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方便您随时查阅一系列优质健康文章,同时便于进行讨论与分享感谢您的支持!
一位21岁的年轻女性,初到大城市打拼,近期反复出现腹泻症状,一天甚至高达6次。
她以为只是普通肠胃炎,随便吃点药就能缓解。直到伴随出现不明原因的发热、体重下降,前往医院就诊后,一纸检查报告让她如坠冰窟——HIV抗体阳性。
这位年轻女性怎么会感染上艾滋病?没有高危性行为,没有注射毒品史,这背后的真相值得所有人警醒。
艾滋病(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引起的一种严重传染病。
HIV病毒会攻击人体的免疫系统,特别是CD4+T淋巴细胞,导致人体免疫功能逐渐下降,最终发展为艾滋病。
根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底,我国报告存活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约115.5万例,其中15-24岁年轻人新发感染占比约14.8%,且呈现上升趋势。
艾滋病的传播途径主要包括性传播、血液传播和母婴传播。
性传播是最主要的传播途径,包括异性和同性间的性接触;血液传播包括共用注射器、输入被污染的血液或血液制品、使用未经严格消毒的医疗器械等;母婴传播则发生在感染HIV的孕妇通过胎盘、分娩过程或哺乳传染给婴儿。
值得注意的是,日常社交接触如握手、拥抱、共用餐具等不会传播HIV。
回到文章开头的案例,这位年轻女性的感染途径最终被确认是通过纹身时使用了未经严格消毒的器械。
这提醒我们,除了常见的高危行为外,一些看似普通的美容行为如果卫生条件不达标,也可能成为HIV传播的隐患。
HIV感染后的临床表现可分为急性期、无症状期和艾滋病期。
急性期通常在感染后2-4周出现,症状类似流感,包括发热、咽痛、淋巴结肿大、皮疹、肌肉关节痛、腹泻等,大多数患者的症状会在1-2周内自行消退。
无症状期可持续数年甚至十多年,患者基本无明显症状,但体内HIV持续复制,免疫功能逐渐下降。
当CD4+T淋巴细胞数量降至一定水平,患者进入艾滋病期,开始出现各种机会性感染和肿瘤。
腹泻是HIV感染者常见的症状之一,据研究显示,约60%-90%的HIV感染者在疾病进程中会出现腹泻。
HIV相关性腹泻可能由多种因素引起,包括HIV本身对肠道黏膜的直接损害、机会性病原体感染(如隐孢子虫、微孢子虫、巨细胞病毒等)或HIV治疗药物的副作用。
与普通腹泻相比,HIV相关性腹泻往往持续时间更长、频率更高,且伴随体重明显下降。
如何识别可能的HIV感染?以下症状组合需提高警惕:
持续不明原因的发热、盗汗、乏力
持续腹泻(尤其是慢性腹泻)
淋巴结持续肿大
不明原因的体重迅速下降
口腔反复出现白色念珠菌感染
皮肤出现反复的疱疹或带状疱疹
反复呼吸道感染
若出现上述症状组合,尤其有高危行为史者,应及时到正规医疗机构进行HIV筛查。目前常用的HIV检测方法包括抗体检测、抗原抗体联合检测和核酸检测。中国疾控中心建议高危人群每3-6个月进行一次HIV检测。
艾滋病虽不能治愈,但可以得到有效控制。
目前艾滋病的治疗主要是抗病毒治疗(ART),通过联合使用多种抗病毒药物抑制HIV在体内的复制,减少病毒载量,延缓疾病进展,改善生活质量,降低传播风险。
根据《中国艾滋病诊疗指南(2021版)》,所有HIV感染者和艾滋病患者一经确诊,无论CD4+T淋巴细胞计数高低,均应尽早启动抗病毒治疗。
研究表明,及时启动抗病毒治疗并保持良好依从性的患者,其预期寿命可接近正常人群。目前,我国对确诊的HIV感染者提供免费的抗病毒治疗药物,极大减轻了患者的经济负担。
在艾滋病治疗期间,患者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严格按医嘱服药,不得随意调整剂量或中断治疗
定期复查病毒载量和CD4+T淋巴细胞计数,评估治疗效果
注意饮食营养,保证充足的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摄入
避免接触各种传染源,预防机会性感染
保持适当运动,增强体质
调整心态,积极面对疾病
预防艾滋病的关键在于避免高危行为和加强自我保护。具体方法包括:
1. 性行为安全措施:坚持正确使用安全套,避免多性伴或高危性行为。
2. 避免共用可能接触血液的物品:如注射器、纹身工具、剃须刀等。
3. 选择正规医疗美容机构:进行纹身、穿耳、文眉等操作时,务必选择持有合法资质的机构,确保器械严格消毒。
4. 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对输血、血液制品及医疗器械使用情况保持警觉,必要时可以询问消毒流程。
5. 孕期HIV检测:孕妇应进行HIV检测,感染者可通过规范的药物预防和分娩方式管理,极大降低母婴传播风险。
在艾滋病预防领域,科研工作者不断取得新进展。2023年,我国自主研发的长效注射抗HIV药物获得批准,患者可从每日服药转为每2个月注射一次,大大提高了治疗便利性和依从性。
此外,暴露前预防(PrEP)和暴露后预防(PEP)策略的应用也不断扩大。
暴露前预防是指高危人群在可能接触HIV前服用抗病毒药物预防感染;暴露后预防则是在可能接触HIV后72小时内开始服用抗病毒药物,连续服用28天,可有效降低感染风险。
对于意外可能接触HIV的情况(如安全套破损、职业暴露等),可采取以下应急措施:
针刺伤或皮肤破损:立即挤出伤口血液,用肥皂水和流动水冲洗伤口
黏膜暴露:立即用大量清水或生理盐水冲洗
尽快(最好在2小时内,不超过72小时)前往有条件的医疗机构评估是否需要暴露后预防,并遵医嘱完成全程药物预防
虽然艾滋病目前尚无治愈手段,但它完全可以预防,同时通过规范治疗可以转变为一种慢性可控疾病。
社会各界应共同努力,消除对艾滋病患者的歧视,营造理解、接纳的社会环境,帮助更多感染者融入社会,过上有尊严的生活。
普及艾滋病防治知识,提高公众防护意识,是降低新发感染的关键。青少年性健康教育应得到加强,让年轻人了解安全性行为的重要性。
同时,对于意外暴露情况的应对知识也应广泛普及,让更多人了解暴露后预防的时间窗口和获取途径。
通过正确认识艾滋病,消除恐惧和偏见,科学防治,我们完全有能力控制艾滋病的传播,保护每个人的健康。
参考文献:
1.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中国艾滋病防治进展报告(2023). 北京: 2023.
2. 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艾滋病学组. 中国艾滋病诊疗指南(2021版). 中华传染病杂志, 2021,39(12):711-717.
3. 中国疾控中心艾防中心. 艾滋病暴露后预防指导原则. 2020.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
来源:GaySpot乐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