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老师《自然》发文引争议,“顶刊” 崇拜背后的高校政绩观乱象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3-28 11:34 1

摘要:近日,海南师范大学一则关于本校体育学科教师在国际顶级学术期刊《自然》(Nature)发文的消息引发广泛关注与争议,背后折射出的高校对 “顶刊” 过度追捧的现象,值得深思。

近日,海南师范大学一则关于本校体育学科教师在国际顶级学术期刊《自然》(Nature)发文的消息引发广泛关注与争议,背后折射出的高校对 “顶刊” 过度追捧的现象,值得深思。

3 月 24 日,海南师范大学官方微信公众号发布推文《我校体育学科教师刘昊禹在〈Nature〉杂志正刊发表通讯文章》。文中称,3 月 18 日,该校体育学科引进的青年高层次人才刘昊禹博士以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身份,在《自然》杂志正刊发表通讯文章《Global cooperation is crucial for DeepSeek and broader AI research》(全球合作对 DeepSeek 和更广泛的人工智能研究至关重要),还强调该成果实现了学校体育学科在《Nature》正刊发文 “零的突破” ,为体育学科与人工智能融合发展提供新思路。

然而,有眼尖的网友发现,这篇所谓的 “通讯文章” 全文不到 200 个英文单词,且并非体育学科领域的学术论文,而是刊发在《自然》的 “Correspondence” 专栏,类似 “读者来信” 栏目,主要刊登与公共和政治利益相关的热点议题评论,篇幅短小且很少经过同行评议。此消息一经曝光,迅速引发网络热议,质疑声不断。面对舆论压力,海南师范大学火速删除原推文。3 月 26 日,学校重新发布推文,将标题中的 “文章” 二字删除,改为《我校体育学科刘昊禹老师在〈Nature〉杂志正刊发表通讯》,同时删去了 “以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身份” 以及 “零的突破” 等表述。

事实上,在《自然》等 “顶刊” 上发表 “豆腐块” 文章并非毫无价值。“顶刊” 凭借广泛的学术影响力和严格的审稿流程,在学术界占据重要地位。若能在这些刊物上发表得到同行高度认可的学术论文,确实能体现科研成果的创新性;即便只是简短的评论文章,也可让作者观点获得更多关注。但海南师范大学将这样一篇 “读者来信” 式的短文包装为 “体育学科‘零的突破’”,实在令人费解。

这并非个例。去年,另一所地方高校的教师在《自然》发表类似 “豆腐块” 文章后,同样被学校公开评价为 “创造了校史”,最终陷入舆论风波。此类事件反映出,在部分高校管理者眼中,在 “顶刊” 发文已成为彰显学校实力、提升政绩的重要手段。一些高校为鼓励教职工发 “顶刊”,将 “顶刊” 文章发表数量作为衡量学术水平的主要标准,甚至许以高额奖金和丰厚待遇,引导教职工钻研 “顶刊” 喜好,不惜重金 “挖” 能发 “顶刊” 的人才。在这种风气下,学术竞争逐渐偏离基于科研能力与创新思维的正轨,演变成对 “顶刊” 的盲目追逐。

但无论对个人还是高校而言,发展绝不是靠一两篇 “顶刊” 文章就能实现质的飞跃。过度神化 “顶刊”,不仅会导致评价体系片面失衡,还会催生学术功利化等不良现象。国家层面持续推进 “破四唯”“破五唯” 系列举措,正是为了纠正这种错误导向。高校应深刻反思,打破对 “顶刊” 的盲目崇拜,回归教育和科研的本质。

以地方师范类院校为例,在 “双一流” 建设的大背景下,部分学校易产生浮躁心态,忽略了自身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开展教育教学研究、服务地方教育与社会发展的核心职责。若教职工能在这些关键领域作出突出贡献,同样能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不必过分执着于在 “顶刊” 发文。

海南师范大学此次事件为高校敲响了警钟。高校管理者应端正态度,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建立科学合理、多元化的评价体系,鼓励教师潜心科研、教书育人,而非将精力过度耗费在追求 “顶刊” 的虚名上。唯有如此,高校才能真正回归学术本位,营造风清气正的学术生态,为国家培养更多优秀人才,为社会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来源:人工智能学家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