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易抑郁的人,多半有这5句口头禅,希望你一个都没有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3-28 12:07 1

摘要:“不是开玩笑的,我规律锻炼、饮食健康半年身材确实很好,然后确诊了重度抑郁、焦虑症。”

点击音频,即可收听今日主播 | 姝璇

关掉手机、戒烟戒外卖、早睡多看书还开始锻炼了;

结果一个月之后,确诊「重度抑郁」。

原本博主是带着几分自嘲的语气讲这件事的,然而评论区却深深共鸣了:

“不是开玩笑的,我规律锻炼、饮食健康半年身材确实很好,然后确诊了重度抑郁、焦虑症。”

去年勤勤恳恳上班一年早九晚六,抢救了3次,今年摆烂到现在,感冒都没有,医生让我赶紧去心理科。”

“怪不得在家里面8点睡觉5点起床天天苦瓜脸精神内耗。”

为什么大家普遍觉得是“自律的”“放松的”“积极的”的习惯,反而会让人觉得“不开心”,甚至发展成“抑郁”呢?

这是因为,促使我们“抑郁情绪”滋长的,不在于我们“做事”的习惯,而在于我们“思考”的习惯。

春季是“抑郁症”的高发期,如果你最近感觉到自己状态不太好;

不妨来看一看,自己会不会有这些想法:

“这种小事,我可以自己解决”

很多人都觉得,得“抑郁症”的人通常都是敏感、脆弱的。

实际上却恰恰相反。

泉古闲示在《抑郁的力量》一书中提到过:

“我诊治过很多抑郁症患者,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那就是意志力和忍耐力极强。”

影视剧《我们都要好好的》里,刘涛饰演的全职主妇寻找,就是一个极其坚强的人。

她是“全能”的母亲,面对繁重的家庭琐事和育儿责任,她从未抱怨,亲力亲为;

她也是最佳贤内助,结婚7年,丈夫步步高升,背后是她的默默辛劳。

然而有一天,寻找却突然崩溃,患上了抑郁症。

她痛哭着说,

“我以为脱离社会越远,会离家更近,但是我错了,我不是刚认识到这一点,但是我一直劝自己,你不能认错,你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绪。”

发现了吗?

每一个歇斯底里的人,其实都走过了一段隐忍沉默的路。

“别人都能扛,我凭什么不行”;

“不能哭,当妈的人怎么能脆弱”;

“我不能成为别人的负担”……

“硬抗”让我们度过一个个现实的难关。

但也错失了和他人建立起关系的机会。

因为害怕直面自己的弱点,或是听到那一句句刺耳的评价:

“你怎么连这都做不好?你太差劲了。”

“你也太失败了,太让人丢脸了!”

我们会无意识将痛苦情绪强制隔离,不断否定自己的真实需求;

即使内心濒临崩溃,仍坚持学习、工作、社交……

然而,强行压制的“悲伤、恐惧、无助……”

却不会消失,而是藏在我们的身体里,直到抑郁“突然”爆发。

真正的心灵韧性从不是靠「硬扛」实现的。

它需要真正的爱与关怀。

无论是来自他人,还是来自你自己。

“是不是我又做错了什么?”

大家通常认为,反省能力能帮助我们改正错误、提升自己。

这当然没错。

可是,过度的反省,却会成为压垮心灵的一座大山。

《被讨厌的勇气》中提到:“凡事都归因于自身的人,往往活得痛苦。”

朋友小李在“铁饭碗”公司上班。

原本她是个活泼开朗的人,然而打压型的领导常常让她陷入自责。

给同事订餐,被批评“选的餐厅不行”,但其实所有人都吃得很开心;

年终汇报,给出了很有建设性的方案,领导却吐槽她“普通话”不够好。

很多琐碎的小事叠加起来,让她心理不堪重负。

“是不是我能力不足?”

失败-自责-更害怕失败……她开始不断怀疑、否定自己,被确诊中度抑郁和焦虑。

习惯性自责的人,大脑就像一台24小时运转的监控器,不断扫描所有细节:

同事叹气、家人沉默、甚至陌生人皱眉,都被标记成“我的问题”。

这种持续的精神扫描会耗尽认知资源,产生慢性疲劳。

长此以往,会导致情绪系统瘫痪,陷入抑郁。

为什么我们明明很痛苦,却还是无法停止批判自己?

因为我们把内心价值感,寄托在了别人身上,潜意识里有着“只有满足他人,我才值得被爱”的模式。

这提醒着我们,需要回观自己的童年是否有被苛责的体验?有不被爱的恐惧?

这类未处理创伤让我们的潜意识试图在相似情境中"改写结局",所以会一直让自己陷入到不好的人际关系里。

看见自己缺失的部分,是疗愈的第一步。

把应对外界评价的力量收回来,专注自我感受和成长,你会发现,自己的运气也会随着心境改变了。

“一件事做不到完美,不如不做”

你是一个对自己高要求的人吗?

看过一个少年心理成长基地的案例。

晓晓儿时便很优秀,对自己要求严格,甚至一篇作业都会来回擦写。

然而进入高中后,她开始频繁出现心慌无力、手麻脚酸、失眠等症状。

起初,父母以为是身体问题,带她去医院检查,但怎么都查不出问题。

后来在精神科被确诊为焦虑和抑郁,才知道那些身体的不适,全都是抑郁症状“躯体化”的表现。

晓晓的父母对她要求很高,常对她说:

“你要为妹妹做好榜样,要努力做到最好。”

于是晓晓努力认同这个观点,让自己也表现得优秀,去获取安全感:

“只要足够优秀就不会被抛弃”这样的恐惧推动她不断苛刻自己。

其实,我们很多人都是“晓晓”。

希望自己的生活秩序井然,付出的努力能够得到圆满的回报:

然而我们自己都没有发现,我们对自己的“设定”有着极高的要求,却对现实中自己的努力持批判态度。

“我一定不能出错” ;

“如果我不够优秀,就会被人看不起” ;

“如果一件事做不好,不如不做”。

即便是没有刻意关注那些压力,我们的身体也会用各种“不舒服”来提醒我们:

“你已经很累了,你需要休息。”

李松蔚老师曾说:“抑郁本质上是身体对不合理认知的终极抗议。”

适当降低对自己的要求,允许自己犯错,给自己一点喘息的空间,接受自己的不完美,才能真正拥有自由。

“我没有错,那一定是ta错了”

看到一个博主分享自己的经历。

那天她重感冒,身体很不舒服,原本要去酒店前台拿外卖;

实在是动不了,便打电话请前台员工帮忙送上来。

可是酒店并没有这项服务,所以服务员态度不是很好,有些恼怒地对她说:

“请下次不要再这样了。”

听了这句话,博主感到既委屈又愤怒,“啪”得一声用力关上了门。

可冷静下来她又有点后悔了。心想:

“我刚才是不是太过分了?”

“难道是我错了?”

她纠结了内耗了一个晚上,外卖也没吃,觉也没睡好。

后来跟朋友吐槽,朋友问她:“你为什么非要争个对错呢?”

她才突然意识到,这件事本来就没有明确的对错之分。

站在她自己的角度,生病了需要人帮助;

可站在前台员工的角度,帮助她拿外卖也不是自己的义务,也很委屈。

世界上就是有很多无法分清“对错”的事情,何必要苦苦纠缠呢?

也许你看了她的经历,会认为这是一件很小的事。

但这类非黑即白的思维,其实常常困扰着我们的生活。

“离婚的人肯定都是有问题的人”;

“我不喜欢的人,工作最好也不要接触”……

这样的想法,帮我们规避掉了“风险”,让我们感受到了安全感。

然而,世界是复杂的,比起对错,人与人之间的矛盾,更多是源于立场、经历和价值观的不同;

当我们抱着评判的心去看待这个世界时,很容易摧毁关系中的松弛感,导致自己和他人陷入压抑和对立。

放下“非对即错”的执念,可以先从用“可能”“不一定”替代绝对化词汇开始。

用更丰富的视角理解人性,你会发现对自己也会更加宽容与接纳。

“我完了,我也再也不会……”

你是否有过这样的时刻?

手机突然没电了,第一反应是担心家里出了急事怎么办?

工作中一犯错,就担心会被辞退:

甚至只是嗓子有点疼,也会不自觉地想:

“是不是得了什么严重的病?”

“总是设想最糟糕的局面” 让我们习惯性地将小问题夸大。

在电影《心灵捕手》中,男主角威尔本是一个数学天才,却因童年创伤而变得极度防御,习惯性地预设最坏的可能。

当喜欢的女孩向他表白时,他第一反应不是开心,而是恐惧。

他想:“她现在喜欢我,可是等她发现我过去的经历呢?”

他害怕被抛弃,所以选择主动逃避,甚至刻意伤害对方,来避免自己最终受到伤害。

现实中,很多人也有类似的思维模式:

用“先想到最坏的情况”来给自己“安全感”。

但是内心的担忧、害怕、恐惧常常让人痛苦不堪。

哈佛心理学家曾做过一项研究,结果发现:

经常焦虑的人,脑海中90%的担忧最终都没有发生。

换句话说,我们大多数的恐惧,都是自己想象出来的。

专注当下具体的事,分清“想象”和事实,提升心理弹性,我们才能活得更自在。

改变思维习惯并非一朝一夕的事,它需要练习,也需要耐心。

请记住,我们的感受是真实的,我们的痛苦同样不该被忽视。如果疲惫到无法前行,允许自己停下来休息。

积蓄力量,轻装上阵,我们才能见到更美的风景。

来源:张德芬空间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