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现代农业生产中,玉米秸秆还田作为一项重要的生态农业技术,既能有效解决秸秆焚烧带来的环境问题,又能增加土壤有机质、改善土壤结构,为后续小麦种植提供良好的土壤基础。然而,若秸秆还田操作不当,易引发一系列问题,对小麦生长造成不利影响。因此,在玉米秸秆还田后的小麦种
在现代农业生产中,玉米秸秆还田作为一项重要的生态农业技术,既能有效解决秸秆焚烧带来的环境问题,又能增加土壤有机质、改善土壤结构,为后续小麦种植提供良好的土壤基础。然而,若秸秆还田操作不当,易引发一系列问题,对小麦生长造成不利影响。因此,在玉米秸秆还田后的小麦种植过程中,必须重点做好“防病虫害加重”“防土壤透性变差”“防小麦苗情弱”这“三防”工作,以保障小麦生产安全与产量稳定。
一、防病虫害加重:切断传播链,筑牢健康防线
玉米秸秆在田间自然降解过程中,会成为多种病虫害的“天然温床”,若处理不及时,极易导致病虫害在麦田中蔓延,威胁小麦生长。
从病虫害来源来看,玉米秸秆中常潜藏着玉米螟、蚜虫、红蜘蛛等害虫的卵或蛹,以及玉米大斑病、小斑病、纹枯病等病害的病原菌。当秸秆还田后,这些病虫害源会随着秸秆在土壤中留存,待小麦播种后,随着环境条件适宜,害虫卵蛹孵化、病原菌萌发,进而侵染小麦幼苗,引发病虫害。例如,玉米螟的越冬幼虫多在玉米秸秆内蛰伏,秸秆还田后,幼虫在土壤中化蛹羽化,成虫会产卵于小麦叶片上,幼虫孵化后蛀食小麦茎秆,导致小麦倒伏或减产;玉米纹枯病的病原菌以菌核形式附着在秸秆上,还田后菌核在土壤中萌发,产生菌丝侵染小麦基部,引发小麦纹枯病,造成小麦苗枯、穗腐。
针对这一问题,需采取综合防控措施切断病虫害传播链。首先,秸秆还田前需进行预处理,可采用粉碎后喷施杀虫剂、杀菌剂的方式,降低病虫害源基数。常用的药剂可选择高效低毒的氯虫苯甲酰胺防治害虫,戊唑醇防治病原菌,喷施时需确保药剂均匀覆盖秸秆表面。其次,小麦播种时要选用抗病虫品种,结合种子包衣技术,选用含有噻虫嗪、咯菌腈等成分的种衣剂,既能有效防治地下害虫,又能抵御土传病害侵染。最后,小麦生长期间需加强田间监测,定期巡查麦田,一旦发现病虫害迹象,及时选用对症药剂进行喷雾防治,避免病虫害扩散蔓延。
二、防土壤透性变差:优化还田方式,保障土壤通气
玉米秸秆还田若操作不当,如秸秆粉碎不充分、还田深度不足或土壤镇压不实,易导致土壤孔隙结构紊乱,通气透水性变差,影响小麦根系生长与土壤微生物活动。
秸秆粉碎不充分是导致土壤透性变差的主要原因之一。若秸秆粉碎长度超过10厘米,还田后秸秆在土壤中难以快速降解,且易在土壤表层形成架空层,导致土壤虚实不均。播种后,小麦种子与土壤接触不紧密,无法充分吸收水分与养分,同时土壤透气性过强,易造成土壤水分蒸发过快,引发小麦缺苗断垄;而若秸秆在土壤中分布不均,局部秸秆堆积过多,会阻碍土壤毛细管作用,导致土壤下层水分无法向上运输,小麦根系因缺水而生长受阻。此外,秸秆还田后若未及时进行深耕与镇压,土壤耕作层疏松,孔隙过大,会导致土壤通气性过强,微生物活动旺盛,短期内大量消耗土壤中的氧气与速效养分,不仅影响小麦根系呼吸,还会造成小麦苗期养分供应不足。
为避免土壤透性变差,需优化秸秆还田方式,提升土壤耕作质量。第一步,确保秸秆粉碎质量,使用带有秸秆粉碎功能的联合收割机,将玉米秸秆粉碎长度控制在5厘米以内,且粉碎后均匀撒施于田间,避免秸秆堆积。第二步,秸秆还田后需进行深耕作业,深耕深度控制在25-30厘米,使粉碎后的秸秆均匀混入土壤耕作层,促进秸秆与土壤充分融合,减少土壤架空现象。第三步,深耕后及时进行耙地与镇压,通过耙地打破土壤板结层,平整土地,镇压则能压实土壤,减少土壤大孔隙,增强土壤保水保肥能力,使小麦种子与土壤紧密接触,为种子萌发创造良好的土壤环境。
三、防小麦苗情弱:科学调控水肥,培育壮苗
玉米秸秆在降解过程中会与小麦幼苗争夺养分与水分,若水肥管理不当,易导致小麦苗期养分供应不足、水分失衡,出现苗情弱、生长缓慢等问题,影响小麦后续分蘖与成穗。
从养分竞争来看,秸秆降解主要依赖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而微生物分解秸秆需要消耗大量的氮素。玉米秸秆本身含氮量较低,还田后土壤微生物为满足自身生长需求,会从土壤中吸收速效氮,导致土壤短期内出现“氮素 immobilization”(氮素固定)现象,使小麦幼苗无法及时获取足够的氮素,出现叶片发黄、植株矮小、分蘖减少等缺氮症状。同时,秸秆降解过程中还会消耗土壤中的磷、钾等养分,进一步加剧小麦苗期养分供应压力。从水分管理来看,若秸秆还田后土壤保水能力差,或遭遇干旱天气,秸秆会吸收土壤中的水分用于自身降解,导致小麦幼苗缺水,生长受阻;而若田间排水不畅,秸秆还田后土壤透水性差,易形成积水,导致小麦根系缺氧,引发烂根死苗。
为培育小麦壮苗,需科学调控水肥,满足小麦苗期生长需求。在施肥管理方面,首先要增施氮肥,秸秆还田地块在小麦播种前需额外增施10-15公斤/亩的尿素或20-25公斤/亩的碳酸氢铵,以补充土壤微生物分解秸秆消耗的氮素,避免小麦苗期缺氮。其次,要配合施用磷钾肥与有机肥,每亩可施用磷酸二铵20-25公斤、氯化钾10-12公斤,同时增施腐熟的有机肥1000-1500公斤/亩,既能补充土壤养分,又能改善土壤结构,促进秸秆降解。在水分管理方面,小麦播种后需及时浇好蒙头水,确保土壤墒情适宜,促进种子萌发与幼苗生长;苗期若遇干旱,需及时浇水,保持土壤湿润;若遇降雨过多,需及时疏通田间排水沟,排除积水,防止小麦根系受涝。此外,小麦苗期还需进行中耕划锄,疏松土壤,提高土壤温度,促进根系生长,增强小麦抗逆能力。
玉米秸秆还田对小麦生产的影响具有两面性,做好“三防”工作是充分发挥秸秆还田优势、规避潜在风险的关键。在实际生产中,种植户需结合当地土壤条件、气候特点与种植模式,科学落实病虫害防控、土壤耕作优化与水肥调控措施,确保玉米秸秆还田后小麦能够健康生长,为实现小麦高产稳产奠定坚实基础。同时,相关农业技术部门也应加强技术指导与推广,帮助种植户掌握“三防”关键技术,推动秸秆还田技术在农业生产中更加高效、可持续地应用。
来源:淇泉老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