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 后新农人返乡潮:用科技种出 “网红农产品”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3-28 01:36 1

摘要:在重庆渝北的木耳镇五通庙村,31 岁的李伟正站在 8000 平方米的智能大棚里,看着手机屏幕上跳动的土壤温湿度数据。五年前,他还是个在成都农场做义工的大学生,如今已成为带动整个村庄转型的 “新农人”。李伟的农场里,西瓜不是长在地上,而是悬在半空 —— 这种 “

在重庆渝北的木耳镇五通庙村,31 岁的李伟正站在 8000 平方米的智能大棚里,看着手机屏幕上跳动的土壤温湿度数据。五年前,他还是个在成都农场做义工的大学生,如今已成为带动整个村庄转型的 “新农人”。李伟的农场里,西瓜不是长在地上,而是悬在半空 —— 这种 “空中西瓜” 通过网兜吊装技术,搭配智能温控系统,不仅让产量提升 30%,更成为社交平台上的爆款话题。

这并非孤例。在湖北宜昌的梁山村,杜永军的辣椒大棚里,5G 传感器和高清摄像头 24 小时监测病虫害,手机 APP 轻轻一点,灌溉系统便自动启动。曾经 “靠天吃饭” 的半高山蔬菜种植,如今通过数字农业系统实现了 107 亩菜地仅需两人管理。更令人惊叹的是,这些辣椒通过物联网溯源系统直供一线城市高端市场,价格比普通辣椒高出一倍。

山东寿光的曹子榆则在 3 个智慧大棚里试验了 300 多个番茄品种。她的草莓番茄通过臭氧消毒技术减少农药使用,利用集热板地暖系统提升口感。在直播间里,这位 95 后姑娘一边操作农机一边讲解种植技术,100 万粉丝看着番茄从播种到成熟的全程直播,订单从全国各地飞来。

这些新农人用实际行动证明:科技不是冰冷的机器,而是能让土地 “说话” 的魔法。从北斗导航耕地到鱼菜共生系统,从无人机植保到 AI 育秧模型,现代技术正在重塑 “面朝黄土背朝天” 的传统印象。当李伟的农场年接待游客 8 万人次时,当杜永军的辣椒亩产量突破 3000 公斤时,我们看到的不仅是数字的增长,更是农业生产方式的革命。

在孝昌彭店村的 “关艳小院”,每天都有游客在草莓大棚里拍照打卡。这位 90 后前幼教老师通过短视频记录推磨、抓鹅、煮锅巴粥等乡村生活,质朴的画面勾起无数人的乡愁。最高峰时,小院每月接待游客 3000 人,带动周边有机蔬菜销售额增长 300%。关艳的秘诀很简单:用情感共鸣做流量入口,用品质体验做持续保障。

而在随州吉祥寺村,张林玉的智能香菇大棚里,手机 APP 实时监控温湿度,工人只需扫码就能完成分级包装。她创办的食品公司将香菇深加工成活性成分提取物,产品远销 12 国。更具突破性的是,张林玉通过 “香菇贷” 政策和电商平台,将 5000 户菇农纳入产业链,户均增收万元。这种 “技术 + 品牌 + 渠道” 的模式,让传统农产品摇身一变成为高附加值商品。

流量经济的本质是信任经济。在内蒙古兴安盟,张婷婷用北斗导航拖拉机翻耕 3000 亩黑土地,出苗率从 85% 提升至 98%。她的合作社不仅解放了 40 名劳动力,还通过庭院经济让村民年均增收 3000 元。当村民看到无人机喷洒农药比人工更精准,看到手机里的作业轨迹比经验更可靠时,科技便不再是遥不可及的概念,而是实实在在的收益保障。

在成都邛崃的 “田野见” 农场,黄鑫的共享菜园项目让城市居民可以在线认养土地,24 小时直播观看蔬菜生长。这种 “云种植” 模式不仅带来每月 5000 人次的游客量,更吸引了 8 名年轻人返乡创业。村民们开始学习直播带货,农产品通过电商销往全国,曾经冷清的村庄变成了 “共富村”。

在衡水景县,张建辉的鱼菜共生大棚实现了 “养鱼不换水,种菜不施肥”。通过物联网监测系统和环保酵素技术,他的农场年销售额突破 2000 万元,带动周边 300 多户村民参与生态种植。更具创新性的是,张建辉与高校合作研发的智能水肥一体机,将南方水果 “北种” 变成现实,火龙果、蓝莓等在北方土地上开花结果。

这些新农人正在创造一种新的乡村生态:年轻人带着技术和创意回归,传统农民转型为产业工人,村庄从 “空心化” 走向 “活力化”。当李伟免费培训 300 多名村民掌握绿色种植技术,当曹子榆的智慧大棚成为农业研学基地,当张婷婷的合作社让村民年收入翻番,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个体的成功,更是整个乡村的重生。

从渝北的 “空中西瓜” 到寿光的草莓番茄,从宜昌的数字菜园到兴安盟的北斗耕地,95 后新农人用科技和创意书写着中国农业的新篇章。他们不是简单的返乡者,而是带着互联网基因、科技思维和创新精神的 “乡村创业者”。当无人机掠过金黄的麦田,当直播间里飘出泥土的芬芳,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国农业的未来,正在这些年轻人的手中发芽、生长、绽放。

来源:农民翻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