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海拔高度仅有98米的九日山,因其文物古迹众多、历史底蕴深厚,被誉为闽南文化的发祥地。如今,九日山祈风石刻更是世遗项目“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系列遗产点之一,成为一张耀眼的文化名片,名扬海内外。关于这座名山的故事,打响文化品牌的第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海拔高度仅有98米的九日山,因其文物古迹众多、历史底蕴深厚,被誉为闽南文化的发祥地。如今,九日山祈风石刻更是世遗项目“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系列遗产点之一,成为一张耀眼的文化名片,名扬海内外。关于这座名山的故事,打响文化品牌的第一人是谁呢?明万历年间的理学家黄文炤。他踏勘了九日山“三十六奇”,收集古今诗文,考辨山中石刻,最终完成历史上首部《九日山志》,流行于世,使得九日山概貌为世人所知。
九日山山门牌坊
书香门第 学富五车
黄文炤出身于同安县金柄村的黄氏望族。父亲黄怀为嘉靖二十七年(1548)泉州府庠生,兄长黄义炳是万历五年(1577)进士,历官至陕西参政。
黄文炤从小勤勉好学,天资聪颖。他才高八斗,又精于琴艺,在学界中出类拔萃。14岁那年,他与临江太守陈选之女缔结连理,婚后居住于泉州城西铁炉铺五塔巷;24岁中秀才,进入泉州府学攻读。
黄文炤学富五车,却命蹇时乖,科场屡挫。万历四十年(1612),56岁的他决然离开府学;次年携书执琴,四处游学。黄文炤攀登过“海上名山、寰中绝胜”的雁荡山、“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缈间”的普陀山、“佛宗道源、山水神秀”的天台山、“海上仙都”的太姥山,游览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的杭州西湖,足迹遍及闽浙名山大川。在西湖,他拜访过修歇上人;在会稽,他谒见了心学大师王阳明;在定海,他造访了四梁先生;在郯溪,他拜会了周海门先生,与众位学者探讨交流佛教学说,并将自己的所闻所见所感所悟撰写成《问答约言》一书。
游学归来,黄文炤隐居在清源山的清源洞和南台石壁室里。清源洞位于清源山顶峰,系清源山三十六岩洞之首,人称“第一洞天”。南台室在清源北山之巅,地势险要,还是一处儒、道、释三教合一的著名胜迹。在这幽雅宁静的山水美景中,黄文炤静下心来,致力学术研究,专门从事述经讲学。他把自己归于漳南布衣陈真晟的同类人,以游山访友为乐,以述经讲学为正事。期间,黄文炤与师友颜桃陵、何镜山、谢修之等人组建“紫云社”,赋诗弹琴,切磋学问,完成了《琴庄》《随笔》《二笔》等著作。当时师友们给他取外号“季弢”,意思是每个季度都有作品问世,称赞他才思敏捷,如滔滔江水。他曾居瑞峰山三年,著成《两孝经》。相国叶向高为之作序,称赞“即此两经(指《礼经》与《两孝经》),而六经之蕴具矣”。
纂修山志 盛名远播
万历四十年(1612)春,泉州知府阳思谦聘请原礼部尚书黄凤翔、省元李光缙编修《泉州府志》,还在府学的黄文炤也受聘参修。纂修过程中,黄文炤翻阅了大量的官府文献典籍,惊喜地发现大量关于九日山的记载,“凡得碑记十五篇,唐、宋杂体诗百首,合近副墨成书”。然而,《泉州府志》所能采用的篇目有限,大量文献资料、断简残编、墨迹“皆化为乌有”;黄文炤着实为九日山文献的保存担忧。游学归来后,饱览闽浙名山大川的黄文炤,深感与自然山水情缘深厚,于是便萌生了纂修《九日山志》的想法。
万历四十二年(1614),黄文炤开始纂修《九日山志》。编史修志是一项繁琐的工作,卷帙繁多,工程浩大,需经过总体设计、搜集资料、制定篇目、撰写志稿等诸多工序环节,其艰辛程度不言而喻。在古代,鲜有关于山川的专门志书,没有可供参考的蓝本。“怎么编?”“从哪里编?”“该编哪些内容?”……一系列问题困扰着黄文炤,他深知修史编志,不像文学创作,可以自由发挥,必须有根有据,容不得一丝马虎和虚假。
为了搜集资料,黄文炤翻遍了泉州地方史志、典籍资料。“诸凡郡邑志乘山水残篇,一邱一壑关系诸山者,必摽而取之,合以成帙。”他还经常带着畚锸等工具,在九日山灌木丛里披荆斩棘、挖掘考古,寻找隐藏其间的摩崖石刻。每次,都为能寻觅出一方镌刻文字的石刻而欢呼雀跃。经过努力,黄文炤先后收集到了周朴、马懿公、史黤、盛昭州、李沂、邹志完、蒋颖叔等诸多记录以及顺可公、无可公的墨迹;大量弥足珍贵的历史记载得以收编到《九日山志》。
九日山上石刻众多
为了考辨史实、去伪存真,黄文炤带着《九日山志》初稿住进九日山中现场核实,在深山老林里日晒雨淋是家常便饭。黄文炤常与九日山下一位80余岁的僧人为伴,每到一处古迹,僧人便指点着对他说“此昔某道场处也……”“某于前人留题处也……”黄文炤都虚心聆听,一一记下,随后便在瀚如烟海的典籍史册中寻找线索印证。
黄文炤一处一处地踏勘九日山的“三十六奇”:秦君亭、姜相台、翻经石、石佛岩、无等岩、钓台、一眺石、醉石……山中无处不留下他辛勤的汗水和坚毅的脚步。为了纂修首部《九日山志》,黄文炤究竟爬了多少山路、流了多少汗、熬了多少夜、用了多少笔墨、查阅了多少档案资料、访问了多少知情人,可能连他本人都难以用数字计算。
秦君亭在九日山西峰上
九日山“三十六奇”之一的姜相台
石佛岩亦是九日山“三十六奇”之一
黄文炤喜爱弹琴,在所纂修的《九日山志》中提到明代有一位琴师孔希岛葬于此。闲暇之余,他便带上一壶酒来到孔希岛坟前弹琴,优雅古朴的琴声“再行于飞阁流丹之上,其不响闻数千里哉”。两位琴师超越了时空,探寻着声律的奥秘。
万历四十三年(1615),黄文炤完成《九日山志》纂修,离开了九日山。从此,九日山有了名垂青史的历史论断:“晋太康中,衣冠避乱依此山,迄今犹有晋朝松。名僧天竺拘那罗陀……从大海来中国,途经兹山,因取金刚梵文,译正了义,地又古矣。山著声于唐中叶,至宋、元声价愈重。入我朝递兴递替,迄今日替陨极矣,则何以志?志其盛也。”
泉南集徒 讲授理学
天启五年(1625),致仕在乡的大学士叶向高礼聘意大利传教士艾儒略来闽布道,黄文炤赶赴福唐(今福清),同叶向高、何乔远、张瑞图、池显方等70位闽中名士一道与之交游,切磋中西学问。
崇祯六年(1633),黄文炤与林孕昌于泉州笋江“在兹堂”开讲堂,集徒讲授理学。后迁至一峰书院。三年后,经东林党前辈黄道周和曾樱的倡导,正式成立“笋堤社”,集徒邀友,讲经论史,成为泉郡著名的民办书院。笋堤社分“出云堂”和“正学堂”,每月两期集合,分文、行、忠、信四大课艺。次日由学生问录相质,分组互为对辩。这种教师出讲义、师生定期分组讨论答辩的教育方式,堪称古代教育方法之创新。面对明末之内忧外患,讲辩特别重视行与忠,即品德与民族气节教育。
黄文炤曾隐居在清源山的南台石壁室,图为南台岩内的南台寺。
顺治二年(1645),唐王朱聿键于福州建立南明隆武政权,吏部尚书张肯堂又疏荐黄文炤,称他“品高嵩岱,学溯关闽……行年九十,称道不乱,忧国倍殷”,朝廷下旨“黄文炤学行可师,特授同子监学正,行诸地方京官至家赐存”。地方官奉旨送“天恩存问”金匾,月送肉米布帛。
顺治五年(1648),清兵进军闽南。九十三岁高龄的黄文炤离开泉州,回祖籍同安金柄避乱。他拜谒了黄氏宗祠后,就隐居于同安轮山之北的星子庄。顺治八年(1651),黄文炤卒于星子庄。临卒前,他交代后人,要将他的棺材吊在三秀山的雪山岩后进东房梁上,以示“生不戴清朝天,死亦不履清朝地”的气节。黄文炤的棺材在雪山岩中度过200多个春秋,至清咸丰年间(1851—1861)才下葬在同安长兴里竹坝保黄坂美龙山(今同安区五显镇黄坂自然村)。
九日山下的延福寺
黄文炤曾说:“九日僻在海陬,而擅名宇内。吾郡自紫阳(朱熹)过化以来,遂为理学渊薮,而寥寥不传,一似九日名胜之无闻于山谱者,何也!吾穷有志纂修焉,而未逮也。”这是他纂修《九日山志》的初心与使命,更是他勤笔不懈、情注笔端、苦心修志的精神动力。首部《九日山志》修成,风华绝代的风貌终于掀起了盖头,于历史深处款款走来。
□王树声/文 吴拏云/图
黄文炤《九日山志·自序》
闽洞天福地甲寰中,名山斑斑可考。特以僻在海陬,山川久锢,最先通籍中州者,汉武夷君与雷焕剑合处,地纂綦古,吾泉九日山实继七台、九曲显灵异。晋太康中,衣冠避乱依此山,迄今犹有晋朝松。名僧天竺拘那罗陀,梁普通元年,从大海来中国,途经兹山,因取金刚梵文,译正了义,地又古矣。山著声于唐中叶,至宋、元声价愈重。入我朝递兴递替,迄今日替陨极矣,则何以志?志其盛也。
当盛时,环山支院五十四,赐额二十有一,曾楚公所谓“高与下相叠,背与面相依”者是也。维时骚人墨客,薮山川之秀,撷风雅之华,一邱一壑,游写殆遍。宋僧无可,乃集唐、宋鸿宝,作《墨妙堂》贮之,永春陈知柔记之。元僧顺公,恐其久而佚也,取古今题辞梓之,释可庭记之。墨迹淋漓,词林琬琰,山之擅名南州也以此。
陵谷既迁,记载杳然。岁甲申,琴客百三十九岁孔希岛殁,会葬于此。嗣宰酒登坟,或岁一往,或岁二三往。往则讨古寻幽,搜奇索奥。
山之阴有黄发僧禺者,年八十余,时常追随。所到辄拄杖指余曰:“此昔某道场处也,此昔某旃坛处也,某于前人留题处也,某为今人变置处也。”所未逮者,欲徵之文献。而山故之志,即武荣亦旷然邑乘久矣。
今春,炤以布衣充修《郡志》役,得日阅七泉牒谱,于是仰有拾,俯有取,披沙见金,蕹草得药。如卢守参无等事见《通志》,《墨妙堂记》见《永春志》,住山见《仙释志》,断简残编,纷呈逐出。凡得碑记十五篇,唐、宋杂体诗百首,合近副墨成书。所恨者周朴、马懿公、史黤、盛昭州、李沂、邹志完、蒋颖叔诸记录,顺可公、无可公所括之墨迹,皆化为乌有,及今不抢拾,恐前之抽扃启闵者,灵光寝灭,后之修废古者,饩羊无稽,非生是邦者之咎而谁咎欤?
岁甲寅,予携是稿越游,陟天台,观石梁,鼓琴于雁岩大龙湫,下汪洋谒普陀,从震泽登莫厘,缥缈两岸贤胜,披卷辄结想故山。
越年归,有告以翠光亭漂去者,闻之错愕,趋而唁之以诗。旁有一翁见慰云:“翠光亭阙,九日山废,谶语也。”予荒唐其言而去。然后,此先父母是邦者,皆悠然兴龙池鹿苑之叹,起怀古尚贤之思。堂构津梁,渐次修葺,溪光山色,骎日改观。储翁之意,岂欺我哉!
鲰生老矣,敬识其言于山图之首。
来源:泉州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