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聊点经济学:零基预算——打破支出固化格局,把财政资金用在刀刃上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3-28 11:16 1

摘要:今年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开展中央部门零基预算改革试点,支持地方深化零基预算改革,在支出标准、绩效评价等关键制度上积极创新。”近期,多个省份出台零基预算改革实施方案。

今年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开展中央部门零基预算改革试点,支持地方深化零基预算改革,在支出标准、绩效评价等关键制度上积极创新。”近期,多个省份出台零基预算改革实施方案。

什么是零基预算?

上期麻辣财经咱们聊到,政府通过编制和执行预算,保障国家经济社会的健康稳定发展。各级政府、各部门、各单位的支出必须以经批准的预算为依据,未列入预算的不得支出。

零基预算,简单来说,就是不考虑以往预算安排基数,从“零”开始,从实际需要、财力状况出发,审核各项支出的内容和数额,按照轻重缓急安排支出的预算编制方法。

比如,以往在预算编制时,如果某部门上一年度预算为1000万元,按照惯例,本年度大概率会以此为基数向上浮动。但实施零基预算改革后,这个“基数”就不存在了,从零开始。

财政支出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资金“血氧”,从开展重大工程项目建设、以政府资金引导调动社会资本投向产业升级,到推动乡村全面振兴、提高居民社会保障标准……国计民生方方面面,都离不开财政资金支持。用好财政资金,必须管好预算这个“总开关”。

然而,长期以来,地方和部门预算编制大多按“以上一年支出为基数、适当考虑一定增长比例”的方式分配资金。这种模式相对简便易行,也有一定合理性,但容易造成支出固化僵化、“为花钱而花钱”等现象,与优化支出结构、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等要求背道而驰,一定程度上影响预算平衡、资源统筹和财政可持续。

与之相对,零基预算以零为起点编制预算,不考虑过去的预算项目和收支水平,重新审视各项支出的必要性、成本效益、开支标准及优先级,在综合平衡的基础上进行预算编制,更贴近预算年度真实经济活动需要,有利于加强预算控制并提升资金配置效率和使用效益。

深化零基预算改革,是深化财税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2021年,国务院印发《关于进一步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的意见》,要求“积极运用零基预算理念”。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深化零基预算改革。”我国自20世纪90年代起开始探索零基预算改革。近年来,不少地方大力推进这项改革,提高了预算安排的科学性,积累了不少有益经验。

以安徽省为例。2022年,该省出台全面实施零基预算改革方案,对185项支出政策,分类逐项予以退出、保留、整合、强化。在2023年全面实施零基预算改革的首个完整年,省级部门预算项目数较上年减少482个。

预算“归零”也“归集”。经过全面清理,2023年当年,安徽仅省级就“挤”出80多亿元财政资金;同时,在产业、科技、民生等领域,省财政统筹以往分散在各个部门使用的资金,整合设立10个统筹整合资金工作专班,由10个部门牵头实施。

低效的、无效的、散而小的钱,“归集”使用效果显著。2023年,全省教育支出达1517亿元,成为一般公共预算第一大类支出,本科高校生均财政拨款水平全国排名3年内前进8个位次。原本分散在近90个部门的“小而散”的信息化资金,被整合设立为“数字安徽”专项资金,由安徽省数据资源局牵头使用,推动实现基础设施共建共用和数据资源共享。

2024年,安徽省又聚焦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建设等领域,新增5个统筹整合资金工作专班。不久前,安徽省宣布推出“零基预算2.0版”,进一步向横向拓展、纵向延伸,推动财政金融协同发力。

安徽省的实践表明,开展“零基预算”不是一味的压缩财政开支,而是有保有压、能增能减、讲求绩效,实现“大钱大方、小钱小气”,促进政府部门节用裕民、优化资源配置,集中力量办大事。

专家认为,零基预算改革前,一些部门单位“护盘子、守基数”意识浓厚,有的政策项目到期后,仍没有及时清理退出相关资金,造成短期政策长期化、财政资源投放碎片化。实施“零基预算”,打破了部门间固有利益分配格局,也进一步“消融”部门间的行政壁垒,促使大家转变各管一块、各自为政的思维方式,提升了政府部门间工作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提高经济治理效能。

近期,多个省份出台零基预算改革实施方案。中央层面,财政部等16个中央部门已在2024年率先开展零基预算改革试点,加强项目梳理、评审、优化,推动打破支出固化格局。根据两会部署,零基预算改革进一步提速。

专家认为,深化零基预算改革,是应对当前财政收支形势变化的迫切需要,也是强化国家重大战略任务和基本民生财力保障的现实需要,对于更好发挥财政在国家治理中的基础和重要支柱作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预算涉及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零基预算是一项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改革,需要积极创新、稳妥推进。下一步,应总结各地的探索实践经验,加强顶层设计,构建“应保必保、该压尽压、讲求绩效”的资金分配机制,强化技术赋能,进一步发挥预算管理一体化系统在规范预算管理、硬化预算约束等方面的作用,推动地方和中央部门更好地统筹财政资源,提高财政治理效能,助力高质量发展和中国式现代化建设。

本文来自【人民日报中央厨房-麻辣财经工作室】,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来源: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