号的 “寻外星文明” 硬件极其有限。
受限于 20 世纪 70 年代的技术水平,它搭载的科学仪器主要用于探测等离子体、磁场、宇宙射线等空间环境参数,而非专门用于寻找外星文明的设备(如高分辨率成像望远镜、外星信号接收器)。
唯一与 “外星文明” 相关的,是那张镀金唱片 —— 科学家希望,若有外星文明捕获到旅行者一号,能通过唱片了解地球与人类。但问题在于,旅行者一号没有主动 “搜索” 外星文明的能力:它无法主动探测周围是否存在外星飞船或星球,也无法接收外星文明可能发出的信号,更无法向地球传递 “发现外星文明” 的实时信息 —— 由于距离过远,它向地球发送的无线电信号,需要约 22 小时才能抵达,且信号强度会随距离平方衰减,如今已微弱到需要地球最大的射电望远镜(如美国的深空网络)才能勉强接收。
更现实的挑战是:星际空间的 “空旷程度” 远超人类想象,旅行者一号遇到外星文明的概率几乎为零。
目前,旅行者一号虽已进入 “星际空间”(指太阳风影响范围之外的区域),但仍处于太阳系周边的 “奥尔特云” 外围 —— 奥尔特云是一个包裹太阳系的球形云团,由数十亿颗彗星和冰块组成,半径可能达 1 光年(约 9.46 万亿公里)。
以旅行者一号当前约 17 公里 / 秒的速度,要飞出奥尔特云,还需要至少 3 万年。而即使飞出奥尔特云,进入真正的 “星际空间”,周围的恒星也极其稀疏:离太阳系最近的比邻星,距离约 4.2 光年,旅行者一号若朝着比邻星飞行,需要约 7.4 万年才能抵达。在如此漫长的时间里,它遇到外星文明的概率,堪比在太平洋里随机扔一粒沙子,恰好被另一艘船上的人捡起 —— 这种概率低到可以忽略不计。
更重要的是,外星文明若真的存在,也未必会 “发现” 旅行者一号。
一方面,旅行者一号的体积极小(约 2.7 米 ×3.7 米 ×2.4 米),表面反射的太阳光在星际空间中会迅速变暗,即使距离较近,外星文明也很难通过光学设备观测到它;另一方面,镀金唱片的信息需要外星文明具备相应的技术能力才能解读 —— 他们需要知道唱片的播放速度(16 又 2/3 转 / 分钟),需要理解人类的语言符号,甚至需要能识别 “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唱片封面刻有氢原子跃迁频率和脉冲星定位信息)。
这些对人类而言 “清晰” 的信息,对外星文明来说可能是 “无法理解的密码”,甚至他们可能根本不会将旅行者一号视为 “智慧文明的产物”,而是将其当作一颗普通的宇宙碎片。
不过,我们不能因此否定旅行者一号在 “寻找外星文明” 中的象征意义。
它携带的镀金唱片,是人类首次主动向宇宙 “自我介绍”—— 唱片中包含 55 种人类语言的问候语(包括汉语的 “你好”)、27 首世界名曲(如贝多芬《第五交响曲》、中国古琴曲《流水》),以及地球的山川、海洋、动植物影像。这种 “主动沟通” 的尝试,代表着人类对宇宙的好奇与开放,也为后续的 “寻外星文明” 项目(如 SETI 计划,即 “搜寻地外文明计划”)奠定了思想基础。
从科学角度看,旅行者一号对星际空间环境的探测(如宇宙射线强度、星际介质成分),也为人类研究 “外星文明可能存在的环境” 提供了数据支持 —— 比如,了解星际空间的辐射水平,能帮助我们判断哪些区域更可能存在宜居星球。
如今,旅行者一号的能源(放射性同位素热电发生器)已接近耗尽,预计到 2030 年左右,它将彻底与地球失去联系,成为一艘在宇宙中永久漂流的 “星际孤儿”。
它或许永远无法遇到外星文明,也无法为人类带回 “找到外星人” 的消息,但它的飞行历程,早已超越了 “寻找外星人” 的单一目标 —— 它证明了人类有能力将足迹延伸至太阳系之外,也让我们更深刻地认识到宇宙的浩瀚与人类的渺小。
从本质上看,“旅行者一号能否找到外星人” 的问题,核心不在于探测器本身,而在于人类对 “外星文明” 的认知仍处于初级阶段。我们尚未确定外星文明是否存在,也不知道他们可能生活在何处、使用何种技术沟通。未来,人类要寻找外星文明,更需要依赖更先进的设备(如詹姆斯・韦伯太空望远镜寻找宜居星球、巨型射电望远镜监听外星信号),而非依赖一艘半个世纪前发射的探测器。
但无论如何,旅行者一号的故事仍在继续。它带着人类的问候,在宇宙中不断前行,就像一个孤独却坚定的信使,诉说着地球文明的存在。即使它永远无法找到外星人,这种 “向宇宙发声” 的勇气,也早已成为人类探索精神的象征 —— 而这种精神,才是人类在寻找外星文明的道路上,最宝贵的财富。
来源:宇宙怪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