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个志愿者就是一把泥土,但我们存在的意义,不是被淹没,而是与无数把泥土聚集在一起,成就一座山峰,一条山脉,一片群峰。这样的山峰,可以改变风的走向,可以决定水的流速。”这是一个青年群体对自己、对社会立下的山盟海誓,这个群体就是中国海洋大学研究生支教团。从200
2004年,中国海洋大学研究生支教团在贵州德江援建的“海洋桥”。
中国海洋大学第十八届研究生支教团成员胡永春在贵州煎茶中学上课。
“一个志愿者就是一把泥土,但我们存在的意义,不是被淹没,而是与无数把泥土聚集在一起,成就一座山峰,一条山脉,一片群峰。这样的山峰,可以改变风的走向,可以决定水的流速。”这是一个青年群体对自己、对社会立下的山盟海誓,这个群体就是中国海洋大学研究生支教团。从2002年至今,这所地处黄海之滨的大学,连续组建了24届支教团,累计派出352名支教志愿者,他们的足迹遍布贵州、西藏、云南3省区的十几个贫困县乡,给大山深处和雪域高原的孩子带去新知识,为他们点亮梦想与希望的灯火。
播撒希望 点亮求知梦想
简陋的校舍、坑洼的道路、辍学的儿童、贫穷的乡亲、孩子们求知的眼神、父母无助的泪水……2002年8月,由3名海大学子组成的第一批研究生支教团志愿者抵达德江县,当地教育水平和经济发展程度的落后令他们印象深刻。“西部山区的落后震撼着我,激励着我,教育着我,更加坚定了我为当地教育事业做贡献的信念。”中国海洋大学团委书记张欣泉曾担任第一届支教团的队长,20多年前初到德江的印象依然历历在目。“大山里的孩子,他们看我的目光也是怯怯的,但是他们的目光如山泉一般的清澈透明。”赵媛媛是中国海洋大学第二届研究生支教团的成员之一,2003年8月,初到德江时便被山里孩子的目光所吸引,但教学中遇到的挑战也令她措手不及。“我在课堂上讲得声嘶力竭,可学生们依然瞪着一双迷茫的大眼睛;知识点强调了一遍又一遍,第二天课堂提问时又忘得一干二净……”赵媛媛感到失落。
终于,在支教的第4天,赵媛媛的情绪爆发了。她激动地向学生们讲述着对他们的期望,在他们身上寄托着的梦想,当然还包括对他们的失望。教室里出奇地安静,只有她沙哑的声音和几个学生轻轻的抽泣声。下午,当赵媛媛打开宿舍门,准备去上课时,被眼前的一幕震惊了。午后火辣辣的太阳底下,整整齐齐地站着68名学生,人手一份检查,一一交到她的手中并深鞠一躬……那一刻,她潸然泪下。
“只要方法得当,没有教不好的学生。”赵媛媛及时调整教学策略,针对学生们的基础和特点制定了“各个击破”的战略战术。除了白天上课,晚上批改作业之外,周末她还主动给成绩差的学生辅导,并进行家访,日积月累写下了10万字的支教手记。历经一年坚持不懈的努力,学生们的成绩有了很大进步,也更爱学习了。支教期满,回到海大,学生们经常给她写信。有时因忙于学业回信不及时,孩子们就让家长给她打电话催问:“赵老师,你什么时候给我们家孩子回信呀!”
大爱无疆 铸就山海情缘
在贵州德江县有一条“海大路”,承载着中国海洋大学研究生支教团与当地的深情厚谊。德江民族中学与326国道之间有800多米路段基础已铺平,但由于缺乏资金,一直没有对路面进行水泥硬化。晴天时扬尘满天飞,下雨时路面泥泞,十分不方便师生和当地居民的出行。2003年,在学校的支持下,第二届研究生支教团与青岛市公路管理局协调争取到33.6万元善款,用于路面硬化,解决了困扰当地群众的出行难题,为表示感谢,当地人把这条路命名为“海大路”。
2004年3月,支教团成员到煎茶镇石板塘小学走访时发现,从各村寨到石板塘小学的必经之路有一座小石桥,一场山洪将石桥冲毁,只剩下几个石桥墩立在河里,孩子们只能踩着这几个桥墩去上学,若是遇到下雨天,孩子们只能蹚水过河,十分危险。支教团的5名成员便从600元的生活费里凑了3000元钱,一部分用于资助10名面临失学的孩子,一部分用于修缮被山洪冲毁的小桥。一个月后,中国海洋大学领导率考察团到德江慰问支教团成员时,发现修过的桥又被大水冲垮了。考察团当即决定捐资2.3万元在原地修一座水泥桥,为了表达感激之情,石板塘小学全体师生称此桥为“海洋桥”。
2010年,中国海洋大学第九届研究生支教团在德江支教时,发现煎茶镇大路村的大土小学教学设施简陋,全校117名学生,仅有4名教师,不同年级的学生挤在一间教室上课,办学十分艰难。支教团多方筹集资金积极援建大土小学,为该学校修缮、硬化了800平方米原本坎坷不平的操场以及破旧不堪的露天厕所,还为该小学修建了主席台、台阶、乒乓球台等,购置了50套桌椅、黑板、彩电、音响设备、健身器材、校牌及其他教学设备,有效地改善了该小学落后的教育设施及教学条件。大土小学为表示对海大和支教团的感谢,将校名更名为山海小学,取支教团奉献西部,海大与贵州山区山海情深之寓意。
在接续奋斗的支教路上,一届届海大学子热心公益、无私奉献,望海小学、山海小学、海情小学、行远小学、百川小学,一所所以“海”命名的小学,连接山海,传为佳话。
一年支教路 一生支教情
“大海向往着大山,大山眷恋着大海,山海相连,山海相依,山和海原本是一家。祖国的东部和西部就好比一个人的左手和右手,祖国大家庭就是需要我们左手温暖右手,右手温暖左手!”2008年11月,在贵阳举行的全国电视演讲大赛上,第七届研究生支教团成员牛晓把这段山海情缘讲给大家听,真情实感令人动容,最终他获得了一等奖。“我想把自己的感动告诉给更多的人,让他们和我一起感动,众人拾柴火焰高,我们一起帮助孩子们来圆梦!”返校后,牛晓继续把自己的经历与感动分享给周围的同学们。
在中国海洋大学,赴西部支教已成为实践育人的重要举措。在支教队员选拔中,构建了“学院推优、综合测试、试讲面试”三级选拔体系。为了让分散各地的溪流汇入大海,为了更好地发挥研究生支教团的作用,2013年6月,中国海洋大学校友会研究生支教团校友联盟正式成立。作为海大第一个经历类校友分会,该联盟为服务校友发展、汇聚社会资源,继续发扬志愿服务精神,推动学校事业发展和服务国民经济进步架起了校友沟通交流的平台。“通过支教工作,支教团成员在服务当地的同时也收获了个人的成长。他们将这些经历和感受带回海大、传递给师生,对于学校的人才培养发挥了很好的促进作用。”中国海洋大学校长于志刚曾在采访中说。
20多年的坚守,中国海洋大学研究生支教团赢得点赞无数,亦获得诸多荣誉。2005年,学校研究生支教团被中宣部、共青团中央确定为全国纪念五四运动86周年先进集体典型,并获团中央中国青年志愿者扶贫接力计划研究生支教团贡献奖。2009年,学校第十届研究生支教团获得贵州团省委志愿者服务中心颁发的“优秀志愿者服务队”。学校报送的《十年支教路,千里山海情——中国海洋大学充分发挥研究生支教团实践育人作用》获2011年全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一等奖。2016年,学校第十五届研究生支教团西藏服务队申报的“当日光城遇上海洋——海洋文化月暨大型海洋系列文化宣传公益活动”项目获得第三届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全国金奖。
山中桃李开了一茬又一茬,支教志愿者走了一届又来一届。尽管没有人知道,这场接力赛何时结束。但他们都坚信用一年时间,做一件可以影响一生的事,值!
新闻延伸
4832名大一新生入校
8月31日清晨,伴随着雨后的清风拂面。中国海洋大学崂山校区迎来2025级新生报到。记者在现场看到,一批批来自五湖四海的新生“海之子”带着行囊,在这里青春启航。他们将以全新的人生目标,写下属于自己的青春故事。
据了解,2025年中国海洋大学共计录取本科生4832人,均在崂山校区报到。新生抵达校园后,前往宿舍楼办理入住手续,随后在志愿者的帮助下,前往学部、各学院办公楼办理注册报到手续,进行核验身份、领取智能卡、学籍注册、采集照片和指纹信息等。
海大医药学院新生范清秋来自云南省巍山县,现已被中国海洋大学医药学院药学专业录取。“我与海大的缘分始于初一。那时,中国海洋大学研究生支教团的老师们远赴西南边陲,来到我的初中支教。他们的到来,为我们这所边疆小镇的中学带来了崭新气象。正是在老师们的悉心教导和生动讲述中,我不仅学到了知识、解开了疑惑,更第一次深入了解到中国海洋大学的魅力以及老师们的大学经历。他们为我打开了一扇眺望广阔世界的窗口,也在那时,一颗向往海大的梦想种子悄然在我心中萌发。”自此之后,考入中国海洋大学便成为范清秋坚定的目标。在持续的努力下,如今范清秋终于圆梦,如愿成为海大的一员。
本版撰稿 青岛早报/观海新闻记者 钟尚蕾 图片由校方提供
来源:青岛早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