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团队再拿阿卡汗建筑奖 (AKAA) 大奖!恭喜内蒙古工大设计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04 09:41 2

摘要:阿卡汗建筑奖(Aga Khan Award for Architecture )是全球最具影响力的建筑奖项之一,由阿卡汗四世于1977年创立,每3年评选一次。近年来,阿卡汗建筑奖的评选视野从伊斯兰世界扩展到全球,致力于表彰在建筑、规划实践、文物保护等领域表现卓

阿卡汗建筑奖(Aga Khan Award for Architecture )是全球最具影响力的建筑奖项之一,由阿卡汗四世于1977年创立,每3年评选一次。近年来,阿卡汗建筑奖的评选视野从伊斯兰世界扩展到全球,致力于表彰在建筑、规划实践、文物保护等领域表现卓越的项目,特别关注合理利用本土资源和技术的建筑方案。为了鼓励和支持获奖者,阿卡汗建筑奖设置了一百万美金奖项基金。这是全球建筑领域内最为丰厚的奖项之一。

2025 阿卡汗建筑奖获奖名单

THE AGA KHAN AWARD FOR ARCHITECTURE 2025 Winners

2025年9月2日,第16届阿卡汗建筑奖(2023-2025年度)评审团完成对全球15个国家19个入围项目的实地考察与评审,最终选出7个获奖项目,瓜分100万美元奖金。这些获奖项目探索了建筑作为社会触媒的多重潜力:促进多元共存、增强社区韧性、推动社会转型、促进文化对话以及回应气候挑战。

值得一提的是,由内蒙古工大设计张鹏举主持设计的西乌素图村民中心成为本届唯一获奖的中国项目,这也使张鹏举成为继李晓东(2010年,桥上书屋)、标准营造张轲(2016年,微杂院)之后,第三位荣获该奖项的中国建筑师,彰显中国设计力量的国际影响力。

▲西乌素图村民中心/内蒙古工大设计张鹏举、微杂院/标准营造张轲、桥上书屋/李晓东

本届颁奖典礼将于9月15日在吉尔吉斯共和国比什凯克的托克托古尔·萨特尔加诺夫吉尔吉斯国家爱乐乐团音乐厅举行。除表彰建筑师外,该奖项还认可市政部门、建设方、委托方、工匠大师及工程师等在推动项目落地过程中所发挥的关键作用。为进一步扩大这一认可的影响力,由莱斯利·洛科(Lesley Lokko)主编的《Optimism and Architecture》一书将于2025年9月发行。该书收录了2025年阿卡汗建筑奖的获奖及入围项目,并将其置于更广泛的讨论语境中,探讨建筑在连接传统与创新、融合本土实践与全球对话,以及塑造多元文化与历史交汇的包容性空间方面的潜力。

在过去16届三年一度的评选中,共有136个项目获奖,近一万项建筑实践得到记录。历届获奖者不乏国际建筑大师,包括:弗朗西斯·凯雷(Francis Kéré)、扎哈·哈迪德(Zaha Hadid)、诺曼·福斯特(Norman Foster)、查尔斯·柯里亚(Charles Correa)、弗兰克·盖里(Frank Gehry)、让·努维尔(Jean Nouvel)、哈桑·法赛(Hassan Fathy)等。

▲2025阿卡汗建筑奖 (AKAA) 评审团

评审团强调了本轮奖项评选所处的时代背景:“本轮奖项评选在一个动荡不安、全球局势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中展开。当生存面临重重压力时,建筑领域的挑战或许更显艰巨。”评审团进一步指出,这些入围项目传递出“希望的信息”,凸显了建筑如何能够为未来发展指明方向。特别强调,入围作品及其创作者、使用者与守护者共同展现了社区不仅通过设计实现建设,更借此蓬勃发展,以设计之力培育出坚韧与乐观的精神。以下是7个获奖项目及评审团评语:

大奖 Winners

01

项目名称:西乌素图村民中心 West Wusutu Village Community Centre

建筑设计:内蒙古工大建筑设计有限责任公司/张鹏举 Inner Mongolian Grand Architecture Design Co. Ltd / Zhang Pengju

业主:西乌素图村 West Wusutu Village Community

地点:中国内蒙古呼和浩特 Hohhot, Inner Mongolia, China

西乌素图村民中心突破了当代建筑设计以物质形态与审美结果为导向的传统模式,转而关注如何将社区日常需求转化为恰当的建筑载体。项目通过整合多元使用者需求,以流动空间实现高度复合功能,在乡村人居环境中构建了一个兼具共享性与包容性的社区微观系统,显著提升了社会互动、文化体验与环境韧性。

建筑表现摒弃了僵化的功能划分与封闭的空间形态,通过核心渗透性圆形庭院整合多样社区活动。这一庭院不仅规划了连续的流线与空间指向,更将开放相连的房间纳入整体系统。结合首层至屋顶的连续坡道,建筑形成了立体化的公共空间网络,巧妙重构了公共与私密的边界概念,突破了传统层级界限。

项目展现了在乡村开放环境中,设计如何以理性而敏锐的方式介入:通过将村民公共交往凝聚于紧凑的物质空间,构建出包容性、韧性、可持续性与整体福祉并存的社区环境。其空间策略被精准转化为建构形态,同时避免陷入空间与功能的二元对立。

建筑在村庄景观中呈现出显著的地标性,既依托大青山展开景观视野,又通过保留场地树木扎根于集体记忆,实现自然环境与人文记忆的双重呼应。在建构层面,清晰而不失亲和的几何构型实现了水平与垂直空间的渗透典范,冷却塔在提升整体美学表达的同时,通过与通风系统结合强化了被动性能。此外,大规模旧砖回收使用传递出鲜明的可持续理念,尤其在自然主导的乡村语境中更具意义。

02

项目名称:Khudi Bari

建筑设计:Marina Tabassum Architects, Dhaka

项目地点:孟加拉国 Various locations, Bangladesh

Khudi Bari项目获此殊荣,源于其构建了模块化系统:该系统以本土解决方案应对全球挑战,通过当代设计视角进行适应性转化,既实现持续优化又具备规模化推广潜力,从而产生更广泛的区域影响力。

项目以基础几何模块为核心,在优化其结构逻辑的同时,结合本土竹材工艺进行适应性改造——设计优先满足人文需求而非单纯追求美学表达,秉持谦逊理念采用开源模式,使社区能够自主完成建造与本土化调整。项目具备易部署、快拆卸的特性,为孟加拉国洪泛区的气候流离失所社区(最初服务对象)提供了切实解决方案,目前已改善数百个家庭的生活质量。

随着项目扩展为大型社区工程,Khudi Bari仍保持结构简洁性,同时不失优雅与美感——这一设计证明以生存为导向的设计完全能够兼顾建筑品质。得益于几何形态的灵活性与开放性,单个模块可从独立庇护所扩展为集体社区建筑,其影响力也从保障个人尊严延伸至构建社会基础设施,衍生出教室、社区厨房、人道主义援助中心等功能空间。

项目秉持深刻的生态理念,为竹材作为建筑材料的全球推广作出重要贡献。竹材作为生长中的可再生资源,在全球南方竹带地区广泛分布;随着人们对竹材的认知从脆弱材料转变为可行、可规模化的可持续解决方案,其价值已不再局限于风格层面,应用范围持续扩大。

清晰且具有影响力的建筑理念需要结合具体场景落地,依托本土资源实现建造。设计理念可以走向全球,但材料选择必须立足本土——这是实现系统性变革的关键路径。

Khudi Bari项目传递出强烈的乐观精神:在严峻的全球局势下,它重新定义了建筑应当扮演的角色——建筑能够且应当成为充满希望、切实可行且以人为本的解决方案,既扎根本土实践,又具备系统性影响力。

03

项目名称:Revitalisation of Historic Esna

建筑设计:Takween Integrated Community Development / Kareem Ibrahim, Cairo

业主:Ministry of Tourism and Antiquities, Luxor Governorate, USAID/Egypt

地点:埃及伊斯纳 Esna, Egypt

项目突破了传统城市保护项目“预先制定正式框架”的局限,转而采用自下而上的策略——通过一项包容性、结构化的社会计划,逐步改善遗产环境。居民依托活态遗产维系城市协同性,在此过程中发挥核心作用,为原本破败的建筑肌理注入可持续的再生动力。

通过对商业、住宅、宗教等各类建筑的修复与改造,项目激活了整个历史城区的代谢功能,以应对“改善居民生活条件与手工艺人工作设施”的当代挑战。其社区主导的各类举措成为推动小微企业发展、助力地方经济升级的催化剂。此外,项目通过创新的小型累积式成果传承当地技艺与知识,有效推动了历史城区核心的保护、城市身份的塑造、文化活力的激发及经济韧性的提升。

通过这些行动,项目将城市保护范式提升至新高度——优先发挥居民集体智慧的作用,使其主动参与改造面临挑战的破败建筑环境。项目不仅关注纪念性建筑及其他有形历史建筑肌理,更将非物质文化资本作为重要抓手,从而同时激活物质与非物质维度的振兴。

项目的核心价值在于通过渐进式、累积性的行动重新激活历史空间——依托社区智慧,整合社会、文化、环境与经济多维潜力。例如,项目推出的"Okra women-run initiative"(由女性主导)将社会创新作为城市升级的创造性工具,推动性别包容与地方经济增长。

项目采用高度参与式的城市遗产保护方法,成为埃及政府批准的首个非纪念性城区保护计划。其创新之处在于将适应性再利用与社区赋权相结合,同时刺激地方经济——这一模式有望为埃及过于正式化的遗产保护策略与政策带来平衡。

04

项目名称:Majara Residence and Community Redevelopment

建筑设计:ZAV Architects / Mohamadreza Ghodousi

业主:Ehsan Rasoulof and Ali Rezvani, Tehran

地点:伊朗霍尔木兹 Hormuz, Iran

项目坐落于伊朗霍尔木兹岛,坐拥数百万年地质演化形成的壮丽景观,其设计以一片色彩斑斓的矿物盐矿沉积为特征的广袤山脉为参照背景。既深度呼应场地的地质特征,又自然融入当地的社会文化肌理。

项目可被视为一组充满活力、色彩丰富的多元功能集群,其核心使命是逐步构建真正另类的旅游模式——该模式不仅适用于霍尔木兹岛本地,更可为其他地区提供范式借鉴。继首个新建建筑Rong Cultural Centre(简洁的观景与解说设施)落地后,Majara Residence在快速发展的全球旅游业中开辟了新方向:它摒弃高度奢华、高资源消耗的传统建筑类型,转而构建多元包容的框架——既反对过度消耗,又成为社区驱动型渐进发展进程的关键组成部分。

项目主要采用沙袋超级土屋(superadobe)结构系统,并结合传统建造工艺 —— 它整合了本土与全球范围内的专业知识,最终在社区参与下落地。针对霍尔木兹岛的偏远特性,项目配备了全面的离网解决方案,减轻了岛屿有限能源与水资源的压力。

除新建建筑(包括主要用于监测项目影响的各类无类型建筑)外,对霍尔木兹镇持续推进的城市针灸式干预(小规模精准改造)是项目的另一大核心亮点。

尽管Majara Residence已获多项荣誉并在社交媒体引发全球关注,但其鲜少被深入阐述的核心价值在于:项目精准立足于地质、社区生活与旅游业的交汇点——而旅游业往往带有破坏性的全球化属性。凭借对环境的深刻敏感度,该项目充分证明:建筑完全可以成为“乐观的强大力量”与“推动变革的坚定决心”,进而实现社会、文化与物质层面的格局转变。

05

项目名称:Jahad Metro Plaza

建筑设计:KA Architecture Studio / Mohammad Khavarian

业主:Municipality of Tehran

地点:伊朗德黑兰 Tehran, Iran

德黑兰地铁作为全球规模最大的地铁系统之一,拥有159座车站和超250公里的运营里程,每日承担数百万乘客的运输任务。作为关键城市基础设施,其功能性与空间吸引力始终是项目业主——德黑兰市政府的核心关注点。

本次车站入口改造将原本功能单一的出入口升级为开放型公共空间:一座兼具通行、互动与活动承载功能的广场。相较于此前地面层封闭式楼梯的旧设计,新方案通过架构优化使车站向天空与周边社区全面开放——原楼梯区域被改造为直接连通街道的步行空间,显著提升了通行效率与空间可达性。

宽阔的立面设计强化了自然通风效果,为公共互动、非正式商业行为及城市生活提供了舒适场所,充分回应了地铁乘客通勤之外的多元空间需求。

项目的建筑特色体现在双重维度:其一,通过醒目的体量构建空间标识;其二,融合拱顶、拱门与圆形元素,形成对伊朗文明遗产的当代转译。本地砖材的运用进一步强化了历史联结,其温暖的质感与细腻的肌理使车站成为新的城市地标,同时与周边现代建筑环境和谐共生。

这种空间身份的重构为地铁站注入独特活力,使其成为社区乃至城市的标志性场所。优越的地理位置更赋予其融入德黑兰居民与游客集体记忆的潜力。

在美学策略上,设计深度借鉴伊朗建筑传统:自然光通过天花板的大型采光开口渗入空间,既提升车站环境品质,又塑造出富有层次的光影体验。拓宽的入口引入充足光线与自然气流,营造出开放流畅的空间感。

项目以含蓄而坚定的设计表达、对遗产与工艺的尊重,以及对步行友好型空间与社会互动的复兴愿景,充分诠释了建筑的核心价值——将公共空间塑造为历史、人与理念之间的鲜活对话场域,为当代城市公共空间营造提供了典范性实践。

06

项目名称:Vision Pakistan

建筑设计:DB Studios / Mohammad Saifullah Siddiqui

业主:Rushda Tariq Qureshi

地点:巴基斯坦伊斯兰堡 Islamabad, Pakistan

经验丰富的教育工作者Rushda Tariq Qureshi与DB Studios青年建筑师Mohammad Saifullah Siddiqui携手合作,共同建造了一座新型技能培训中心。在这里,既能让年轻人感受到自身价值,也能培养并鼓励他们尚未发掘的天赋。

Rushda Tariq Qureshi的愿景清晰而坚定:为年轻人提供教育机会,推动他们参与社区建设,打造一个让学生感到自身有用且被重视的社群。

为将这一愿景转化为现实,两人共同改造了一块临近公共交通的场地,设计了一座不仅能承载新型教育模式,还兼具光线充足、空间趣味盎然、经济高效、风格独特的建筑。

这栋六层建筑的地下两层设有具备未来适应性的临街商铺,设计上与主街形成呼应。精心维护、绿植环绕的教室与祈祷厅分布于楼上各层,并借助10米高的中庭实现视觉上的相互连通。学生们能够看到彼此,观察对方的训练过程与进步,进而清晰地意识到自己是这个充满关爱的社区中的一员。屋顶的餐厅与厨房,则为学生在职业课程之外的个人成长,提供了宝贵的拓展机会。

这座立方体建筑的日常运转,由核心的环保设计理念支撑:充足的自然采光、高效的交叉通风、科学的遮阳设计、较低的维护成本,以及坚固耐用的建材选择。

建筑的独特外观,由位于两个临街立面前方的混凝土格栅塑造。这个高9格、长10格的实用网格结构,既起到了保护内部空间的作用,也向城市展现出这座现代建筑的独特魅力。设计通过重新诠释当地熟悉的传统金属格栅(jaalis),融入多样几何图案与色彩,让立面既实现了视觉上的协调统一,又传递出愉悦的氛围,最终赋予建筑易于辨识的独特气质。

07

项目名称:Wonder Cabinet

建筑设计:AAU Anastas

业主:Wonder Cabinet

地点:巴勒斯坦伯利恒 Bethlehem, Palestine

项目由建筑师发起,旨在填补伯利恒市面向青年群体的文化服务空白 —— 它进一步拓展了建筑师的角色范畴,使其得以身兼业主、设计师、文化实践者与活动家的多重身份。

作为在Al-Karkafeh Valley打造的开放、灵活且透明的文化创作与韧性象征地标,这座建筑的空间组织设计,核心目标是促进人际交流、文化对话与社区构建。艺术家工作室、创作空间、广播电台、餐厅及建筑师办公室等多元功能,分布在不同楼层的平台之上;而贯穿建筑三层的剖面空隙,不仅实现了建筑内部的物理连通与视觉互动,更建立起与周边景观的深度联动关系。

项目借鉴了伯利恒及其周边地区主流的当代混凝土框架结构建筑语言,以此证明:通过合理应用标准化建造方法与最少化材料使用,完全能够实现空间的复杂性与丰富性。其中,混凝土格栅既成为可承载文化创作活动的实用型基础设施,也构成了一座日常纪念性建筑—— 虽在形态与规模上低调内敛,其影响力却极具纪念意义。

建筑的外观设计,既与城市中的其他建筑和谐相融,又借助透明性这一设计特质,展现出开放包容的姿态,最终在景观中脱颖而出。裸露的混凝土框架结构,与旋转标识、舷窗、壁画等当地手工制作元素相得益彰 —— 这些手工元素,恰好彰显了当代巴勒斯坦的文化创作活力。

项目虽身处充满张力的环境中,却为伯利恒开辟了全新视野:将手工制造、音乐、人文奇观与欢乐重新带回城市。通过同时构想文化机构的运营形态与承载该机构的物理空间,建筑师打造出一座超越当下政治语境的建筑 —— 既为植根于当代民族认同表达的联结型建筑提供了典范,也强调了文化创作作为文化层面抵抗手段的重要性。

来源:全球设计奖项研究所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