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文脉·花地·围龙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3-28 12:25 1

摘要:没有辛勤的付出,哪有丰厚的收益?阳春三月,正是春耕时节。播种希望、耕耘收获,许下一年的愿景。农谚云:“过了惊蛰节,春耕不能歇。”春耕,是对生活的热爱和追求。

羊城晚报《客家文脉》3月28日版面图

一犁岁月润新田

□赖俊权

没有辛勤的付出,哪有丰厚的收益?阳春三月,正是春耕时节。播种希望、耕耘收获,许下一年的愿景。农谚云:“过了惊蛰节,春耕不能歇。”春耕,是对生活的热爱和追求。

(一)

布谷啼鸣,微风拂煦,对梅县乡村而言,三月非闲月,而是忙碌开始。一年之计在于春,储备农资、锄土翻地、育苗播种,每一片田垄开始苏醒,每一寸土地期待播撒。这期间,最辛苦的尤为客家女子。天刚破晓,薄雾如轻纱般在田间萦绕,她们早早起身,家中老小的早饭、农事的安排,桩桩件件,井井有条。用过早餐后,便扛起农具,奔赴田野。她们的面容,带着质朴,眼眸中闪烁着对土地的挚爱,丝毫不见消磨倦怠。

“逢山必有客,无客不住山”,中国妇女以吃苦耐劳著称于世,而客家女子的贤惠、勤劳能干更是闻名海内外。自古以来,客家地区田地少,男人们无奈告别妻儿,外出谋生,家庭的重担便落在了女人肩头,至今留下“家头教尾、田头地尾、灶头镬尾、针头线尾”的美德,以及勤劳、俭朴、坚忍不拔的性格,受世人称赞。

田垄边,当男人翻耕着土地,铁犁划开泥土,新土的芬芳瞬间弥漫开来,那是大地苏醒的独特气息,妇女们便紧随其后,开启精耕细作。“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她们弯下腰,手指轻捻,将饱满的种子,播撒土地。

客家妇女自古与耕种息息相关,她们住在山区,唯有勤劳实干,方能维持生计;唯有省俭节约,才能兴家立业。客家儿女,始终传承着春耕夏种、秋收冬藏,一年四季人不闲的习惯。

(二)

我出生于客家农村,儿时亲身体验过春耕农忙的艰辛,小小年纪也曾莳田、插秧、灌水、犁耙。那时,犁地这类活,基本轮不到我们小孩子。不过,看牛、喂猪,帮忙的活儿,我们还是要承担的。莳田时节,大人最辛苦。选种、浸种、育秧、插秧,为了赶农时,那段日子,基本上每天都是起早贪黑。弯腰弓背、半蹲式的动作,不断重复来回,让人疲惫不堪。所以我们小孩子会自觉帮忙挑水、洗衣、做饭、喂猪、喂鸡等。

“清明前,莳完田”,莳田是件苦差事。春季雨水偏多,遇上下雨天,大人们披蓑戴笠,当年塑料雨衣比较少,披蓑衣戴笠就像古时的人。在我们家乡,小时候放学后,或周末,我们便放下书包,帮忙扒秧、莳田,偶尔,也会拿着小盆,挽起裤腿和袖子,出门捉鱼,运气好时,也能抓到小半盆。

春耕,意味着一年劳作的开启,也是希望收获丰收的播撒。“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多么富有诗意的诗句,这也饱含着农民的辛勤与付出。

印象中,小时候人矮小,感觉天地大,青山如黛,蓝天白云相衬,构成一幅绝美的画卷;田野里,新翻的泥土在阳光照耀下,泛着温润的光泽,那是大地苏醒的生动模样,洋溢着生机。长大后这种感觉却越离越远,故乡也只在梦里常有。

(三)

随着城市化的进程,许多农事远离人们,有些人洗脚上田,或出门经商、做工,远离了故乡。如今的春耕,早不局限于田垄间的播种,管理柚园、茶树、花木、葡萄园、菜地、农庄等,春耕主要种植的农作物也丰富了很多,不单有水稻、蔬菜、甘蔗、花生、黄麻等,还有三高农业梅州柚、嘉应茶、客都米等。偶尔回乡,在梅县大地,在梅水岸边、阴那山下、雁洋丙村、茶山村、侨乡村,处处柚园里,高山上,工业园区,仍可见春耕的忙碌身影。春耕也包括在城里工作,用汗水和勤劳耕耘自己的生活。

春耕,是童年记忆的乡愁。年复一年,一代又一代的客家人在这片土地上辛勤劳作,播种希望,收获幸福。梅州山峦多,耕地少,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是他们用勤劳和智慧让这片土地丰衣足食。

一年好景在春耕,不误农时不误春。春天,万物复苏,是耕耘时节。古人云:“人随春好,春与人宜。”在三月,世间万物,都会在春天的怀抱中,慢慢变得美好。

春日,俯瞰梅县大地,姹紫嫣红,百花盛开,与城区的高楼大厦、乡间的客韵民居相互辉映,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画卷,正徐徐展开。春种,夏长,秋收,冬藏,这是人生的自然规律,在生命的历程中,总会邂逅数不尽的美好,行走在早春三月春光明媚,感受春天的温柔与喜悦,让我们用勤劳的双手,去创造人生的财富!

大坪镇程江河畔 大坪镇办公室供图

春水谣

□欧雪华

春分那天,屋檐角的风铃忽然叮当响起来。正是“雨润菜花黄,红棉韵味长”之时,我站在菜园边,看见父亲前几年扎的竹篱笆因为没有管理已经变得长短不一,几根新抽的蕨草从缝隙里探出头,在风里轻轻扭动。妈妈说客家人有句俗语“春分过,犁耙跳上坡”;可现在我们家的水田还静静躺在老龙眼树下,水面浮着去年散落的谷壳,像极了刚撒下田里褪色的铜钱。

我们家门前有一口鱼塘,鱼塘边的木槿树上有些枯了。以前在霜降前,父亲会用稻草裹住它的腰身,把根须周围的泥土拍得结结实实。他说木槿好养活,只要春天喝饱了雨水,照样能开出碗口大的花。如今鱼塘里的水藻疯长成墨绿色的绸缎,浮萍像被剪碎的绿色的云,忽聚忽散。我蹲在老屋的青石板上洗衣服,又想起以前父亲在鱼塘边撒网,银亮的鳞片纷纷扬扬落进竹篓,惊起一串串水泡;在当天晚上,父亲便会给我们煮一顿丰盛的全鱼宴。那个鲜甜,就如春天的味道,堪比山珍海味。

春天的雨说来就来。我习惯拿着父亲的棕蓑衣往梯田去,草鞋底沾满野草香的泥。因为往年这时候,父亲已经赶着我家的黄牛犁出第一道春泥了,那新翻的土块泛着油光深深记在我脑海里,隐约可见那蚯蚓在犁沟里扭成褐色的涟漪。如今,荒草已经爬满田埂,去年的稻茬在雨里有些软了甚至变了颜色。忽然想起小时候跟着父亲插秧,他总说:"插秧苗要像量米似的,每撮七根,多一根少一根都难结穗。"我在懵懵懂懂中似懂非懂,装模作样地学着父亲插秧,父亲看到我插下去的秧苗东倒西歪,哭笑不得,虽不满意,却不舍得骂我,跟妈妈说“这个丫头不是干农活的料”;接着又对我说“罢了,回家去读书吧!”每每想起,那春耕时节父亲的斗笠在薄雾中起起落落,就像在大海里一只永不会沉没的船。

走到老屋后山,看见父亲栽的枇杷树,花儿倒是开得热闹呀。粉白的花簇挤挤挨挨压弯了树枝,好像正月十五的龙灯会。父亲没病之前,他会用竹竿把过密的花穗打掉些,说"枇杷和人一样,心气太旺反而结不出甜果"。后来父亲病重,满山无人照看的果树,在雨中尽情肆意地舒展枝条,野蜂围着果花嗡嗡响,比往年添了几分天然的生机。半山腰的杨梅林里,父亲亲自用鹅卵石垒的引水渠还在,石缝里钻出嫩生生的车前草呢。

我在父亲的书柜里翻看他的种田笔记。泛黄的毛边纸上,蓝墨水染成深浅不一的字体云朵:"惊蛰后三日,塘角鱼开始摆籽,宜放新水";"春分头,种芋头,雨打纸钱头,撒种莫迟留"。纸页间夹着晒干的柚花,花瓣蜷缩成小小的月牙,凑近能闻到淡淡柚子香。窗外的月亮忽然亮起来,照着案头那盏父亲用了几十年的小台灯。想到病重的父亲,那玻璃罩上的雨痕就像永远擦不干的泪。眼前又浮现健康的父亲蹲在屋檐下修锄头,铁器相击的脆响惊飞了瓦楞上的鸟儿。但每到春天,那些小燕子又会飞回我们家的屋檐下“筑巢”。

第二天清晨,妈妈叫我去镇上买点谷种,看见墟场里摆满了新打的竹笠。卖笠的老伯用客家话招呼:“细妹,买顶笠嫲挡挡春阳咯。”这声调让我想起父亲健康时在编竹器时的模样——粗粝的手指翻飞如蝶,篾条在他掌心随心随意翻转,动作娴熟顺畅,整个操作过程流畅如家门前流淌的溪水。经过老屋祠堂时,木棉花正扑簌簌地落,我伸手接住一朵旋转坠落的花儿,五片厚实的花瓣微微蜷曲,花托处凝结的夜露尚未蒸腾,恰似父亲当年犁田归来,额角挂着的汗珠。

晌午,春阳斜斜地照进天井,光柱里浮动的尘埃像无数的金粉。妈妈说以前这个时节父亲会抽空捣艾草,那古老的石臼咚咚响着,和远处梯田的蛙鸣应和成歌。而今妈妈在灶间煮艾粄,她把青团按出九道褶,还说“艾粄要揉进三春露水才养人”。她指节上的银戒指在晨光里忽明忽暗,蒸汽不一会儿裹着艾草香就漫上了房梁,像是告诉我这就是客家人春天的印记。

当暮色快染蓝山坳时,我在鱼塘边看见浅水处的鲫鱼甩出银亮的尾巴,搅碎了一池的星光。父亲曾对我说春天的鱼最懂时节,如果心静,在夜里还能听得见它们啄食水草的声音。当闻到晚风捎来柚子花的清香,小溪缓缓流过的声音,仿佛是病床上的父亲能站起来了,在这被露水打湿的朦胧中,跟我们一样呼吸着春天的气息。

大坪镇赋

□黄育培

大坪镇者,梅县西北美丽乡村也。丘陵风貌,生态优美;绿水青山,鸟语花香。老石灰厂前大榕树下宽阔平坦,遂称大坪之乡。地势中高周低,美曰“架上金盆”焉。梅西水库相得益彰,鱼肥稻谷香。圩镇卫生整洁,集市联结各方。人才辈出,游子心系原乡。

耕读传家,书声朗朗。民风淳朴,祖德绵长。年时节庆,游子归乡;亲朋满座,喜气洋洋;尊老爱幼,祠堂添香。古氏宗祠集资重修,化身文体广场;河南祠堂修饰一新,宜居榜样。春节元宵团圆热闹,中秋明月山歌对唱;雄狮寓意,楹联墨香;客家人文,风情远扬。

时代巨变,乡村振兴。国道、西部快线、四好农村路,交通连城乡。村容村貌,整洁明亮。圩日集市,熙熙攘攘;酒楼饭馆,美食飘香。盐焗鸽子、砂煲焗蛋,清蒸鳙头、田螺小龙虾,砂锅碱水香粥,游客笑语悠扬。因地制宜,上和村山窝养殖肉鸽,雷甘村泉水养殖小龙虾,产业发展美名扬。新农村迈进现代化,拖拉机、收割机、无人机机声鸣响,优质稻米分外香;六畜兴旺,瓜果琳琅。

忆往昔穷乡僻壤,看今朝秀美村庄。旧时科技文化落后,道路闭塞,缺吃少穿,油灯淡光;男儿背井离乡,走外地、过南洋,漂泊天涯,独自乡愁寻梦想。如今乡村振兴发展,路通财通,丰衣足食,电器明亮;客家风情特色,广场舞、篮球赛,安居乐业,老少同乐笑声扬。红色文化放异彩,老红军卢伟良故居修缮,教育基地初心不忘。

瞄准文旅视野,山村温泉,山野风光。名山尖石笔云海、林涛、禅寺、鸟语,遐想神往;石灰石溶洞、爱心碧潭、程江河畔风貌,景观特色兮文脉传扬!

新时代新征程也,谱写新篇章;“百千万工程”兴产业,融湾奋发联山乡。乡贤鼎力出谋献策,获省乡村振兴基金会支持,打造此中心广场;凝心聚力,歌声荡漾。金秋助学,童心飞扬。宜居宜业,人来客往;长寿之乡也,世代流芳。

此心安处是吾乡

□刘映荷

这是一座“俗多树梅”的城市,诗人杨万里曾作诗“一路谁栽十里梅,下临溪水恰齐开。此行便是无官事,只为梅花也合来。”这里是梅州。

2007年,我们举家从青藏高原搬迁到这座城市,十多年的时间,就像看着自己孩子慢慢长大一样,看到了这座城市日新月异的变化。细数着时光的脚步,每一天都能感受到这座城市的脉动。

刚来的时候,我在广东梅县东山中学工作(简称东山中学)。梅州人自古以来崇文重教,“宁愿挑担卖柴、做苦力,也要供子女上学”。东山中学的前身是东山书院,乾隆年间知州王者辅在东山脚下建立起来的,是当时及后来培养人才的重要阵地。东山书院为“三进二横”的建筑结构,前临周溪、背倚东山、邻傍状元桥。1913年,“既是精英桃李,又为创校勋贤”的叶剑英参与创立了东山中学,由此揭开了书院新的序章。百余年来,东山中学培养了一批批社会栋梁之材。在当地,能就读此校对一个家庭来说那是件无上荣光的事。新生入学报到时,常常会看到三代同来的情形。佝偻身材的爷爷奶奶迈着蹒跚的步伐拿着孙子、孙女的生活日用品,爬满皱纹的脸上洋溢着喜悦的神情;年轻的爸爸妈妈拎着大包小包行李,跑上跑下安置孩子的就寝用具,当一切安排妥当,一家三代漫步在校园里,爷爷奶奶、爸爸妈妈或许能在校园的漫步中找到曾经就读此校的一些青春回忆,又或是可以弥补一下未能就读此校的遗憾。就这样,三代人在校园里轻声细语、絮絮叨叨地诉说着耕读传家的优良家风。

走出东山中学剑英校区,往左拐就是院士广场,广场占地面积约42000平方米,分别刻印了江欢成、李国豪、王佛松等23位梅州籍院士的主要简历和丰功伟绩。广场中央矗立着三根粗壮的石楣杆直指云霄,非常引人注目,是梅州文化教育的新地标,也是年轻父母遛娃的好去处。孩子们在广场或玩轮滑、或放风筝、或骑车、或奔跑。玩累了,可以走几步进剑英图书馆在书的海洋里徜徉一会儿,不想看书,可以移步到广场右边的亮胜客家艺术中心买上一桶爆米花、看上一场电影。广东汉剧院牡丹剧场的“周五有戏”,梅州市山歌剧团的非遗小剧场和老百姓的广场舞在这里百花齐放,各有各的市场。总之,那就是一块老百姓的文化胜地,有政府组织的精美大餐,也有老百姓自己的小葱拌豆腐,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在这里从来都没有违和感。

文化是一座城市的灵魂,独特的文化赋予一座城市不一样的气质,梅州的文化像寒冬腊月盛开的梅花,暗香浮动、浸润人心。这不,一顿早餐也能让你吃出不一样的文化来。腌面煮汤,是每个梅州人胃里独有的记忆。早晨起来,一碗香喷喷的腌面和一碗热气腾腾的汤开启梅州人美好的一天。而这汤却不是一碗简简单单的汤,汤里有着大大的学问。这汤,叫三及第汤。状元及第,这是古代读书人十年寒窗最大的心愿,也是今天莘莘学子最大的追求。

相传,清朝时,广东林绍棠中状元回乡拜祖,他每天都喜欢用猪肝、猪肉和猪粉肠熬汤而食。有一天,一位退居广州的御史前来探访林绍棠,刚巧林状元正在喝汤,御史便问他喝的是什么汤。林绍棠知道老御史盼望儿子能科场高中,因此指着那汤恭敬地回答:“及第汤。”御史喝过及第汤后,回到家里便命厨人依法炮制,精心熬制及第汤给儿子吃。后来,他的儿子果然高中状元,御史大喜过望,逢人便讲及第汤的好处。在科举取士时代,状元、榜眼、探花为殿试头三名,合称三及第,后人就把用猪肉、猪肝、猪粉肠三种猪杂比作三及第,三及第汤也由此得名。一碗汤饱含梅州人尊儒重教、立身功名、报效社稷的思想。面对居住在“八山一水一分田”的恶劣环境,客家男人以求学科举改变出身,通过应试获得功名,既为家族带来荣誉,又可为自己争得前程。这种传统,一直影响到现在,无论贫富,均以子女受到良好的教育为荣。每每遇到考试,妈妈们总是精心挑选食材,给孩子煮上一碗热气腾腾的三及第汤。汤不仅是一碗可口的佳肴,还是一个好兆头,更是包涵了一种落地生花的文化。

我们一家三口对腌面煮汤,也从一开始的不习惯到慢慢接受,再到今天已经成了胃里不可或缺的食物密码。休假回老家,时间一长就会特别想念这个味道,返回时,当午夜的火车抵达梅州,坐上出租车穿梭在寂静的梅城,看着路边的夜宵档透出微黄的灯光,亲切感顿时扑面而来。不管夜有多深,到小区门口下了出租车,一定要吃上一份腌面煮汤,才会拖着行李回家休息。随着一面一汤下肚,整个肚囊又欢快地蠕动起来,两天两夜的旅途疲惫一扫而光。随着梅龙高铁的开通,绿皮火车的时代业已终结,回老家再也不用半夜三更折腾,梅州到昆明妥妥地实现了即日达。梅州,这是一座温文尔雅的城市,默默地在南粤大地上绽放着自己的光芒。经常有人会把梅州和我的家乡大理拿来比较,我笑道,此心安处是吾乡。笑时犹带岭梅香。

一片春心付海棠

□詹苇丽

尤记得那年的春天,许多个冷寂的清晨,微风拂过素雅的帘子,料峭乃春寒。

我常常一个人静静地伫立窗前,角几上一株海棠挺立,35楼的窗外常常细雨微微;几阵风吹过,植株顶端绽放的花朵突然凋谢,落到那泥土之上,芬芳的花颜似是沉沉睡去。

“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我蓦然想起爱不释口的晏几道的《临江仙》这一句。此情此景,让人沉迷、令人陶醉。微微晨曦中,情不自禁地深呼吸,但任思绪自由散漫……

缠绵悱恻的季节,春雨淅沥,城市里一片迷雾弥漫。

这样的天气,泡一杯色彩和春天一样明艳的花茶,滚烫的温度从掌心蔓延到全身,眼里是美色,口中有芳香,闭上眼仿佛已经望到藏在阴天后面的暖阳。小酌一口深吸一气,满满的春天味道悉数皆在里面……

是年后回来新买的海棠花,刚买时还是含苞待放的状态,花儿不高,用青花瓷盆养着,枝桠分处缠着一截灰黑色绳子,还记得当时花木场只剩下两盆海棠,独这一盆生机盎然令我一见倾心,所嫌身上穿了件“小衣裳”有点碍目。店主笑着解释,这是嫁接的痕迹,不碍事,过些时日,海棠花就能尽情开放了,我虽半信半疑,仍存了满满的热爱与期待。

买了回来,放在红木角几之上,闲暇之余细细观赏:枝是枝、叶是叶、花蕾是花蕾,倒也显得纯美别致、动人心弦,室内也因而有了几许春光散漫。很多时候,坐在边上或是喝茶,或是静思,眼光触及那几抹绝色美艳,会很突兀地想起那一句:“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诚然,它不是梅,却一样在料峭春寒中抵死绽放最美的花颜。

自从买下了这盆海棠,寻常的生活便多了许多乐趣,也因此知道原来海棠花又叫解语花。有人说:名花不解语,无情也动人;世有解语花,凭谁解花语?世人皆叹解语花,不知为谁花解语?情切切良宵花解语,意绵绵静日玉生香……世间未闻花解语,皆因不解其中意。且不说这凡人为海棠之迷情,素有国艳之誉的海棠,也曾被大文豪苏东坡写进千古绝句: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四品解语花:贴梗海棠花如胭脂、木瓜海棠黄果芳香、垂丝海棠柔枝长蒂、西府海棠花蕾红艳。花中更有神仙语:游子思乡,离愁别绪。细细观赏:她淡妆素抹,宛若云霞片片,她在室一隅,绰约羞涩,枝间新绿一重重,小蕾深藏一点红。又如娇羞处女,令人心醉神迷。她在春天的深处,化身一袭春的盛装……

后来再读苏轼的诗,读到了另一首《海棠无香》:“褪尽东风满面妆,可怜蝶粉与蜂狂。自今意思谁能说,一片春心付海棠。”我方始知海棠无香别有寓意,只恐海棠并非无香,而不过错付春心罢了。

这一株海棠在仲春时节突然失去了色彩,明媚的花朵谢尽后寂寥无声。却在近日忽然复活,赤棕色的枝干上竟然一再萌现小小花蕾,从春雨淅淅沥沥中的浅浅粉红到晴日阴天里的艳丽动人,让我轻易伤春悲秋的心再次触景伤情,情难自禁地蹲下身子与它轻轻呢喃一句,屏息凝神间,依稀听它回我一声唏嘘:海棠无香。

夜深人静之际,冉冉青烟中静听筝曲,眼前的海棠花姿如远古盛装的女子,灯下随轻风曼舞。此时此刻,花虽无语却有魂。春寒虽料峭,海棠依旧开,没有阳光它自带光芒璀璨,没有花香仍沁人心脾。曾经最爱茉莉花香,如今我却偏爱这无香海棠,爱她的内敛,把所有心思隐藏,只给人明媚之美。

终究是一片春心付海棠,纵使无光自明媚。

来源:羊城派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