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中国成立初期,黄土高原的森林覆盖率仅为6.1%,长期的水土流失使得黄土高原地表千沟万壑、支离破碎,地形起伏也大,对坡体造成严重的侵蚀。
新中国成立初期,黄土高原的森林覆盖率仅为 6.1%,长期的水土流失使得黄土高原地表千沟万壑、支离破碎,地形起伏也大,对坡体造成严重的侵蚀。
上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联合国和其他国际机构对黄土高原的生态状况进行了全面评估,认为这片土地的生态几乎无法恢复,甚至称其“无药可救”。
然而,中国偏偏“不信邪”,与黄土高原死磕70年,硬是在这片千疮百孔的土地上书写了壮丽史诗。
如今黄土高原治理地怎么样了?
黄土高原是中国四大高原之一,同时也是世界上规模最大、厚度最厚的黄土堆积地貌,其如一条巨龙横卧,横跨青海、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7个省份。
黄土高原还是中华民族的发源地之一,因为黄河等众多支流流经这里,所以早在旧石器时代,这里就有人类栖息和繁衍,还发现了大量古人类遗址,如蓝田人、丁村人等。
从西周开始,黄土高原地区长期成为中国古代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那时,黄土高原植被覆盖率非常高,许多朝代凭借黄土高原肥沃的土壤发展农业,积聚了强大的经济实力,同时也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化,
然而,经过数千年的砍伐、过度开垦,这里的植被逐渐被破坏,生态环境问题也日益严重,再加上长年累月的大风将沙尘带过来,最终形成厚厚的黄土层。
黄土高原整体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地貌复杂,主要有黄土墚、黄土塬、黄土峁等特有地貌。
每到雨季,有数亿吨的泥沙仿若失控的洪流,顺着流水奔腾而下,浩浩荡荡地涌入黄河及其支流,这些泥沙随着水流一路奔涌,在抵达下游河道后,由于流速放缓,逐渐沉积下来。日积月累,呈现出了举世罕见的“地上河”奇观。
下游的河道因泥沙淤积而变得狭窄、浅滩遍布,黄河数次决口改道,河流里的泥沙导致大型商船无法顺畅通航,水运发展能力大打折扣。
水土流失也导致黄土高原出现严重的生态危机,高原上的植被大面积减少,这些植被原本如同大地上的“海绵”,具有强大的水源涵养能力,能够截留雨水、涵养地下水。
如今,“海绵”逐渐干涸,雨水无法被有效吸纳,地下水补给严重不足,水位持续下降。周边地区的工农业生产用水陷入困境,工厂因缺水减产甚至停产,农业灌溉用水严重短缺。
大片的农田在干旱中枯涸,农作物干枯死亡,粮食产量锐减,农民们望着荒芜的田野,满心无奈与绝望,地区经济发展也因此停滞不前。
黄土高原上的人们依山就势,在山坡上挖掘窑洞居住,他们采用修筑梯田的方式进行耕作。有效地拦截雨水,但是在春秋干燥季节,黄土高原的沙尘如同鬼魅一般,借助风力迅速扩散。
大气污染急剧加剧,空气质量指数飙升至爆表,居民们出门必须戴上厚厚的口罩,人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变得越来越脆弱。
甚至有许多地方农业生产条件极差,粮食产量低下,一些人基本的温饱问题都难以解决。
于是,中国人开始对这片联合国都宣判“死刑”的黄土高原进行治理,这一治,就是70多年,没有现成的经验,中国人硬是靠自己摸索,才使黄土高原由黄变绿。
20世纪50年代,那时候新中国刚刚成立,面对黄土高原严峻的水土流失问题,黄土高原上的民众开启了艰难的治理征程。
他们在山梁沟壑间,用锄头一镢头一镢头地刨,然后肩挑手抬将泥土抬出去,硬是在坡地上修筑出层层梯田。
尤其是陕西延安的一些山区,那里的百姓经过数年苦战,将原本破碎、坡度极大的山坡改造成规整的梯田。
这些梯田依据地势,层层叠叠,不仅减缓了坡面径流流速,让雨水能更多地渗入土壤,减少水土流失,还为农作物生长创造了相对平整的土地条件,农作物产量逐年提升。
与此同时,他们还在沟道里筑起一道道土坝,每逢暴雨,裹挟着泥沙的洪流被拦截在坝内,泥沙逐年淤积,坝地越来越肥沃,既拦住了泥沙下山,又造就了优质肥沃的耕地。
像山西吕梁地区的一些村庄,通过打坝淤地,沟底出现了大片平整、肥沃的坝田,种植的高粱、玉米等作物连年丰收,极大改善了当地生活条件。
到了80年代,黄土高原治理迈向综合规划、科学治理的新阶段,在专家的指导下,黄土高原梯田的建设在原有基础上更加科学规范,打坝淤地技术也越发成熟,坝体设计更加合理,防洪能力增强。
在甘肃定西,通过精心规划的梯田水利工程,干旱的梯田在关键生长季能得到有效灌溉,土豆、小麦等作物产量大幅跃升,当地农民收入显著增长。
在陕西榆林的毛乌素沙地边缘,这里种植了大量的沙棘、柠条等耐旱灌木,它们与杨树、柳树等乔木组成防风固沙林带,有效遏制了风沙南侵,曾经沙化严重的土地逐渐披上绿装。
进入21世纪新时代以后,黄土高原治理迎来全新机遇与更高的挑战,国家实施退耕还林还草等一系列重大生态工程,在政策推动下,大量陡坡退耕还林。
在宁夏固原,曾经水土流失严重的坡耕地退耕后,种上紫花苜蓿、沙打旺等优质牧草,畜牧业蓬勃发展,牛羊满圈,既保护了生态,又拓宽了增收渠道。
科技的赋能让黄土高原治理如虎添翼,专家们利用遥感技术实时监测植被覆盖变化、水土流失动态,并用地理信息系统精准绘制地貌,为治理规划提供精准依据。
科研人员借助大数据分析,优化树种、草种配置方案,探索不同立地条件下最佳治理模式。
现在还能利用无人机实现快速、准确地播撒树种,节省了大量的人力和时间,为后续的养护工作提供技术支持 。
经过70多年的治理,如今的黄土高原树木郁郁葱葱,草地如茵似毯,林草植被覆盖率从1999 年的31.6%到如今的67%,水土流失保持率也从1990年的41.49%到现在的63.44%。
黄土高原生态环境已实现华丽转身,生物多样性逐步恢复,绝迹多年的野生动物重现踪迹,生态与经济步入良性循环新轨道,成为中国生态治理的亮丽名片。
当地农民依靠农业和旅游业带来了丰厚的收入,在早熟马铃薯和早熟玉米轮作模式的示范带动下,“一年两熟”已从梦想照进现实,百姓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本期文章就到这里了,欢迎各位朋友在留言区留下您的宝贵意见,喜欢本期文章的朋友也可以点点关注,感谢您的阅读,咱们下期再见。
参考资料:
观察者网:2025-02-26:俄罗斯副总理:已启动经过哈萨克斯坦通往中国的天然气管道项目
国际时事快递:2025-02-27:俄跟邻国谈妥,只等中方拍板,中俄哈管道就能开工,蒙古国傻眼了!
来源:刘律强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