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立秋作为二十四节气中标志着秋季开始的节气,历来被人们视为 “暑热消退” 的信号。2025 年 8 月 7 日立秋刚过,不少人便期待着 “终于要凉快了”,然而气象专家的观点却给这份期待泼了一盆冷水 —— 立秋仅仅是节气上的时间节点,并非气温下降的 “开关”,不仅
立秋作为二十四节气中标志着秋季开始的节气,历来被人们视为 “暑热消退” 的信号。2025 年 8 月 7 日立秋刚过,不少人便期待着 “终于要凉快了”,然而气象专家的观点却给这份期待泼了一盆冷水 —— 立秋仅仅是节气上的时间节点,并非气温下降的 “开关”,不仅当下高温仍将持续,“秋老虎” 还在后续等待,更严峻的是,受全球变暖影响,未来的夏天可能只会更热。这一观点与网友的观察不谋而合:“虽是立秋,但这只是日历牌上的立秋,真正气象学上的立秋还为时尚早”,人们要想感受到明显的凉爽,往往需要等到处暑之后,甚至白露节气来临,才算是真正踏入秋天的门槛。
极端高温数据触目惊心:7 月破纪录,8 月热势更猛
要理解当前高温的严峻程度,一组组数据最具说服力。2025 年 7 月,全国平均气温达到 23.64℃,这一数值直接打破了有气象记录以来的历史极值,让这个 7 月成为 “史上最热 7 月”。进入 8 月后,高温势头不仅没有减弱,反而愈发凶猛。截至 8 月中旬,全国已有 79 个气象站的监测数据打破了当地 8 月最高气温纪录,其中 7 个站点的气温更是突破了该站自建站以来的观测极值,创下全新高温纪录。
这些冰冷的数据背后,是人们切身感受到的 “炙烤” 体验。气象部门形象地将高温影响范围描述为 “730 米,这是高温爆炸点离我们最近的距离”,华北、黄淮、江南等大片区域都陷入 “蒸桑拿” 模式。在山东、河南、安徽、江苏、湖北、浙江等地,白天最高气温动不动就飙升至 40℃以上,阳光直射在地面上,柏油马路被晒得发软,路边的绿植耷拉着叶子,仿佛在承受不住高温的 “考验”。
山东网友在社交平台上吐槽:“今年山东格外热,真是一年比一年热。” 更让当地居民难以忍受的是,高温不仅白天肆虐,夜晚也没有丝毫 “喘息”—— 夜间最低气温常常维持在 30℃左右,房间里的温度即便到了凌晨也降不下来,空调需要 24 小时运转才能勉强维持舒适,人们调侃这种昼夜高温的状态为 “昼蒸夜煮”。在济南,一位市民拍摄的视频显示,晚上 10 点,户外温度计显示气温仍有 32℃,小区里的居民大多躲在室内,偶尔有外出的人也是快步走向有空调的场所,没人愿意在户外多待一秒。
河南郑州的情况同样严峻。8 月 10 日,当地最高气温达到 41.5℃,突破该站 8 月历史极值。街头的环卫工人穿着厚重的防晒服,每隔半小时就需要到阴凉处休息,补充水分;快递员们骑着电动车,车把上挂着大容量水壶,配送途中频繁停车喝水降温;学校不得不调整开学时间,将新生报到日期推迟,避免学生在高温天气下长途跋涉。这些场景,都是极端高温天气下人们生活的真实写照。
高温成因:超级高压 “锅盖” 笼罩,南北方各有 “热痛点”
为何立秋后高温依旧肆虐?气象专家解释,核心原因在于副热带高压的异常强盛。今年的副热带高压不仅强度远超常年同期,还与大陆高压系统连成一片,在我国中东部地区形成一个巨大的 “高压锅盖”,将暖湿气流牢牢阻挡在外,使得冷空气难以渗透,热量在区域内不断累积,最终导致高温天气持续不退。
这个 “高压锅盖” 的影响范围极广,南北方虽都受其影响,但 “热痛点” 却有所不同。不少人认为 “南方会凉快一些”,这种说法只对了一半。华南地区在三伏天初期,确实因台风登陆带来了短暂的降雨和降温,像广东、福建等地曾出现过连续两天的降雨,气温一度下降至 30℃左右,让当地居民短暂感受到一丝清凉。但这份 “清凉” 是有代价的 —— 台风带来的极端暴雨导致广东、广西多地出现内涝,部分城市的街道被洪水淹没,车辆被泡在水中,居民出行受阻,甚至有房屋因雨水浸泡出现坍塌风险。这样的 “凉快”,显然不是人们想要的舒适天气。
相比之下,北方地区的高温问题更为突出。今年副热带高压北上的时间比常年提前了近两周,且强度异常强劲,使得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整个夏天都被高温牢牢控制。四川、重庆、河南、山东等地成为 “人间烤炉”,不仅高温持续时间长,而且降雨量稀少,部分地区甚至出现不同程度的干旱。
四川重庆在 7 月下旬至 8 月上旬,连续 15 天最高气温超过 38℃,其中有 5 天达到 40℃以上。当地的嘉陵江、长江水位大幅下降,部分河段露出河床,原本淹没在水下的礁石、沙滩显露出来,成为市民 “打卡” 的特殊景观,但背后却是水资源短缺的隐忧。农业方面,重庆部分地区的稻田因缺水干裂,水稻生长受到严重影响,农民不得不采用抽水灌溉的方式,勉强维持作物生长,这无疑增加了农业生产成本。
山东、河南等地的干旱问题同样严峻。山东菏泽的一位农民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今年夏天降雨量比去年减少了近 60%,他家的 10 亩玉米地已经出现叶片枯黄的情况,“如果再不下雨,今年的收成肯定要减产。” 为了应对干旱,当地政府启动了应急供水方案,组织消防车、洒水车为农田送水,缓解农作物缺水问题,但这只是 “治标不治本” 的办法,要彻底解决干旱,还需要自然降雨的配合。
高温预警与健康风险:首次全国高温健康预警发布,警示意义重大
极端高温天气不仅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农业生产,更对公众健康构成严重威胁。2025 年 7 月 4 日,央视新闻报道,国家疾病预防控制局首次发布全国高温健康风险预警。这是我国首次针对高温天气发布全国范围的健康风险预警,其背后的原因,是今年的高温天气已经对国民健康造成了显著影响,必须引起全社会的高度重视。
根据预警信息,我国中东部大部分地区在 7 月至 8 月期间,高温健康风险等级处于 “较高” 至 “极高” 水平,尤其是老年人、儿童、户外作业人员、慢性病患者等群体,更容易受到高温影响,面临中暑、热射病等健康风险。数据显示,7 月以来,全国已有多地医院接收了因高温导致中暑的患者,其中不乏重症病例。
在江苏南京,一位 56 岁的户外建筑工人在高温下连续工作 4 小时后,出现头晕、恶心、意识模糊等症状,被工友紧急送往医院,诊断为热射病。经过紧急治疗,该工人虽然脱离了生命危险,但仍需在医院观察一周。医生表示,热射病是一种严重的中暑类型,若不及时治疗,死亡率极高,而今年夏天,医院接收的热射病患者数量比去年同期增加了 30%。
除了直接的中暑风险,高温天气还会加重心脑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等慢性病患者的病情。北京某医院心血管内科医生介绍,高温天气下,人体血管扩张,血压容易波动,心脏负担加重,导致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率上升。“7 月以来,我们科室的门诊量比平时增加了 20%,其中不少患者是因为高温导致病情复发或加重。” 医生建议,慢性病患者在高温天气下应减少外出,保持室内通风凉爽,定期监测身体指标,如有不适及时就医。
网友们对高温带来的健康影响有着深刻体会,有人在评论区留言:“最近出门感觉像进了蒸笼,走几步就浑身是汗,呼吸都觉得费劲,生怕自己中暑。” 还有人说:“家里的老人不敢开空调,说怕着凉,结果每天都热得睡不着,我们只能轮流给老人扇扇子,劝他们适当开空调降温。” 这些留言,反映出高温天气下不同群体的生活困境,也凸显了发布高温健康风险预警的必要性。
全球变暖:极端高温的根源,未来形势更严峻
为何近年来极端高温天气愈发频繁?中科院专家魏科指出,极端气候变化的根源在于全球变暖,而且在本世纪中叶实现碳中和之前,全球变暖的趋势还会持续加速。这一观点得到了世界气象组织数据的支持 ——2024 年已经成为有气象记录以来最热的一年,全球平均气温比工业化前水平高出 1.2℃,接近 1.5℃的关键临界点。
1.5℃看似只是一个小小的温度数值,但其背后的意义却至关重要。气象专家解释,一旦全球平均气温突破 1.5℃的临界点,地球的气候系统可能会走向不可逆转的状态,极端天气事件的发生频率和强度将大幅增加,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生物多样性减少等问题会愈发严重。到那时,别说立秋后降温,就算到了立冬,部分地区可能仍会出现异常高温天气,传统的四季划分将被彻底打乱。
世界气象组织还发布预警,2025-2029 年,人类可能再次创造史上最热纪录。如果当前全球温室气体排放得不到有效控制,全球平均气温预计在本世纪内攀升到 2.6-3.1℃,这将给人类社会带来灾难性后果 —— 粮食减产、水资源短缺、疾病传播加剧等问题会集中爆发,威胁人类的生存与发展。
网友们对全球变暖的感受越来越明显,有人说:“不是我感觉错了,是真的一年比一年热,以前夏天还能靠风扇过,现在没有空调根本活不下去。” 还有人观察到季节变化的异常:“以前春天能感受到循序渐进的温暖,现在春天刚过就直接进入夏天;秋天的凉爽还没享受几天,就又回到高温模式,传统的四季概念正在被打破。”
不过,也有网友对 “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提出质疑:“温室气体排放和社会发展好像是矛盾的,大家要发展经济,工厂要生产,汽车要行驶,这些都会产生温室气体,难道为了减少排放就不发展了吗?” 这种质疑确实反映了当前全球应对气候变化面临的现实困境 —— 如何在保障经济发展的同时,有效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实现可持续发展,是每个国家都需要面对的课题。
应对与行动:中国的 “双碳” 承诺,需要每个人的参与
面对全球变暖带来的严峻挑战,中国已经做出明确承诺:2030 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 年前实现碳中和。这一 “双碳” 目标的提出,彰显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决心和担当,但要实现这一目标,并非仅靠政府和企业的努力就能完成,还需要全社会每个人的积极参与。
在日常生活中,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方式有很多:出门选择公共交通、骑自行车或步行,减少汽车尾气排放;养成随手关灯、关闭电器的习惯,节约用电,减少火力发电带来的碳排放;购买节能家电、环保建材,支持绿色产业发展;减少使用一次性塑料制品,降低白色污染,保护生态环境。这些看似微小的行动,只要每个人都坚持下去,就能汇聚成巨大的力量,为实现 “双碳” 目标贡献一份力量。
当然,应对极端高温天气,当下的防护措施也必不可少。气象专家建议,公众在高温天气下应尽量减少户外活动,尤其是在上午 10 点至下午 4 点高温时段;外出时做好防晒措施,佩戴遮阳帽、太阳镜,涂抹防晒霜,穿着宽松、透气、浅色的衣物;及时补充水分,少量多次饮用白开水或淡盐水,避免饮用含糖饮料和酒精;室内保持通风,合理使用空调,将温度设定在 26℃左右,既舒适又节能。
立秋过后,“秋老虎” 的威胁仍在。根据气象预测,正常年份,“秋老虎” 的影响会持续到 9 月上旬,而今年受副热带高压异常强盛的影响,“秋老虎” 可能会更加凶猛,影响时间也会更长。目前,三伏天还有 30 天左右才结束,高温天气远未到退场的时候。正如网友所说:“九月份过完了才是真正不热了,现在空调还不能急着关,这个夏天还长着呢。”
在上海的某小区里,居民们已经开始为应对 “秋老虎” 做准备:超市里的空调被、凉席等夏凉用品依旧热销;小区物业在公共区域增设了遮阳棚和饮水点,方便居民纳凉补水;社区医院定期组织医生上门,为老年人和慢性病患者提供高温健康咨询服务。这些举措,都是人们在极端高温天气下积极应对的体现。
全球变暖的趋势虽然严峻,但并非不可逆转。只要各国政府、企业和公众能够携手合作,共同采取行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保护生态环境,就有可能减缓全球变暖的速度,为子孙后代留下一个更宜居的地球。而在当下,面对持续的高温天气,每个人都需要做好防护,保护自己和家人的健康,同时为应对气候变化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来源:牟平融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