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成都国际车展如约而至。作为今年下半年国内最重要的汽车展会之一,它在规模上依旧宏大,但氛围却悄然不同。走进展馆,人们最先察觉到的不是“车海茫茫”,而是“格局变化”。一些往年必然高调现身的豪华与超豪华品牌不见了,而自主品牌则以前所未有的声势“包馆登场”,
2025年成都国际车展如约而至。作为今年下半年国内最重要的汽车展会之一,它在规模上依旧宏大,但氛围却悄然不同。走进展馆,人们最先察觉到的不是“车海茫茫”,而是“格局变化”。一些往年必然高调现身的豪华与超豪华品牌不见了,而自主品牌则以前所未有的声势“包馆登场”,几乎占据了整个舞台。
成都车展作为国内四大A级车展之一,素来是行业风向标,呈现未来的一些趋势。今年的转折更具意味:消费理性回归,自主体系化爆发,新能源从“理想派”转向“现实派”,细分市场加速多元化,全球化叙事愈加清晰。透过这些趋势,不仅能洞察整个行业的未来,也能看到其中极具代表性的企业实践。上汽集团正是其中的一个典型——它并非孤立地“秀肌肉”,而是在这些大趋势里找到自身定位,并以全谱系的产品和技术回应市场的拐点。
豪华退场:符号淡出,理性登场
成都车展最引人关注的变化,莫过于豪华车阵营的集体"失约"。除了BBA(奔驰、宝马、奥迪)仍维持基本展位外,保时捷、宾利、兰博基尼、劳斯莱斯等超豪华品牌悉数缺席,雷克萨斯、捷豹路虎等二线豪华品牌也不见踪影。
豪华车市场的式微,本质上是消费逻辑的深层转变。过去二十年,宝马、奔驰等品牌是身份地位的象征,但如今年轻消费者更关注"能耗成本、智能体验、长期价值"三大核心指标。中国汽车流通协会数据显示,2025年7月豪华品牌零售份额已降至9.3%,同比下降3个百分点,传统豪华车依赖品牌光环的竞争逻辑正在失效。
在此背景下,上汽奥迪E5Sportback的亮相具有标志性意义。这款基于纯电平台开发的豪华轿车,搭载宁德时代CTP无模组电池,CLTC续航最高达773公里,配合800V高压平台,实现"充电10分钟补充370公里续航"的快充能力,零百加速仅需3.4秒。其23.59万元起的预售价格,较同级别传统豪华燃油车(如宝马X3 xDrive25i)低约30%-40%,却提供了空气悬架、全轮转向等越级配置。这种"以技术价值替代品牌溢价"的策略,正是豪华车市场转型的方向所在——当保时捷等品牌仍执着于燃油时代的身份叙事时,上汽奥迪已通过电动化重构了豪华定义。
从参展成本效益角度看,豪华品牌的退展也与其投入产出失衡有关。据业内人士透露,国内A级车展的豪华品牌展位搭建费用高达数百到上千万元,而销量持续下滑,让这种投入的性价比已大幅降低。
自主崛起:从单点突破到矩阵化竞争
如果豪华车的退场带来了空白,那么这片空白被自主品牌迅速填满。
走进车展,各大自主厂商的展馆气势如虹:比亚迪、长安、奇瑞、吉利等都以全体系亮相,一个品牌就是一个小型车展。它们不再满足于单一爆款,而是通过完整的家族矩阵涉及从入门到高端、从纯电到混动的全领域。这是自主品牌崛起的新阶段——从“个别突围”走向“体系化对垒”。
上汽集团在这场自主较量中展现出尤为全面的布局能力。最新的销量数据显示,8月份,上汽自主品牌销售23.2万辆,同比增长49.5%。1-8月,自主品牌累计销量达175万辆,同比增长26.3%,在公司总销量中占比达63.6%,较去年同期提升9.7个百分点。在成都车展上,上汽旗下十余个品牌进入到纯电、混动、豪华、商旅等多个细分市场,形成了梯次分明的产品矩阵:MG4凭借7万元级的价格切入纯电两厢车市场,主打“400公里续航性价比之王”;智己LS6以超级增程系统提供1500公里综合续航,被称为“自带超充桩的电车”;荣威M7 DMH则以不到12万元的价格提供接近5米的豪华插混SUV;与华为合作的首款车型尚界H5,搭载鸿蒙座舱和ADS 4辅助驾驶系统,预售18小时订单破5万辆,展现跨界合作的技术优势;而大通房车家族,则在旅居和露营场景上展示新的可能性。
这种全谱系布局的背后,是上汽自主体系的深度整合。2025 年上半年,上汽对自主品牌乘用车、商用车业务实施一体化管理,实现了“大乘用车板块”和“大商用车板块”整合,实现了资源更集中、目标更聚焦、效能最大化。从财务数据看,这种体系化能力带来了显著的成本优化——集团上半年扣非归母净利润54.3亿元,同比增长432.2%;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210.4亿元,同比增长85.9%。
与其他自主品牌相比,上汽的竞争优势还体现在技术底座的通用性上。其打造的 "上汽星云" 纯电平台、"上汽珠峰" 机电一体化架构、"上汽星河" 电氢一体化架构三大技术底座,可支撑不同品牌、不同级别的车型开发。这种 "平台化 + 模块化" 的开发模式,正是自主品牌体系化竞争的关键所在。
新能源转折:从理想到现实
成都车展的另一个鲜明特点,是新能源叙事的变化。过去,车展总是被“纯电理想”笼罩,厂商们强调零排放、高智能与未来出行蓝图。然而今年,最受瞩目的,却是混动与增程。
这其实是市场的务实转向。纯电车虽然发展迅猛,但补能体系依然存在短板,用户的长途焦虑始终未解。于是,能兼顾电驱体验与补能便利的插混、增程车型成为现实主义的又一选择。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预测,2025 年插混和增程车型在新能源市场中的占比将接近 50%,成为拉动增长的重要力量。
车展上,从比亚迪DM-i到长城Hi4,从奇瑞鲲鹏超能混动到吉利雷神,上至旗舰,下至十万元级,混动和增程车型密集登场。
上汽集团对这一趋势的把握尤为精准,形成了 "纯电+混动" 双轮驱动的产品策略。在纯电领域,上汽奥迪E5 Sportback、MG4等车型出击不同细分市场,依托 800V高压平台和魔方电池系统,解决补能效率问题;在混动领域,通过DMH超级混动技术和 "恒星" 超级增程系统,满足用户长途出行需求。技术储备方面,上汽清陶第一代半固态电池已实现量产,并配套上汽智己L6、MG4等车型。到2027年,上汽首款全固态电池“光启电池”也将投产,为未来新能源车市场的变化提供应对空间。
政策因素也推动了新能源车市场的务实转向。2025年以来,工信部联合多部门规范新能源汽车产业竞争秩序,在技术上推进动力电池关键材料、车用芯片、高效混合动力发动机等关键零部件技术研发,在自动驾驶方面加快智能网联汽车准入和上路通行试点,引导行业从价格战转向价值竞争。以此为契机,上汽的技术投入获得了市场认可 —— 上半年新能源车销量达64.6万辆,同比增长40.2%。
写在最后
成都车展的变化,折射出中国汽车产业的深层转折:豪华退场,自主崛起,新能源现实化,消费需求多元化。
在这些趋势里,上汽集团的身影始终清晰。它既是大势的参与者,也是趋势的放大器。从智己的技术突破,到MG的性价比攻势,从荣威插混的普及化,到与华为合作的跨界探索,再到奥迪的合资豪华新叙事,上汽的动作几乎对应了车展上的每一个关键词。
2025年的成都车展告诉我们,中国汽车正在进入一个理性繁荣的新阶段。而在这段转折之路上,上汽的样本,或许能为行业提供某种启示:真正的竞争力,不是单点爆款,而是能在趋势之中找到全局应答的能力。
来源:上海汽车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