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洞”揭秘!5700年风暴档案,预警加勒比海风暴或将激增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3-28 10:03 1

摘要:你有没有想过,那些呼啸而过的飓风,究竟是怎么来的?它们的频率又是如何变化的?特别是在加勒比海地区,那里是热带气旋活动频繁的地区,经常可以看到各种极端天气的新闻。但过去长期以来,对该地区热带气旋频率的长期变化趋势了解不足。随着全球变暖导致海面温度升高,可能增加热


位于中美洲伯利兹海岸附近的大蓝洞(Great Blue Hole)的航拍照片。图源:美国地质调查局(2006)

你有没有想过,那些呼啸而过的飓风,究竟是怎么来的?它们的频率又是如何变化的?特别是在加勒比海地区,那里是热带气旋活动频繁的地区,经常可以看到各种极端天气的新闻。但过去长期以来,对该地区热带气旋频率的长期变化趋势了解不足。随着全球变暖导致海面温度升高,可能增加热带气旋的强度和频率。因此,科学家需要更长时间跨度的气候记录,来更好地了解气候变化对热带气旋的影响。

“海洋与湿地”(OceanWetlands)小编注意到,2025年3月14日的一项发表在《科学进展》上的最新研究,就像一位“气象侦探”,通过分析伯利兹近海“大蓝洞”的沉积物,揭示了过去5700年间加勒比海风暴频率的惊人秘密。

话说,这个“大蓝洞”可不是普通的洞,它是一个深达125米、直径300米的水下洞穴,长得像一只深邃的“蓝眼睛”。这个洞穴,就像一个天然的“时间胶囊”,记录了过去几千年的海洋气候变化。研究人员从这里提取了一根30米长的沉积物岩芯,就像是给地球做了一次“CT扫描”,层层分析,寻找风暴留下的“蛛丝马迹”。

那么,风暴是如何在海底留下痕迹的呢?原来,风暴来袭时,会掀起巨大的海浪,裹挟着海底的粗颗粒沉积物,这些粗颗粒沉积物,就像是风暴的“指纹”,一层层地沉积在海底。而平静的日子里,沉积下来的则是细腻的沉积物。这样,研究人员通过分析沉积物岩芯中的粗颗粒层,就能“还原”过去的风暴记录。


上面的这个图片,综合展示了加勒比海地区的研究地点、历史风暴记录以及风暴沉积物(tempestite)的形成机制。图源:Dominik Schmitt et al. (2025)

研究方法

这项研究利用大蓝洞(GBH)作为古环境档案,采用了多种先进的采样和分析技术。研究团队首先使用了UWITEC混合平台重力穿刺活塞钻机,从位于伯利兹的GBH中心区域进行钻孔采样。在采样过程中,核心样本通过空气货运从伯利兹运送至德国,并进行了初步处理和后续分析。核心开口、影像记录和分样等操作都是通过半自动化的设备进行的,同时配合了高分辨率扫描技术,对核心进行图像记录。

为了精确重建沉积层的年代,研究人员结合了年轮计数法、放射性碳定年法和层序对比等多种方法。通过对沉积物的纹理分析,结合光学识别事件层,研究人员成功区分了不同的沉积事件,并提供了有关热带气旋活动、古气候变化及古环境演变的重要数据。


‍俯瞰位于加勒比海的“灯塔礁”和“大蓝洞”。该图像由NASA地球观察卫星(EO-1)的先进陆地成像仪(ALI)于2009年3月24日拍摄。图中的蓝洞位于图像中心,周围是由珊瑚礁抬升形成的浅色环带。事实上,这个环带的部分区域在低潮时会露出水面,但大多数灯塔礁环礁的区域被浅水覆盖。图像中可以看到船只在水面上留下了小白线,其中两艘船正朝着蓝洞方向驶离。图像东侧的广阔海域呈现出浅蓝色,表示珊瑚礁边缘的特别浅水区。在礁的最东边,海浪打在礁石上,形成了白色的波纹。图源:NASA地球观察,Jesse Allen拍摄

研究结论

你猜怎么着? 研究结果令人震惊。

研究人员发现,在过去5700年间,加勒比海地区的热带风暴和飓风频率呈现出明显的上升趋势。而且,这种趋势,很可能与一个叫做“热带辐合带”的家伙有关。

这个“热带辐合带”,简单来说,就是赤道附近的一个低压带,它就像一个“风暴制造机”,影响着大西洋地区风暴的形成和移动。研究人员发现,过去几千年间,热带辐合带的位置发生了变化,它逐渐向南移动,而这一变化,与加勒比海风暴频率的上升趋势高度吻合。

除此之外,研究人员还发现,海面温度的升高,也会导致风暴活动增加。这也不难理解,毕竟温暖的海水,为风暴的形成提供了充足的能量。


风暴是大气中剧烈的扰动现象,通常伴随着强风、暴雨、雷电等恶劣天气。它们是由大气层中的不稳定气团相互作用形成的,这种气团的不稳定性通常是由温度、湿度和气压的差异引起的。风暴的种类繁多,包括热带气旋(如飓风、台风)、温带气旋、雷暴、暴风雪等,它们对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都可能造成巨大的影响。上图摄影:裘德卫(Saul Dewei chiu)©绿会融媒·“海洋与湿地”(图文无关)

当然,研究人员并没有止步于此。他们还对21世纪的风暴频率进行了预测。结果显示,由于全球变暖,未来的加勒比海地区,风暴可能会更加频繁。研究人员预测,本世纪内,该地区可能会出现多达45次热带风暴和飓风,这远远超过了过去几千年的自然变率。

不过别急,科学家们并不是要制造恐慌。这项研究的意义在于,它为我们提供了更加全面的气候变化信息,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应对未来的气候挑战。特别是对于加勒比地区的热带气旋预警系统和应急管理工作而言,这一研究为其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参考框架。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热带气旋的频率和强度可能出现显著变化,因此,提前识别这些变化的趋势,对于减少灾害损失、保护沿海城市和生态系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感兴趣的“海洋与湿地”(OceanWetlands)读者可以参看全文:

Dominik Schmitt, Eberhard Gischler, Martin Melles, Volker Wennrich, Hermann Behling, Lyudmila Shumilovskikh, Flavio S. Anselmetti, Hendrik Vogel, Jörn Peckmann, Daniel Birgel. An annually resolved 5700-year storm archive reveals drivers of Caribbean cyclone frequency. Science Advances, 2025; 11 (11) DOI: 10.1126/sciadv.ads5624

海湿

大蓝洞

大蓝洞(Great Blue Hole,GBH)位于伯利兹近海的灯塔礁(Lighthouse Reef)中心附近,是一个巨大的水下沉洞,直径约300米,深达125米,形状几乎完美的圆形。这个洞口在海面上呈现出深蓝色的巨大圆环,深邃的水域和丰富的海洋生物吸引了世界各地的潜水爱好者。大蓝洞不仅是一个极受欢迎的潜水胜地,也是一个令人惊叹的地质奇观。

大蓝洞是一个石灰岩洞,形成于冰河时期,当时的海平面远低于现在。随着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洞穴被淹没,形成了今天我们所见的大蓝洞。大蓝洞内部的缺氧环境,使其成为一个很独特的生态系统,生活着一些特殊的海洋生物。从气候研究的角度说,蓝洞的沉积物记录了过去数千年的气候和环境变化,因此对科学家研究古代气候具有重要的价值。

海湿

岩芯

岩芯(Core)是从地质地层中钻取出来的圆柱形样本,它就像是地球的“时间胶囊”,一层层地记录了过去数千甚至数百万年的地质和环境信息。在研究热带气旋(TC)时,科学家们通过分析岩芯中的沉积物层,可以识别出过去风暴事件留下的痕迹,例如粗颗粒沉积物层,这些痕迹就像是风暴的“指纹”,帮助科学家们重建过去热带气旋的频率、强度和路径,从而更好地了解气候变化对热带气旋活动的影响。

海湿

事件层

在沉积物岩芯研究中,“事件层”(Event Layer)指的是由于突发性高能事件,如风暴、洪水、地震等,在短时间内形成的特殊沉积层。这些事件层与周围的“良好天气”沉积物在颜色、粒度、成分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因此可以通过肉眼观察和实验室分析进行识别。

思考题·拓展思维

Q1、在过去5,700年间,随着热带风暴和飓风频率的增加,这一现象能否证明——气候变化不仅仅是全球气温上升的表征,也是对大气环流、海洋流动模式的深刻影响?

Q2、大蓝洞沉积物作为古环境档案的优势,是否能够克服其他传统方法(如湖泊沉积或湿地沉积)在气候重建中的局限性?

Q3、“大蓝洞”沉积物中发现的飓风数据,是否能够为全球其他热带地区的气候变化趋势提供类似的历史视角,从而帮助人类更好地理解全球气候系统的变化?

来源:老田说科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