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千年茶名“晚甘侯”考释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3-28 07:09 1

摘要:樵家本关东,代袭簪缨。藏书五千卷,常以探讨。幼而工文,得之真诀。提笔入贡士列,于时以文学见称。大中九年,叨登上第。从军浚国,忝历华资,久居兰省。广明元年,狂寇犯阙,驾避岐陇,诏赴行在,迁职方郎中。朝廷以省方蜀国,文物攸兴,品藻朝伦,旌其才行。诏曰:“行在三绝,

武夷千年茶名“晚甘侯”考释

吴斌

一、《全唐文》中有关孙樵的记载

大约在唐僖宗时期(873--888),中书舍人孙樵在《送茶与焦刑部书》中提到了武夷岩茶,其中写道:

晚甘侯十五人遣侍斋阁,此徒皆请雷而摘,拜水而和,盖建阳丹山碧水之乡,月涧云龛之品,慎勿贱用之。

为什么就这么肯定地说,孙樵所指的“晚甘侯”就是武夷岩茶呢?这还得从历史考证的角度慢慢道来。

《全唐文》收录了孙樵的文集,其中有其“自序”,为我们提供了以下有关孙樵的生平信息:

朝散大夫尚书职方郎中上柱国赐绯鱼袋孙樵撰。

樵家本关东,代袭簪缨。藏书五千卷,常以探讨。幼而工文,得之真诀。提笔入贡士列,于时以文学见称。大中九年,叨登上第。从军浚国,忝历华资,久居兰省。广明元年,狂寇犯阙,驾避岐陇,诏赴行在,迁职方郎中。朝廷以省方蜀国,文物攸兴,品藻朝伦,旌其才行。诏曰:“行在三绝,右散骑常侍李潼有曾闵之行,职方郎中孙樵有扬、马之文,前进士司空图有巢由之风,可载青史,以彰有唐中兴之盛。”樵遂检所著文及碑碣书檄、传记铭志得二百馀篇,丛其可观者三十五篇,编成十卷,藏诸箧笥,以贻子孙,是岁中和四年也。

以上文字的大致意思是:

朝散大夫(朝中的文职散官)、尚书职方郎中、上柱国(军功荣誉)、赐绯鱼袋(表示朝官等级的服饰)孙樵撰。

孙樵本是关东人氏,家族世代为官,家有藏书五千多卷,自己常常用这些书来学习探讨,少年时就比较工于作文,体会到了书中的真谛,在地方考试中脱颖而出,进入了贡士的行列,并以所写文章的文采与学识,受到人们的称赞,于大中九年(855)考中进士,开始时在军队为国效力,获得了一定的军功履历,后来主要是在朝廷的秘书省工作。

广明元年(880),黄巢贼寇猖狂进攻长安,唐僖宗移驾暂避陕、甘,僖宗诏令我随驾而行,在途中升我为掌管天下地图、城隍、镇戍以及沿边少数民族等事务的兵部职方郎中。唐僖宗带领着朝廷官员巡视蜀地,蜀地的文化、物产随之兴旺,品评鉴别朝中随行的人物,表彰他们的才能与行为。

唐僖宗说此行中有三绝:右散骑常侍李潼,有曾子与闵子般仁义孝顺的德行;职方郎中孙樵,有杨雄与司马相如般的文采;唐懿宗咸通年间(869年)进士司空图,有巢父与许由般的高风亮节。可以将他们的事迹载入史册,以彰显唐朝的中兴之盛(注:这是唐僖宗在自夸,其实此时的他只能说是在逃难)。

孙樵于是将自己所写的碑文、檄文、传记、铭文、志文等等整理了一下,共有两百多篇。从中选择了较好的三十五篇,汇编成十卷,藏在书橱之中,用以留给子孙。此时是中和四年(884年)。

据《四库全书》中记载,孙樵凭借着优秀的才华,出色的执行力与勤劳的品质,在书写上述“自序”之后,依然继续升迁,官至中书舍人,赐紫金鱼袋(官服)。孙樵自称是韩愈的四传弟子,其所编撰的文集名为《经纬集》。

二、孙樵《书何易于》透出的信息

《经纬集》中的文章,讲究构思,追求文采,刻意求新的同时比较注重纪实,较著名的篇目有《书何易于》《书田将军边事》《读开元杂报》等。《书何易于》中有一段文字为:

何易于尝为益昌令,县距刺史治所四十里,城嘉陵江南。刺史崔朴尝乘春自上游,多从宾客歌酒。泛舟东下,直出益昌旁。至则索民挽舟。易于即自腰笏,引舟上下。刺史惊问状,易于曰:“春,百姓不耕即蚕,隙不可夺。易于为属令,当其无事,可以充役。”刺史与宾客跳出舟,偕骑还去。

这段文字的大意为:

何易于曾经是益昌县县令。益昌县离刺史(县令的上一级行政长官)的官署仅四十里,益昌县城在嘉陵江南岸。有一次,刺史崔朴在春光明媚之时,带着许多宾客,乘着大船,唱歌喝酒,从上游放舟东下。船到益昌县附近,由于水流变缓,刺史下令索要民夫拉纤。何易于将象征自己身份的朝版插在腰带里,与几个民夫一起拉着船,跑上跑下的奔忙。刺史惊讶地发现县令也在拉纤,赶忙问他这是为什么?何易于说:“现在正是春天,百姓不是忙于春耕,就是忙于饲养春蚕,紧张的农忙时间不可浪费。易于是您主管下的县令,现在没啥事干,可以来承当这个差使。”刺史听了,和几个宾客跳出船舱,上岸一起骑马回去了。

接着孙樵说自己曾经于会昌五年(845),出差路过益昌。老百姓详细地向他述说了何易于的事迹。由此可见,孙樵在工作中常常需要出差到地方。当时武夷山尚未建县,隶属于建阳县管辖,而从孙樵的《送茶与焦刑部书》中,我们可以确切的知道,孙樵曾经到过建阳县的辖区范围。回过头,我们再来看看当时的武夷山,事实上当时的武夷茶是不怎么为人所知的,可武夷的“碧水丹山”却已经比较出名,这还得感谢“梦笔生花”与“江郎才尽”两个典故的主人翁江淹。

三、江淹与浦城的渊源

江淹(444—505),字文通,济阳考城(今河南省民权县)人,是南朝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史书记载江淹“少孤贫好学,沉静少交游”,二十岁左右时,便在南朝宋新安王刘子鸾(注:就是去八公山昙济道人那里品茶,说出“此甘露也,何言茶茗?”的小王子之一)幕下任职,开始踏上仕途。

江淹在仕途上,起初并不得志,泰始二年(466),江淹转入南朝宋建平王刘景素的幕府,因受到广陵令郭彦文案牵连,被诬受贿入狱。江淹在狱中上书陈情,言辞恳切,少年的建平王刘景素阅后,深受感动,将其救出。

此时南朝刘宋政权的内斗业已十分激烈,到元徽二年(474),建平王刘景素一者出于较大的野心,二者也是形势所逼,在背地里密谋叛乱,江淹对此有过多次的劝谏,刘景素均不采纳,厌烦之下将江淹贬到了建安吴兴(福建省浦城县)担任县令。

吴兴在当时是属于十分偏僻的蛮荒地区,江淹秋季从京口(江苏镇江)起程前往吴兴赴任,冬季才到达任所。直至元徽四年(476)秋,刘景素在京口举兵叛乱失败,江淹方得以返回京城(南京)。也就是说江淹在浦城担任县令头尾有三年。

到宋顺帝升明元年(477),齐高帝萧道成执政,江淹受到萧道成的赏识,被提拔为尚书驾部郎(管理朝廷车驾事务的官员)、骠骑参军事。从此江淹一路顺遂,历仕南朝的宋、齐、梁三朝,为官较为清正,不避权贵,敢于直言进谏,在那个政局动荡不安的时代里,一个如此性格的文人,在仕途上能如此平顺,也算是一个奇迹了。

话虽如此,但我们用后眼去看前人,评价的得失似乎就会有所不同。江淹一生最优秀的文学作品,基本上均出自他被贬福建浦城的那几年间,如《别赋》、《恨赋》、《赤虹赋》等等。后人因此编出了“梦笔生花”与“江郎才尽”这两个成语典故,说的是江淹被贬浦城时,梦见神人授他一支闪着五彩光芒的神笔,自此才思泉涌,文词佳美,妙笔生花。而在他官运亨通,一帆风顺之时,又梦见一人,自称是郭璞(晋代文学家),对江淹说:“我有一支五色彩笔,留在你处已有多年,请归还给我吧!” 于是江淹从怀中取出笔,还给了那人。在这之后,他写的文章就日见失色,大家都说他是“江郎才尽”了。

事实上,江淹被皇帝看重的也主要是笔头上的本领,一生中多数的职位,实质上就是皇帝的首席秘书,负责起草诏书以及朝廷的重要文书等等。日常的文字工作已令江淹相当的烦、累,哪里还能像在被贬浦城之时,有闲情逸致去“红壁十里,丹山乔峰”,发“黯然销魂,唯别而已”,“跌宕文史,饮恨吞声”的千古叹息啊。

世事就是这么辩证,江淹在后来回忆自己被贬浦城的经历时,也不无感慨地说“放浪之际颇着文章自娱”,意即在闲适与放任之际,很是以撰写文章来自娱自乐。

四、 “碧水丹山”的出处

江淹在浦城时,常到武夷山东麓的九石渡景区游览,被那里丹霞地貌的秀色所深深打动,创作了名篇《赤虹赋》,其中写道:

东南峤外,爰有九石之山。乃红壁十里,青崿百仞;苔滑临水,石险带溪。

……于是紫雾上河,绛气下汉;白日无余,碧云卷半。残雨萧索,光烟艳烂;水学金波,石似琼岸。错龟鳞之崚崚,绕蛟色之漫漫。

……想番禺之广野,意丹山之乔峰。禀传说之一星,乘夏后之两龙。彼灵物之讵几,象火灭而出红,余形可览,残色未去。耀萎蕤而在草,映青葱而结树。昏青苔于丹渚,暖朱草于石路。霞晃朗而下飞,日通笼而上度。

……云或怪彩,烟或异鳞;必杂虹霓之气,阴阳之神焉。

文中说的“九石之山”即为现在福建省浦城县的九石渡景区,地处浦城县与武夷山市的交界处,与武夷山景区一样属于丹霞地貌。丹霞地貌的一个典型特征就是山色殷红,美丽无比。江淹在《赤虹赋》中,对丹霞地貌进行了灿烂炫目的描绘,如“红壁十里”、“丹山之乔峰”、“象火灭而出红,余形可览,残色未去”、“昏青苔于丹渚,暖朱草于石路”、“云或怪彩,烟或异鳞,必杂虹霓之气”等等。

江南多雨,这些丹山乔峰,多被清澈澄碧的溪水所萦绕,故而江淹在《赤虹赋》中有“苔滑临水,石险带溪”、“紫雾上河,绛气下汉”、“白日无余,碧云卷半,残雨萧索,光烟艳烂”、“水学金波,石似琼岸”等等。

江淹在晚年时将自己所创作的诗文汇集成《江文通集》,并为之撰写了《自序》。正是由于浦城周边的丹霞地貌在江淹的脑海里留下了深深的印记,以至于在这个自序中,江淹深情地回忆道:

赋诗十五首略明性命之理,因以为讽,王遂不悟,乃恶奴而黜之为建安吴兴令,地在东南峤外,闽越之旧境也。爰有碧水丹山,珍木灵草,皆淹平生所至爱,不觉行路之远矣。山中无事与道书为偶,乃悠然独往,或日夕忘归,放浪之际颇着文章自娱。在邑三载,朱方竟败焉,复还京师。

江淹这段文字的意思为:

我(江淹)赋诗十五首,大约地说明人生居中守正、明哲保身的道理,以此来进谏建平王刘景素,然而建平王刘景素不仅没有觉悟,反而嫌我啰嗦讨厌,将我贬黜到了偏僻的建安吴兴担任县令。这建安吴兴地处东南方向的高大山峰之外,就是无诸建立闽越国的故地。这里有碧水丹山,还有珍奇的树木与灵草,都是我平生的最爱,所以也就不觉得路途遥远了。在这大山环抱之中的小县任职也没太多的事,因此可以经常与优秀的书册、典籍为伴,还可以闲适地独自游览这周边的美景,有时到了日落都忘了归去。在那段闲适与放任自己的时期,相当喜欢以写文章来自娱自乐。在浦城一呆就是三年,直到建平王刘景素在镇江起兵失败,才回到京师南京。

朱方就是京口,也就是现在的镇江,当时建平王刘景素就驻扎在那里。江淹就是跟随建平王刘景素在镇江时,委婉地写诗规劝建平王刘景素不要谋反,建平王刘景素不仅不听,反而将他贬到了现在的浦城担任县令。因此说江淹是从镇江出发,沿水路经长江、运河到杭州,而后沿钱塘江、富春江而上到达现在的浙江江山市,再步行翻越高高的仙霞岭到达浦城,所以江淹说浦城是“地在东南峤外”,“峤”是指尖而高的山道,在此指的即是仙霞岭。

最为重要的是江淹在这段回忆中,将自己看到的浦城周围九石渡等丹霞地貌的美丽,首次归纳成了“碧水丹山”一词。这一归纳相当的了不起,不仅受到后人广泛的认同,而且还常常被用来代指秀美的丹霞地貌。武夷山是丹霞地貌的典型代表,自然也就是碧水丹山的典型代表。孙樵在《送茶与焦刑部书》中的“盖建阳丹山碧水之乡”就是这种引用的一个例子。

五、《送茶与焦刑部书》内容考释

或许有人会问,孙樵在《送茶与焦刑部书》中也只是说 “此徒皆请雷而摘,拜水而和,盖建阳丹山碧水之乡,月涧云龛之品”,怎么就能武断地认为“建阳丹山碧水之乡”就是武夷山了呢?

据前面对孙樵生平的考证可知,孙樵“送茶”的事,大约是发生在唐懿宗与唐僖宗年间(859-888)的事情。建阳建县的时间为晋朝太康元年(280),浦城建县的时间则更早,为东汉建安初年(196)前后,时以国为号,名汉兴县,属会稽南部都尉。三国时的永安三年(260),改汉兴县为吴兴县(属吴国地界)。而武夷山市原名崇安县,其建县的时间,史书载为:“宋淳化五年(994),建阳县西北乡的崇安场升为崇安县。”

也就是说,在孙樵送茶时(大约在859-888之间),武夷山尚隶属于建阳县。由此我们就可以分析孙樵写的“盖建阳丹山碧水之乡”指的到底是哪里?“丹山碧水”自然是借用了江淹的“碧水丹山”之典,如果这茶是出自江淹描绘丹山碧水的《赤虹赋》所指的武夷山东麓浦城九石渡景区,则当时浦城已经建县为“吴兴县”,孙樵就应该写成“吴兴丹山碧水”才是。那为什么又不写“崇安丹山碧水”呢?因为崇安当时还没有建县,而朝廷官员一般都只写到县这一级的地名,写崇安的话,焦刑部看了这短笺,也弄不明白这茶到底是从哪里来的,因此就写成了“建阳丹山碧水”。在当时建阳县的辖区内,也只有秀丽的武夷山景区,当得起“丹山碧水、月涧云龛”的比喻了。所以孙樵所写的“建阳丹山碧水之乡”确指现在盛产岩茶的武夷山无疑。

在武夷山景区内的御茶园遗址里,有一口名泉,称为“呼来泉”。据清董天工在《武夷山志》中记载:

“喊山台”上为“喊泉亭”,称井为“呼来泉”。旧志云:祭毕,隶卒鸣金击鼓,同声喊“茶发芽!”而井水渐满,故名。

虽然这个记载是在孙樵之后的很多年,但从中可以看出,武夷先民早就有祭水制茶的习俗,故而孙樵说是“拜水而和”了。

古代的制茶方式没有现在的“走水”、“发酵”、“摇青”等去除苦涩的工序,因而采茶宜嫩,这样会更清甜一些。当时的武夷岩茶自然也不例外,春天伴随着初到的雷声,采摘刚发的茶嫩芽是最好的,就像是请雷声帮忙采茶一般,所以孙樵有“请雷而摘”之说。

唐朝时的中书省,通俗了说就是皇帝的秘书处,孙樵所任的中书舍人,相当于是副职,职责是比较繁杂的。如起草诏令、皇帝出行的侍从、宣旨、慰问、接纳上奏文表,充监中外考使(考核朝廷内外官员的监督使)、兼管中书省日常事务等等。

从孙樵《经纬集》中的内容可以看出,孙樵出差到过全国各地的很多地方,如《书何易于》中提到的益昌(现四川广元附近)等等。因此,他比较有机会见识到各地的风土人情与土特产品。或许有一次孙樵出差到了福建的建阳县,或者是在武夷山周边的某个地方,总之是有一个机缘,品尝到了当时还隶属于建阳县的武夷山所产的好茶。

当时武夷山所产的茶与现在的茶是有很大不同的,不是说茶树长得与现在不同,而是说成品茶的外型与现在是很不相同的。那时的武夷茶制作还比较粗糙、原始,只是将采来的茶芽与嫩叶,先微微蒸软,再捣烂拌入些许米浆之类的粘合剂,做成团状,而后再晾晒、烘干而成,外形基本与小鸡蛋的样子类似。

现在武夷山还有一味草药,学名叫端午茶,至今还保留了这种传统的制作方法与外形。在每年端午节这天,将功能为祛湿消寒,治疗感冒、预防中暑等等的多种草药采来,其中还有含胶质很高的南五味子藤根,将它们洗净后共同捣烂,捏成外形与小鸡蛋相似的小圆柱体,而后再晾晒焙干,密封收藏。使用时,泡水喝或者煎水喝都行,效果很好。老百姓根据其外形,亲切地将其称呼为“凤凰蛋”。如今的武夷山市,几乎家家户户都还会买一些这样的“凤凰蛋”,以备不时之需。

武夷山当时的这种“蛋”形团茶,可以简单地泡、煮饮用,也可以按当时士大夫流行的煎茶法来饮用。按煎茶法使用时,要先将茶团在火上炙烤一会儿,而后敲碎、碾成细末,用细筛子筛去粗杂的部分,再投入沸水中煎煮。这其中的备茶、择水、火候把握等等的煎茶技巧是很深的。孙樵作为朝廷官员来到地方,自然是会受到隆重的接待,因此他在当地茶人精心的服务与引导下,品尝到了武夷岩茶所具有的“回甘”特质,即入口比较刺激,而后口齿生津,清甜从喉底慢慢升起,渐渐化为满嘴的甘甜。

当时孙樵一定是赞不绝口的,所以接待他的人,顺势就送了一些武夷山的这种“蛋”形团茶给他。由于这种可爱的“蛋”形小茶团,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小人偶,再加上那缓慢而绵长的回甘,即所谓“晚甘”的品质,是那么的美好,故而孙樵这位大文人,就为武夷山当时的这种可爱的“蛋”形小茶团,起了个雅致的拟人称谓“晚甘侯”。一者表达了慢慢“回甘”的特质,二者抬举武夷山的茶是茶中的“侯爷”,有如拜相封侯般的尊贵。孙樵为武夷茶取的这个名字,的确是既雅致又高贵,既贴切又传神,无怪乎被历代的茶人所追捧,到了清朝时,还有人专门为“晚甘侯”立传呢。

孙樵带着武夷山的“晚甘侯”回到京城,想着如此的好茶要与好朋友分享才是,于是匀出了十五个“茶团”,送给在刑部任职的焦姓朋友。孙樵担心这位朋友对当时还名不见经传的武夷茶的好处不太了解。因此特意附上了一个短笺,这就是孙樵的《送茶与焦刑部书》。

六、“晚甘侯”的出处

事实上,孙樵并没有把为送茶而写的《送茶与焦刑部书》收录进他自己的《经纬集》中,而是被北宋大臣陶谷(903-970)收录进了著名的《清异录》中。这《清异录》可不简单,作为重要的笔记,保存了汉民族文化史与社会史方面的很多重要史料,书中包含“晚甘侯”在内的一半以上条目被《辞源》和《汉语大词典》等所采录,相当难能可贵。《清异录》中记载 “晚甘候”部分的原文为:

孙樵送茶与焦刑部,书云:“晚甘侯十五人遣侍斋阁,此徒皆请雷而摘,拜水而和,盖建阳丹山碧水之乡,月涧云龛之品,慎勿贱用之。”

茶为雅致之物,古人多在书房煎饮,所以孙樵有“遣侍斋阁”之说。首句用拟人的手法,表达的就是“送十五个武夷山的茶团‘晚甘候’给您,供您在书房品尝”之意。古人造句就是美,“晚甘侯十五人遣侍斋阁”,多么诗情画意啊。

《晚甘候》全文的大意为:

孙樵送茶给焦刑部,并附上了短信说:“送十五个武夷山的茶团‘晚甘候’给您,供您在书房中品尝。这茶可是人们乘着雷声采摘而来,用祭拜过的圣水蒸捣而和,产自福建武夷山秀丽的丹山碧水之乡,犹如月涧云龛之上的神品一般,请不要随意浪费了如此的灵物。”

经过这么一番的考证与分析,我们可以确定,孙樵所指的“晚甘侯”就是武夷茶无疑。这是现今发现的最早的有关武夷茶的文字记载。特别难能可贵的是,武夷茶一见诸文字,就如此的优美,孙樵像是未卜先知一般地明白武夷茶发展前景的美好,在短短的书信中,斟字酌句,将武夷茶描绘得美妙无比。特别是用“晚甘侯”三字来比喻武夷茶“入口霸道,回味甘甜、绵长”的品质特征,可谓是神来之笔。

我们在佩服孙樵才华的同时,也不得不感叹“造物”的神奇,让历史保留下来的第一份有关武夷茶的确切文字资料,是如此的优美,如此地与武夷茶的特质相吻合。难怪时至今日,许多的茶人一提起武夷茶,必然会引用“晚甘侯”的典故与名称。

来源:字画收藏家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