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贺子珍终于来到北京,她与毛主席拍下了最后一张“合影”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3-28 11:27 1

摘要:与之相伴的,是一张令人瞩目的照片:轮椅上,一位面颊丰腴、白发苍苍的老人,正慈祥地与身旁的小女孩一同翻看画报,这位老人,正是贺子珍,而小女孩是她的外孙女孔东梅。

本文陈述所有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结尾

1979年6月11日,《人民日报》上一则消息如巨石投入平静湖面,瞬间激起千层浪,全国政协五届二次会议增补贺子珍等人为政协委员。

与之相伴的,是一张令人瞩目的照片:轮椅上,一位面颊丰腴、白发苍苍的老人,正慈祥地与身旁的小女孩一同翻看画报,这位老人,正是贺子珍,而小女孩是她的外孙女孔东梅。

“贺子珍出来了!”这一消息迅速传开,民众们震惊不已,作为毛泽东的前妻,贺子珍仿佛在岁月长河中“消失”了40年,她的突然出现,怎能不让人感到意外?

在那个信息传播远不如如今发达的时代,街头巷尾、茶馆酒肆,人们都在热烈讨论着这个话题,眼神中满是好奇与关切,有人不禁发问:这些年,她究竟去了哪里,又经历了怎样的人生起伏?

时光回溯到1927年,那是一个风云激荡的年代,8月,18岁的贺子珍,这位被称作“永新一枝花”的年轻女子。

随江西永新暴动队伍登上井冈山,她身姿矫健,眼神中透着坚定与果敢,成为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第一个女战士,10月,34岁的毛泽东率秋收起义余部辗转千里,也来到了这片充满希望与挑战的土地。

在人烟稀少的万山丛中,毛泽东第一次见到贺子珍,他不禁愣住了,没想到在这艰苦的环境中,竟有如此年轻貌美的姑娘。

彼时的贺子珍,中等身材,皮肤洁白,喜爱思考的她,两道漂亮的眉毛常常微蹙着,眉心上留下一道浅浅的小沟,一身白衫、黑裙的学生装,梳着又粗又黑的长辫子,浑身散发着青春与朝气。

初次见面,袁文才指着贺子珍对毛泽东介绍,贺子珍注意到毛泽东走路有些不得劲,原来是长途行军磨伤了脚,没有及时治疗,伤口化脓了,热心的贺子珍当天就不由分说为他擦洗换药,这件事毛泽东一直铭记于心。

之后,毛泽东和贺子珍,在共同的革命斗争中,逐渐加深了对彼此的了解。

毛泽东时常去看望贺子珍,每次远行前,他都会敲敲贺子珍的窗户说:“我要走了,”贺子珍会把窗户拉开一条小缝,心里纳闷:“你走就走吧,为什么要对我说?”

那时的她,还未完全领会毛泽东的心意,随着工作中的频繁接触,贺子珍渐渐对毛泽东有了依赖感,遇到什么事,总喜欢找他倾诉。

有一天,贺子珍轻手轻脚地走进毛泽东的房间,见他正伏案工作,便一声不响倚在门框上,深情地注视着,不知过了多久,毛泽东停笔沉思。

一抬头,正遇上贺子珍那双炽热的眼睛,贺子珍赶紧把目光移到自己的脚尖上,毛泽东搬过一把竹椅,让贺子珍坐下,沉默片刻后,他温存地说:“你是个好同志,好姑娘,我很喜欢你。”

1928年5月,毛泽东和贺子珍在井冈山结婚,没有盛大的仪式,没有奢华的排场,只有简单的布置和同志们真挚的祝福,他们在战火中开启了十年婚姻生活,婚后的他们,携手走过了一段段艰难险阻,共同为革命事业拼搏奋斗。

长征途中,贺子珍不仅要承受身体上的伤痛,还要面对与孩子分离的痛苦,她先后失去了多个孩子,有的夭折,有的被迫送人。

那种剜心之痛,常人难以体会,但她从未因此而退缩,始终坚定地跟随着红军队伍,为革命事业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在那些艰难的日子里,毛泽东和贺子珍相互扶持,共同面对一切困难,他们的爱情,在战火的淬炼下,愈发坚不可摧。

1935年10月,贺子珍随中央红军历经千难万险,终于到达陕北吴起镇,随后,他们又前往延安,凤凰山下的吴家窑,成为贺子珍与毛泽东在延安的家,也是他们婚姻生活的最后一处居所。

在延安,贺子珍意识到自己知识储备的不足,尤其是在革命理论方面的欠缺,于是,她满怀期待地向毛泽东提出进入“抗大”学习的请求。

毛泽东深知“抗大”纪律严明,每天都要进行“三操两课”的军事化集体生活,他担心贺子珍的身体无法承受这样高强度的学习和生活,在她的再三坚持下,毛泽东最终被她的执着所打动,同意了她的请求。

进入“抗大”后,贺子珍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生活变得忙碌而充实,然而,这种紧张的生活节奏和延安相对艰苦的条件,逐渐对她的身体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由于营养严重不良,再加上难以适应陕北恶劣的气候,贺子珍患上了严重的贫血症,不得不中断学业,回家休养。

此外,贺子珍身上还残留着长征营救战友时嵌入的弹片,这些弹片时常引发疼痛,让她苦不堪言,她迫切地希望通过手术取出弹片。

延安的医疗条件有限,根本无法进行这样的手术,在种种困境的交织下,贺子珍决定前往西安,打算从那里转赴上海治病。

然而,当她抵达西安时,上海已被日本侵略者占领,前往上海的计划彻底落空,她只能暂时留在西安。

毛泽东得知这一情况后,心急如焚,托人给贺子珍捎去一封信,在信中他言辞恳切,苦苦相劝,希望贺子珍能回到延安,等日后有合适的机会再出去治病,可贺子珍心意已决,没有听从毛泽东的劝告,依然留在西安。

后来,贺子珍心想:既然上海去不成,为何不去苏联呢?苏联有着先进的医疗技术,既能取出她体内的弹片,治愈身体的伤痛,又能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让她实现学习和提升自我的愿望。

于是,她毅然决定从西安坐汽车前往兰州,准备从兰州转机前往苏联。

1937年冬,贺子珍历经艰辛,终于抵达苏联,然而,她满心期待的手术却未能如愿,苏联医生经过仔细检查后,无奈地告知她,体内的弹片由于嵌入时间过长,位置又十分特殊,已经无法取出。

这个消息如同一记沉重的闷棍,让贺子珍感到无比的失落和绝望,但她还是强打起精神,决定在苏联一边学习,一边调养身体。

1941年底,毛泽东将女儿李敏送到苏联,与贺子珍团聚,李敏的到来,如同一束温暖的阳光,照亮了贺子珍黯淡的生活,让她重新感受到了亲情的珍贵。

好景不长,战争的阴云很快笼罩了苏联,苏德战争爆发后,物资极度匮乏,生活条件变得更加恶劣,贺子珍和李敏在寒冷的冬天里,常常吃不饱、穿不暖,只能在艰难中苦苦挣扎。

1947年,贺子珍在王稼祥等人的帮助下,终于回到了阔别已久的祖国,她的心中满是对未来生活的憧憬和期待,可现实却给了她沉重的一击。

此时的国内局势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毛泽东与江青早已结婚,他们的生活也步入了新的阶段。

贺子珍深知自己与毛泽东之间的感情已经成为过去,她选择了默默接受这一切,将心中的痛苦和思念深深埋藏起来,

1959年,毛泽东在庐山与贺子珍见了一面,此时的贺子珍,已在南昌闲居许久,她的生活平静而又孤独。

这次会面,是毛泽东和贺子珍分别22年后的第一次重逢,也是他们最后一次见面,这次会面,让他们心中的思念和牵挂得到了些许慰藉,也让他们对彼此的感情有了更深的理解。

尽管他们的人生轨迹已经渐行渐远,但那段共同经历的岁月,将永远留在他们的心中,成为他们生命中最珍贵的回忆,

1979年9月3日,对于贺子珍来说,是一个意义非凡的日子,这一天,她终于踏上了前往北京的专机,实现了自己多年的心愿。

此时的她,距离70岁生日还有一个月,距离毛泽东逝世三周年纪念日也仅有四天,当飞机缓缓降落在北京机场,贺子珍的心情格外激动,她的眼神中充满了期待与感慨。

在北京,贺子珍住在解放军总医院,她每天都在盼望着能去毛主席纪念堂,瞻仰毛泽东的遗容,这个愿望,在她心中已经埋藏了太久太久。

终于,在一个秋高气爽的日子里,贺子珍的愿望得以实现,她坐在轮椅上,由女儿李敏和女婿孔令华陪伴着,缓缓地进入了毛主席纪念堂。

走进纪念堂,贺子珍的目光立刻被毛泽东的坐像吸引住了,她的眼中闪烁着泪花,嘴唇微微颤抖,她献上了一个精心准备的心形花圈,花圈上的缎带写着:“永远继承您的革命遗志战友贺子珍率女儿李敏、女婿孔令华敬献”。

“战友”,这两个字,是贺子珍对自己与毛泽东关系的深刻定义,在她心中,她与毛泽东不仅是夫妻,更是并肩作战、生死与共的战友。

他们一起经历了井冈山的艰苦斗争,一起走过了长征的艰难险阻,一起为中国革命的胜利付出了巨大的努力,这个身份,承载着他们共同的理想和信念,也承载着他们之间深厚的感情。

随后,贺子珍被推到毛泽东的汉白玉座像前,她静静地坐在那里,目光深情地凝视着毛泽东,李敏和孔令华一左一右陪伴着她,与毛泽东的座像合影留念,这张照片,成为了他们珍贵的回忆,也成为了贺子珍与毛泽东最后一张“合影”。

贺子珍与毛泽东的爱情故事,见证了那个时代的风云变幻,也展现了他们为革命事业无私奉献的精神。

从井冈山的浪漫相识,到长征路上的生死与共,再到分别后的无尽思念,他们的爱情,既有着普通人的柔情蜜意,又有着革命者的坚定信念。

参考资料

环球人物杂志——毛泽东说,这是对他最好的一个女人2017-03-20 08:21

人民文摘——揭秘贺子珍不为人知的晚年生活2010年第3期

来源:大壮实验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