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日,由中国国际科技促进会发布的《种子丸粒化生产与播种一体化质量控制规范》团体标准正式发布。甘肃岷县当归研究院深度参与标准制定工作,为推动当归种子处理与播种环节的规范化、智能化提供了关键技术支撑。这是继《道地药材生产技术规程岷当归》国家标准实施后,甘肃岷县当归
近日,由中国国际科技促进会发布的《种子丸粒化生产与播种一体化质量控制规范》团体标准正式发布。甘肃岷县当归研究院深度参与标准制定工作,为推动当归种子处理与播种环节的规范化、智能化提供了关键技术支撑。这是继《道地药材生产技术规程岷当归》国家标准实施后,甘肃岷县当归研究院在中药材标准化领域的又一重大成果,标志着我国道地药材种业标准化进程迈出新步伐。
长期以来,当归种子存在大小不均、发芽率低、机械化播种困难等问题。丸粒化技术作为一种新型的种子处理加工技术,当归种子脱翅后通过将填充剂、粘合剂、营养物质、保护剂等多种物料包裹在种子表面,改变种子形状、扩大种子体积,从而提升种子质量和播种性能。然而,由于缺乏统一的标准,市场上丸粒化种子产品的效果参差不齐,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丸粒化技术的推广应用和产业的健康发展。因此,制定《种子丸粒化生产与播种一体化质量控制规范》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是填补行业空白。该团体标准首次明确了种子丸粒化生产的工艺流程、质量指标及播种一体化技术要求,为种子丸粒化生产与播种提供了统一的规范,使得相关生产活动有章可循,有助于提升行业整体水平。
二是提升种子质量与播种效率。标准的实施将促进丸粒化技术的规范化应用,通过优化丸粒化配方和生产工艺,可以有效提高种子的发芽率、健壮率和存活率,同时解决机械化播种难的问题,提高播种效率和精准度。例如,应用该标准可使相关种子发芽率提升,机械化种植效率提高,显著降低农户种植风险。
三是推动产业升级。标准要求生产过程实现“种源可追溯、质量可检测、播种可调控”,并倡导融入物联网等智能化技术,这将推动种子产业向规范化、智能化、精准化方向发展,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和高质量发展。甘肃岷县当归研究院结合道地药材特色,提出针对性的丸粒化配方优化方案,推动道地药材当归种业的标准化进程,增强相关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四是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联合贵州大学等高校及其他科研院所,整合育种、栽培、加工全链条专家资源,在标准制定过程中融入“中药材全程质量控制”理念,使丸粒化技术与《道地药材生产技术规程 岷当归》国家标准形成有效衔接。
五是引领行业技术发展方向。作为全国种子丸粒化领域的团体标准,其技术框架可为黄芪、党参等其他陇药品种提供参考,助力岷县打造“全国道地中药材种业创新高地”。
来源:岷县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