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恩师毛宇居,中南海见到毛泽东:润之,我给你带来两样东西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04 07:54 1

摘要:师生之情、兄弟之谊,共存于一人之身,这就是发生在那个百花盛开的年代,一代伟人毛泽东的故乡,一直流传的一些口口相传的故事。

导言

师生之情、兄弟之谊,共存于一人之身,这就是发生在那个百花盛开的年代,一代伟人毛泽东的故乡,一直流传的一些口口相传的故事。

故事的主角叫——毛宇居;在当时的韶山,他是学识渊博的代表,更是传授知识的恩师。但他也是毛泽东的哥哥。

图丨少年时期的毛泽东

01 因材施教出成果

被送到私塾读书的毛泽东,父母从小就告诫他,无论什么时候必须喊毛宇居为:先生。仅仅这两个字,就让毛泽东十分敬佩他。

但毛宇居对少年时的毛泽东管教甚严,贪玩的毛泽东,在先生因材施教的教育方法下,拥有了完善的学前启蒙教育。

在毛泽东从事革命活动时,毛宇居听说后,给予了最大支持和保护。

1927年的一天,面对国民党的搜寻下,毛宇居冒着生命危险抢救出毛泽东两本珍贵的手迹;在面对严刑拷打下,毛宇居绝不肯低头。

他们两人之间,正是由于这些特殊的关系,从而有了新中国成立后的特殊交往。

1949年10月28日,毛泽东写给许久未见的毛宇居写了封信,从此拉开了二人建国后密切往来的序幕。

在此后的交往中,毛宇居事实上成了毛泽东在韶山的代理人。毛泽东是恋故土、念旧情、极重师生情谊的人,他在新中国刚成立百废待举的繁忙中,仍然不忘毛宇居的厚重恩情。

1951年9月,毛泽东托人送信到韶山,诚邀毛宇居到北京叙旧,而且毛泽东亲自派出人员来接。

这意外的消息,令毛宇居意外至极,喜不自禁问道:“去见毛主席,我们什么时候动身呀?”

图丨开怀大笑的毛泽东

毛泽东派来的人说:“马上动身,毛主席同时还邀请他的表兄文梅清和小时候的好朋友张有成一起去。”

“太好了!太好了!”毛宇居喃喃自语道,“我去带点辣椒给毛主席送去”那人连忙说道:

“字居先生,毛主席说了,只要家乡的父老乡亲都好,这就是对他最好的礼物。”

毛宇居不断地点头,“放心吧!都好,都好,那咱们快去见润之主席吧。”

02 阔别已久的相见

三人于9月18日从韶山招待所出发,到长沙乘火车,23日到达北京。初到北京站,毛泽东立即派人派车来迎接。

三人随着接待人员来到中南海含和堂,片刻间,毛泽东由含和堂门内出来。当他们亲眼见到毛泽东时,感到无比欢欣和快慰。

阔别几十年了,他们有许多心里话要跟毛泽东说,可千言万语又不知从哪里说起。

毛泽东满面笑容地向他们走来,“宇居先生,您好啊!”毛泽东快步上前,“我们已经整整24年没有见面啦!”

图丨张有成(左一)、毛宇居(左二)、毛泽东(右二)、文梅清(右一)

是啊,润之你好呀!”毛宇居上上下下仔细打量着毛泽东,“我们韶山的父老乡亲时时刻刻都在想念你呀,你身体还好吗?”

“好着呢!”毛泽东微笑着拍拍自己的胸脯,“只是,宇居先生,您比以前老多了。”

“是啊,整日就怕国民党找上门,天天担惊受怕,哪有不老之理。”毛宇居感慨地摇了摇头,“能活下来,就是老天保佑啦!”

毛泽东安慰道:“现在是我们穷困人的天了,再也用不着担惊受怕了。你们多在我这住些日子,好好感受一下新首都的生活!”

晚上,毛泽东在自己家里设宴招待他们,他特地为毛宇居做了几道地道的家乡菜。

图丨毛宇居和他的亲友们

开饭前,毛泽东恭敬地请毛字居坐上席。毛泽东一边为毛宇居斟酒,一边问道:“字居先生您还记得我少年时,带着小伙伴下您家的鱼塘偷鱼吃么?”

嘴角微微上扬的毛宇居,好似想起了什么有趣的事情,对毛泽东说道:“当然记得,那是我唯一揍你的一次,谁让你当时太顽皮了!”

“这事情这么久了,润之你竟然还记得呀?”毛宇居好奇地问道。

“您唯一就揍了我一次,怎么忘得了啊,要不是你及时纠正我的过错,现在的毛泽东不知道是什么样子呢!”毛泽东深情地望着自己少年时代的老师。

过了一阵,毛泽东突然问道:“字居先生,您知道我当时为什么要去偷鱼么?”

“还能是为什么,你们几个偷偷摸鱼的小家伙,从来就没有吃饱的时候,你父亲给你带的饭食,你都分给其他人,能不去摸鱼么!”毛宇居回答道。

图丨喜欢游览各地的毛泽东

“是啊,那时候不论吃多少,都感觉吃不饱,我每次将饭食分给众人,可还是有人吃不到,只好去您家偷鱼了”毛泽东停住了筷子,陷入了沉思。

毛宇居笑着说:“润之啊,不要难过,那时候的困难都已经过去了,以为我只抓住你们一次摸鱼么,只要你们不出危险,吃点就吃点吧!”

说罢,两人定睛相视,哈哈大笑起来。

吃完饭,在客厅休息时,毛宇居轻声对毛泽东说:“润之,我给你带来了两样东西。”

毛泽东微微一愣:“我不是不要让你们带任何东西来的吗?”

“润之,这是两样你最珍惜的东西。”毛宇居的声音深沉而凝重,“这也是我用生命保存下来的东西。”

毛泽东惊望着自己的老师,毛宇居解开衣扣,

掏出一个用油纸包好的纸包,缓缓递到毛泽东手里,毛泽东慢慢打开,跳入眼帘的是《祭母文》三个字,“呜呼吾母,遽然而死,寿五十二,生有七子”。看着,看着,毛泽东的眼睛湿润了。

图丨毛泽东回乡祭拜父母

紧紧握着毛宇居的手,“真得感谢您啊!宇居先生。”毛泽东的声音有些哽咽,“要不是您,这珍贵的东西,怎么能保存得下来!”

毛泽东接着翻看,下面一张发黄的纸,是他1938年15月26日从延安写给毛宇居的信。

毛泽东用手轻轻抚摸着发亮的信纸,从信纸上他仿佛感到,一位革命老人坚强激动的心。

晚上,毛泽东来到毛字居的住所,二人轻轻地谈呀,谈呀,不知不觉暖阳重新出现在天空……

10月1日国庆节那天,毛泽东派专人,给毛宇居他们三人,送来了国庆观礼证,叫他们一同去天安门参加国庆观礼。

他们平生第一次亲历了气势宏大、激动人心的盛庆场面,亲眼看到天安门广场红旗招展,“毛泽东万岁”的欢呼声震天动地,毛宇居抬头望着,站在天安门城楼上检阅的毛泽东,只见他红光满面,满脸笑容,在不断地向广场上的群众招手。

这对毛宇居来说,是一种多么熟悉的动作啊!他当年回韶山考察农民运动时,对簇拥着他欢呼着的农民群众,不正是这样热切地招手吗!不正是露着这种豁达开心的笑容吗!

图丨毛泽东在天安门观礼台向群众亲切招手示意

面对公务实在繁忙的毛泽东,毛宇居不想再打扰他办公,在一次见面时,对毛泽东说道:“润之主席,你那么忙,就不要每天专门抽时间来陪我们了。”

毛泽东一听,连忙说道:“这么可以,您既是我的兄长,又是我的授业恩师,这几位也都是我的长辈,礼数不能丢啊!”

毛宇居为了不打扰主席办公,就对毛泽东说:“润之主席啊,我们几个是头一回来北京,打算去长城看看,你不用作陪了。”

最后,在毛泽东的安排下,派人带着毛宇居众人游览了故宫、长城、颐和园等北京知名的景点。

游览完了北京城,毛泽东又约毛宇居到自己家里,说:“宇居先生,我建议您到天津看看。”

“天津比北京还好吗?”毛宇居一脸疑惑地问。

毛泽东笑着说到:“去了才知道嘛!天津还有很多外国人的租界,现在都收回来了,你也应当去看看。”

图丨毛泽东拉着毛宇居漫步在地垄之上

从天津参观回来,毛泽东邀毛宇居前去叙谈。毛宇居对天津之行赞不绝口说:“这次去天津收获颇丰啊”

“哦?先生能说说您的收获么?”毛泽东饶有兴趣地问道。

“去了天津是让我大开眼界,看到曾经的租界,现在生活的都是中国人,激动啊,这么多的轮船,工厂,让我是惊叹不已!”毛宇居激动地描述着自己的所见所闻。

毛泽东连连赞赏地点点头,“只有我们的宇居先生,才能得到如此与众不同的见解啊!为了庆祝你天津之行获得如此重大的收获,今晚就留在我这儿吃晚饭吧!”

毛宇居没有推辞,说道:“好啊,正好我也饿了,还有很多问题要找你请教。”

整个吃饭的过程中,毛宇居向毛泽东提了关于各个方面的问题,毛泽东不厌其烦,耐心地将所有问题都做了解答。

图丨在列车上开会的毛泽东

离京的日期就要到了,毛泽东将毛宇居接到自己家里,和自己的老师一同拍了照片。

接着再三叮嘱回韶山以后,一定要带领群众把家乡建设好,家乡父老乡亲有什么困难,当地能解决的尽量在当地解决,实在解决不了的,就麻烦宇居先生代为写信告诉他。

最后,毛泽东神秘地笑了笑说:“宇居先生,我送您一件礼物。”

毛宇居听到后连连摆手说:“润之啊,我这衣服、帽子、鞋你已经送了我不少啦,你这工资每个月留不下几个吧!”

毛泽东却十分认真地说道:“这是一件很重要的礼物,请先生一定要收下。”

说着,从书桌上拿起一本简朴的日记本,“这是一本日记本,我特地送给你。

图丨毛泽东、毛宇居和同学们合影

您文化高,请您将这次到北京参观的所见所闻,尤其是天津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高度热情记下来。

并且向家乡的父老乡亲进行宣传,一定要把家乡建设好,同时,回去以后,还请您用这本日记本,把家乡的父老乡亲真正的喜怒哀乐,真正的所想、所爱、所求、所需如实记录下来。

下次我再邀请您进京的时候,请您将这本真是记录人民感情的日记本交还给我,我相信您一定会讲真话的!”

毛宇居激动地从毛泽东手中接过日记本说:“润之,你放心吧,我一定要用这本日记本如实地记录家乡人民的所想、所爱、所需和所求。”

图丨毛泽东和毛宇居一家合影

第一次北京之行后,毛宇居满腔热忱,从韶山到北京,千里迢迢、书信频频,倾情为毛泽东处理一些乡中琐事,使毛泽东少分散些精力,能更多地为国事操劳。

对这样一位亦师亦兄的毛宇局,毛泽东是非常感激的。

03 求毛泽东帮忙

毛泽东托毛宇居办的事情,乡亲们都看在眼里,越来越对毛宇居尊敬,乡间有什么情况和问题,都主动找他反映。

而反映乡下甚至政府的情况,正是他的学生主席所委托的,所重视的。

解放初,毛泽东为了了解农村的真实情况,甚至经常让身边的战士,轮流到乡下去生活一段时间,然后带一份乡下材料回来。

毛泽东正是凭借着真实的、直接的第一手材料,把握了中国的命脉。

图丨毛泽东为湘潭大学题字

毛泽东深知,自己的家乡,已经成了一个特殊的地区。但就是因为特殊,他才更需要了解所有乡亲们的真实生活。

所以,毛宇居以及其他乡亲反映的一些问题,毛泽东是相当重视的。

而且,毛泽东经常委托毛宇居对乡里民情,特别是生活确有困难者深入了解后反映给他。毛泽东看到这些问题,就会慷慨解囊,拿出自己的稿费资助这些乡亲们。

那个时代,建立一座学校,是十分难得可贵的事情;尤其是韶山,一座学校能改变什么,大家心里明明白白。

因为这件事非同小可,韶山人民希望,毛泽东能亲自给这所学校题写校名,进京面见毛泽东请求题写校名,这个任务自然落在了毛宇居身上。

图丨毛泽东故居

1952年11月10日,毛宇居风尘仆仆地第二次来到北京。在中南海菊香书房,毛泽东热情接待了这位再次来京的韶山“代表”。

一见面,毛宇居就向毛泽东作了详细汇报。在汇报完毕后,立马说出了家乡打算建设学校的事情。

毛泽东关切地问道:“建设学校是一个地方的教育基础,有什么具体计划了没?”

“就在老家,规模比原来还要大,新学校是请相关专家设计的,又大方又美观。”毛宇居回答让毛泽东听了十分高兴,连忙说:“那里好,那里好,以后学校规模还可以扩大。”

图丨喜欢群众的毛泽东

说着,毛泽东点上了一支烟,抽了一口说:“国家搞建设,需要各方面的人才。人才从哪里来?靠发展教育,靠我们去培养,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嘛!”

毛宇居见毛泽东此时十分开心,便适时地向毛泽东提出,请他为学校题写校名。

为家乡建校题字,这是乡亲们小小的要求,毛泽东当即表示没有问题。

备好笔墨纸砚,准备下笔时问道:“写什么好呢?”毛字居说:“我们办的是小学,就叫韶山下小学吧!”

图丨毛泽东与游泳健将交谈

毛泽东想了想说:“家乡的学校,以后肯定会逐渐壮大,万一以后有了中学、大学呢!直接叫韶山学校吧,把它们全包括进来!”

毛宇居听了毛泽东的话,觉得很有道理,便请毛泽东开始题字。于是,毛泽东笔走龙蛇,一口气连着写了几张“韶山学校”四个大字,让毛宇居选择。

时隔六年,1958年9月,77岁高龄的毛宇居又出现在毛泽东的客厅里。

这次是为什么呢?原来,湘潭大学在全县人民的支持下即将创办,这是湘潭县的第一所大学,全县的乡亲们都激动异常。

毛宇居在全县百姓的委托中,再次去了北京,请毛泽东为大学题字。

再次见到先生的毛泽东激动道:“宇居先生的年纪不算小了,怎么还跑这么远,来看望学生啊!”

图丨毛泽东的小学

在听说是毛宇居再次来请他题字,笑着说道:“我的字其实并不好看,你们怎么会一再认为我下笔如有神助呢?就连我的小学老师都来信,让我帮忙题字。宇居先生,您说我到底帮谁题字呀?”

“这个问题好办,就是得麻烦润之你一会儿!”毛宇居笑着说道:“等会直接题两幅字,你小学的那幅字,我亲自帮你送回去。”

毛泽东听后哈哈大笑着点了点头,说道:“好吧!谁让您即是我的老师,又是我的兄长呢,这个字我题了!”

04 回到故乡再相见

1959年6月,毛泽东终于回到离别32年的故乡,刚到韶山,就对身边的人说:“宇居先生来了么,他不光是我的恩师,更是我的兄长啊。”

听说没有通知毛宇居,毛泽东当场表示直接去兄长家做客。但为了保证毛泽东的安全,在警卫人员的劝说下,还是选择了当地招待所接见了兄长夫妇。

图丨回家乡游泳的毛泽东

第二天一大早,毛泽东就到了儿时戏水的水库,便将毛宇居也请来,打算一同游泳,回顾当年雄姿。

毛泽东率先跳入水中,一边劝说毛宇居下水,一边开心地游玩,活脱脱一个老小孩。

毛宇居听到主席叫他下水,遗憾地回答道:“润之主席呀,我已经快八十岁的人了,是个老头子啦,不必你还和年轻时一个样啊!”

“你要是下来游一次,我感觉你还能活二十年!”毛泽东幽默地回答,将周围聚拢过来的人,逗得哈哈大笑……

图丨游泳过后,和小朋友亲切交谈

这也是毛泽东和毛宇居的最后一次见面。

来源:无人街角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