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文学的百花园中,写作手法恰似绚丽多彩的花朵,每一朵都散发着独特的芬芳。而欲扬先抑,无疑是其中一朵别具魅力的奇葩。它以独特的叙事节奏与情感起伏,为文章增添了别样的韵味与深度。从初中语文课本里的经典篇章,到考场作文中的佳作,欲扬先抑手法的巧妙运用,总能让读者眼前
第6讲 跟着课文学欲扬先抑
一、引言
在文学的百花园中,写作手法恰似绚丽多彩的花朵,每一朵都散发着独特的芬芳。而欲扬先抑,无疑是其中一朵别具魅力的奇葩。它以独特的叙事节奏与情感起伏,为文章增添了别样的韵味与深度。从初中语文课本里的经典篇章,到考场作文中的佳作,欲扬先抑手法的巧妙运用,总能让读者眼前一亮,心为之一动。本专题将深入剖析欲扬先抑手法,结合七至九年级人教版(2024 版)语文课文,带领大家掌握这一写作利器,在考场上写出令人赞叹的高分作文。
二、欲扬先抑基础认知
(一)定义阐释
欲扬先抑,是一种通过先对描写对象进行贬低、否定或呈现其不足、平凡之处(抑),之后再转而赞扬、肯定,突出其优点、不凡之处(扬)的写作手法。这里的 “抑” 与 “扬” 相互映衬,“抑” 为 “扬” 蓄势,“扬” 使 “抑” 得到升华,二者共同作用,让文章的情感表达与主题呈现更为强烈和深刻。例如在写一个同学,开篇描述他平时沉默寡言,在班级里毫不起眼,总是独来独往,这是 “抑”;而后讲述在一次班级面临困难时,他挺身而出,凭借自己的智慧和勇气帮助班级解决了难题,展现出非凡的担当与能力,此时的赞扬便是 “扬”。
(二)作用解读
1.增添情节波澜:在叙事过程中,读者的心理会随着 “抑” 的部分产生低落、失望等情绪,而 “扬” 的出现则瞬间打破这种情绪低谷,带来意外与惊喜,使文章情节跌宕起伏,避免了平铺直叙的乏味。以《荔枝蜜》为例,作者杨朔起初并不喜欢蜜蜂,觉得它 “蛰人”,这是 “抑”,让读者以为作者对蜜蜂的态度会一直如此;但后来了解到蜜蜂辛勤酿蜜,为人类奉献的特性后,对蜜蜂的态度转为赞叹,这一 “扬” 让情节峰回路转,极大地吸引了读者。
2.强化情感表达:先抑后扬,能让情感的转变更为鲜明。“抑” 时的负面情感与 “扬” 时的正面情感形成强烈反差,使读者对作者最终所要表达的情感感受更为深刻。比如在写对老师的情感,先写老师严格,布置作业多,课堂要求高,同学们私下抱怨,这是 “抑”;之后通过老师耐心辅导成绩落后的同学,为了帮助学生提升成绩熬夜备课等细节,展现老师对学生的关爱与负责,情感转为崇敬,这种从抵触到崇敬的强烈情感变化,更能打动读者。
3.突出人物形象或事物特点:通过先展现人物或事物不讨喜、平凡的一面,再揭示其内在的闪光点、可贵之处,能使人物形象更加立体丰满,事物特点更加突出。如《阿长与 》,鲁迅先写阿长粗俗的举止、迷信的行为,像喜欢 “切切察察”、睡相不好、讲长毛的故事等,让读者对阿长产生不好的印象;但后来阿长为鲁迅买来心心念念的《山海经》,此时阿长善良、关爱孩子的形象瞬间高大起来,前后对比,阿长这一人物形象给读者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4.引发读者兴趣:文章开头的 “抑” 会引发读者的好奇心,让他们不禁思考:这样的人物或事物接下来会怎样发展?带着这样的疑问,读者会更有兴趣读下去,当 “扬” 出现时,读者恍然大悟,也会对文章内容记忆深刻。
三、跟着课文学欲扬先抑
(一)《阿长与 》(七年级下册)
“抑” 的呈现:
举止粗俗:鲁迅开篇便写道 “常喜欢切切察察,向人们低声絮说些什么事。还竖起第二个手指,在空中上下摇动,或者点着对手或自己的鼻尖”,这一细节生动地展现了阿长爱说闲话、行为举止不够文雅的特点,使读者对阿长初步产生不太好的印象。
睡相不佳:“一到夏天,睡觉时她又伸开两脚两手,在床中间摆成一个‘大’字,挤得我没有余地翻身,久睡在一角的席子上,又已经烤得那么热。推她呢,不动;叫她呢,也不闻”,通过对阿长睡相的细致描绘,突出了她的大大咧咧、不拘小节,进一步加深了读者对她的负面印象。
迷信愚昧:阿长有诸多迷信的规矩,如 “正月初一,清早一睁开眼睛,第一句话就得对我说:‘阿妈,恭喜恭喜!’记得她教给我的道理很多,例如说人死了,不该说死掉,必须说‘老掉了’;死了人,生了孩子的屋子里,不应该走进去;饭粒落在地上,必须拣起来,最好是吃下去;晒裤子用的竹竿底下,是万不可钻过去的……” 这些内容让阿长看起来愚昧无知,让 “我” 对她多有不满。
“扬” 的转折:
阿长为 “我” 买来《山海经》无疑是文章的重大转折。“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赶紧去接过来,打开纸包,是四本小小的书,略略一翻,人面的兽,九头的蛇,…… 果然都在内”,阿长不识字,却费尽周折为 “我” 买到了朝思暮想的《山海经》,这一行为与之前 “抑” 的部分形成巨大反差。此时,“我” 对阿长的情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最初的不太佩服、讨厌,转变为 “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她确有伟大的神力”,阿长善良、关爱孩子的品质得以凸显,人物形象瞬间高大起来。
仿写思路:
在写身边的人物时,可以借鉴这种方式。比如写小区的保安,先写他平时总是板着脸,对进出人员检查严格,让人觉得他不通人情。像有一次自己忘带门禁卡,被他拦下,解释了半天也不让进,心里很是埋怨。之后可以写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自己回家时发现钥匙丢了,正在着急,保安主动帮忙联系物业,还陪着一起找钥匙,最后在小区门口的角落找到了。从那以后,对保安的看法彻底改变,感受到他看似严厉的外表下,藏着一颗热心肠。通过这样先抑后扬的方式,展现保安负责又善良的形象。
(二)《白杨礼赞》(八年级上册)
“抑” 的表现:
环境单调:文章第二段对黄土高原的描写,“汽车在望不到边际的高原上奔驰,扑入你的视野的,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毡子。…… 黄与绿主宰着,无边无垠,坦荡如砥,这时如果不是宛若并肩的远山的连峰提醒了你(这些山峰凭你的肉眼来判断,就知道是在你脚底下的),你会忘记了汽车是在高原上行驶。” 这里描绘出高原景色的辽阔、单调,给人一种沉闷之感,为白杨树的出场设置了一个看似不太起眼的背景,从侧面 “抑” 了白杨树所处的环境。
外形平凡:第七段中 “它没有婆娑的姿态,没有屈曲盘旋的虬枝。也许你要说它不美。如果美是专指‘婆娑’或‘旁逸斜出’之类而言,那么,白杨树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从树的姿态方面,指出白杨树没有常见的那种婀娜多姿的美感,看起来较为普通、平凡,这是对其外形的 “抑”。
“扬” 的升华:
作者笔锋一转,赞美白杨树是 “树中的伟丈夫”。“但是它伟岸,正直,朴质,严肃,也不缺乏温和,更不用提它的坚强不屈与挺拔,它是树中的伟丈夫!” 随后将白杨树与北方的农民、守卫家乡的哨兵联系起来,“难道你就不想到它的朴质,严肃,坚强不屈,至少也象征了北方的农民?…… 难道你又不更远一点想到,这样枝枝叶叶靠紧团结,力求上进的白杨树,宛然象征了今天在华北平原纵横决荡,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那种精神和意志?” 白杨树从一棵普通的树,升华为一种精神象征,其内在的品质与价值被无限放大,这便是 “扬”。通过前面的 “抑”,更加突出了白杨树在恶劣环境中傲然挺立、坚强不屈的形象,以及它所代表的坚韧不拔的精神。
仿写思路:
以写小草为例,先描述小草生长在路边、墙角等毫不起眼的地方,没有鲜花的艳丽色彩,没有大树的高大挺拔,常常被人踩踏,无人关注,这是 “抑”。接着可以写在一场暴风雨过后,鲜花被吹落花瓣,大树被折断树枝,而小草却依然顽强地挺立着,它的根系紧紧抓住泥土,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由此联想到生活中那些平凡却坚韧的人,如城市的清洁工,无论严寒酷暑,都坚守岗位,默默为城市的整洁付出,如同小草一般,虽然平凡,却有着令人敬佩的品质,实现从小草到精神象征的 “扬”。
(三)《列夫・托尔斯泰》(八年级上册)
“抑” 的描绘:
外貌丑陋:作者对托尔斯泰的外貌进行了细致入微的刻画,“他生就一副多毛的脸庞,植被多于空地,浓密的胡髭使人难以看清他的内心世界。长髯覆盖了两颊,遮住了嘴唇,遮住了皱似树皮的黝黑脸膛,一根根迎风飘动,颇有长者风度。宽约一指的眉毛像纠缠不清的树根,朝上倒竖。一绺绺灰白的鬈发像泡沫一样堆在额头上。不管从哪个角度看,你都能见到热带森林般茂密的须发。像米开朗琪罗画的摩西一样,托尔斯泰给人留下的难忘形象,来源于他那犹如卷起的滔滔白浪的大胡子”,通过这些描写,托尔斯泰的外貌显得极为粗犷、丑陋,给读者留下了不太好的第一印象。
长相平凡:“他的面容没有一点儿光彩可言。谁不承认这一点谁就没有讲真话。无疑,这张脸平淡无奇,障碍重重,没法弥补,不是传播智慧的庙堂,而是禁锢思想的囚牢;这张脸蒙昧阴沉,郁郁寡欢,丑陋可憎。从青年时代起,托尔斯泰就深深意识到自己这副嘴脸是不讨人喜欢的。他说,他讨厌任何对他长相所抱有的幻想”,进一步强调了托尔斯泰长相的平凡甚至丑陋,让读者觉得这样的外貌与伟大的作家形象似乎不太相符,这是 “抑” 的部分。
“扬” 的凸显:
当描写到托尔斯泰的眼睛时,发生了 “扬” 的转变。“这道目光就像一把锃亮的钢刀刺了过来,又稳又准,击中要害,令你无法动弹,无法躲避。仿佛被催眠术控制住了,你只好乖乖地忍受这种目光的探寻,任何掩饰都抵挡不住。它像枪弹穿透了伪装的甲胄,它像金刚刀切开了玻璃”,通过对托尔斯泰眼睛犀利、敏锐、富有洞察力的描写,展现出他深邃的思想和伟大的灵魂。此时,读者从对他外貌的不佳印象,转变为对他内在精神世界的深深敬佩,托尔斯泰的形象得到了极大的升华。
仿写思路:
若写一位老师,先写他外表平凡,穿着朴素,身材微胖,脸上还有一些岁月留下的皱纹,看起来就是一位很普通的中年教师,平时上课也中规中矩,没有特别吸引人的地方,这是 “抑”。后来在一次知识竞赛中,发现这位老师知识储备极为丰富,对各种问题都能深入浅出地讲解,无论是文学、历史还是科学知识,都信手拈来,他的眼睛里闪烁着智慧的光芒,瞬间让同学们对他刮目相看,从平凡的外表深入到其渊博的学识和内在的魅力,实现 “扬”。
(四)《老王》(八年级下册)
“抑” 的展现:
外貌不佳:杨绛先生这样描写老王的外貌,“他送的冰比他前任送的大一倍,冰价相等。胡同口蹬三轮的我们大多熟识,老王是其中最老实的。他从没看透我们是好欺负的主顾,他大概压根儿没想到这点。…… 他面色死灰,两只眼上都结着一层翳,分不清哪一只瞎,哪一只不瞎。说得可笑些,他简直像棺材里倒出来的,就像我想象里的僵尸,骷髅上绷着一层枯黄的干皮,打上一棍就会散成一堆白骨”,老王的外貌看起来病态、丑陋,让人见了心生畏惧,这是对他外在形象的 “抑”。
生活窘迫:“他靠着活命的只是一辆破旧的三轮车。有个哥哥,死了,有两个侄儿,‘没出息’,此外就没什么亲人。老王只有一只眼,另一只是‘田螺眼’,瞎的。乘客不愿坐他的车,怕他看不清,撞了什么。有人说,这老光棍大约年轻时不老实,害了什么恶病,瞎掉了一只眼”,从他的职业、家庭状况以及身体残疾等方面,展现出老王生活的艰难与窘迫,让读者觉得他是一个可怜又有些让人嫌弃的人,这是从生活状态方面进行 “抑”。
“扬” 的转折:
老王在临终前,拖着病体给作者送来了香油和鸡蛋。“有一天,我在家听到打门,开门看见老王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往常他坐在蹬三轮的座上,或抱着冰伛着身子进我家来,不显得那么高。也许他平时不那么瘦,也不那么直僵僵的。他面色死灰,两只眼上都结着一层翳,分不清哪一只瞎、哪一只不瞎。说得可笑些,他简直像棺材里倒出来的,就像我想象里的僵尸,骷髅上绷着一层枯黄的干皮,打上一棍就会散成一堆白骨。我吃惊地说:‘啊呀,老王,你好些了吗?’他‘嗯’了一声,直着脚往里走,对我伸出两手。他一手提着个瓶子,一手提着一包东西。…… 我强笑说:‘老王,这么新鲜的大鸡蛋,都给我们吃?’他只说:‘我不吃。’” 老王在自己生命垂危之际,还想着回报作者一家的点滴善意,他的善良、知恩图报的品质在这一刻展现得淋漓尽致。与之前他窘迫、丑陋的形象形成鲜明对比,使读者对老王的看法发生了巨大转变,从最初的有些嫌弃,到此时的深深感动与敬意,这便是 “扬”。
仿写思路:
写小区门口卖水果的大爷,先写大爷穿着破旧,摊位也很简陋,水果摆放得不太整齐,而且说话声音很大,有时还会和顾客因为几毛钱争论,给人一种不太好相处、斤斤计较的感觉,这是 “抑”。后来有一次,自己买了水果忘记拿,大爷在收摊后特意送到小区门口,还细心地叮嘱以后要注意。从那以后,发现大爷虽然外表看起来粗糙,但内心善良,对人真诚,实现从对他外在与行为的不满到对他人品的认可,完成 “扬”。
四、范文借鉴拓展
(一)《丑石》(贾平凹)
原文呈现:
我常常遗憾我家门前的那块丑石呢:它黑黝黝地卧在那里,牛似的模样;谁也不知道是什么时候留在这里的,谁也不去理会它。只是麦收时节,门前摊了麦子,奶奶总是要说:这块丑石,多碍地面哟,多时把它搬走吧。
于是,伯父家盖房,想以它垒山墙,但苦于它极不规则,没棱角儿,也没平面儿;用錾破开吧,又懒得花那么大气力,因为河滩并不甚远,随便去掮一块回来,哪一块也比它强。房盖起来,压铺台阶,伯父也没有看上它。有一年,来了一个石匠,为我家洗一台石磨,奶奶又说:用这块丑石吧,省得从远处搬动。石匠看了看,摇着头,嫌它石质太细,也不采用。
它不像汉白玉那样的细腻,可以凿下刻字雕花,也不像大青石那样的光滑,可以供来浣纱捶布;它静静地卧在那里,院边的槐荫没有庇覆它,花儿也不再在它身边生长。荒草便繁衍出来,枝蔓上下,慢慢地,竟锈上了绿苔、黑斑。我们这些做孩子的,也讨厌起它来,曾合伙要搬走它,但力气又不足;虽时时咒骂它,嫌弃它,也无可奈何,只好任它留在那里去了。
稍稍能安慰我们的,是在它偶尔也会显示出一点用处。譬如奶奶纺线累了,坐在它上面歇一会儿;譬如妈妈做针线活,把针线筐子放在它上面;譬如我在它上面跳房子,舒服。
这使我们都很惊奇!这又怪又丑的石头,原来是天上的呢!它补过天,在天上发过热,闪过光,我们的先祖或许仰望过它,它给了他们光明,向往,憧憬;而它落下来了,在污土里,荒草里,一躺就是几百年了?
奶奶说:“真看不出!它那么不一般,却怎么连墙也垒不成,台阶也垒不成呢?”
“它是太丑了。” 天文学家说。
“真的,是太丑了。”
“可这正是它的美!” 天文学家说,“它是以丑为美的。”
“以丑为美?”
“是的,丑到极处,便是美到极处。正因为它不是一般的顽石,当然不能去做墙,做台阶,不能去雕刻,捶布。它不是做这些玩意儿的,所以常常就遭到一般世俗的讥讽。”
欲扬先抑手法解析
“抑” 的部分:文章开篇就点出 “我常常遗憾我家门前的那块丑石”,并详细描述了丑石的 “丑”——“黑黝黝地卧在那里,牛似的模样”,以及它的 “无用”—— 不能垒山墙、压铺台阶,石匠也嫌弃它,连孩子们都讨厌它。通过这些描写,让读者对丑石产生了与作者相同的看法,觉得它确实丑陋且毫无用处,这是充分的 “抑”。
“扬” 的部分:当天文学家发现丑石是一块陨石时,情节发生了转折。天文学家指出 “它是以丑为美的”“丑到极处,便是美到极处”,丑石的价值被揭示出来 —— 它曾在天上发过热、闪过光,有着非凡的经历。此时,丑石的 “丑” 不再是缺点,反而成了它独特价值的体现,之前的 “抑” 都为此时的 “扬” 做了铺垫,让读者深刻感受到丑石内在的美与价值,实现了从厌恶到敬佩的情感转变。
借鉴要点:在写作中,对于看似平凡、甚至丑陋的事物,可以先充分展现其不被人看好的一面,然后通过某个契机揭示其内在的价值或意义,使读者的认知产生反转,从而突出事物的独特之处。
(二)《那道不和谐的风景线》(学生佳作)
原文呈现
小区门口新来了一个修鞋摊,摊主是个中年男人,皮肤黝黑,手上布满老茧,身上的衣服总是沾着油污。他的摊位很简陋,一张破旧的木桌,几条小板凳,还有一堆乱七八糟的修鞋工具,与周围整洁的环境格格不入,像一道不和谐的风景线。
每次经过,我都忍不住加快脚步,总觉得那摊点太碍眼。有一次,我的运动鞋鞋底开胶了,妈妈让我去他那里修。我极不情愿地走过去,他抬头冲我笑了笑,露出一口不太整齐的牙齿,我心里更不舒服了。
“小朋友,鞋怎么了?” 他的声音有些沙哑。
“鞋底开胶了。” 我把鞋递过去,语气冷冰冰的。
他接过鞋,仔细看了看,拿出胶水,认真地涂抹起来。他的动作很熟练,手指虽然粗糙,却很灵活。不一会儿就修好了,他还帮我把鞋上的灰尘擦了擦。
“多少钱?” 我问。
“两块钱。” 他回答。
我付了钱,拿起鞋就走,甚至没说一声谢谢。
直到有一天,我看到一个老奶奶拄着拐杖,步履蹒跚地走到修鞋摊前,想要修鞋。老人从口袋里摸出一个布包,一层层打开,里面只有几块零钱。摊主看到后,连忙说:“大妈,这点小毛病,不用给钱。” 说完,便认真地帮老人修起鞋来。老人过意不去,坚持要给钱,他却笑着推辞了。
那一刻,我觉得那个沾满油污的身影不再那么碍眼了。他的摊位虽然简陋,但他用自己的手艺为大家提供方便,还对老人充满善意,这何尝不是一道美丽的风景线呢?
从那以后,每次经过修鞋摊,我都会主动和他打招呼,有时还会停下来看他修鞋,那专注的神情,娴熟的动作,在我眼中都成了最美的画面。
欲扬先抑手法解析
“抑” 的部分:文章开头描写修鞋摊摊主外表普通、摊位简陋,与周围环境不和谐,“我” 对他和他的摊位心生厌恶,甚至在修鞋时态度冷淡,这些都充分展现了 “抑” 的一面,让读者也感受到摊主和摊位的 “不和谐”。
“扬” 的部分:通过摊主免费为老奶奶修鞋这一事件,“我” 对他的看法发生了转变。他的善良、朴实和乐于助人的品质被凸显出来,之前觉得不和谐的风景线,如今成了美丽的风景线,实现了 “扬” 的转折。这种转变自然且有说服力,是因为有具体的事件作为支撑。
借鉴要点:在描写人物时,可以先通过外貌、行为等方面的描写让读者对人物产生不好的印象,然后借助具体的事件展现人物的美好品质,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情感表达更具感染力。
五、写作训练营
(一)基础练习
补全 “抑”“扬” 部分
题目:《我们班的 “捣蛋鬼”》
“抑” 的部分补充:他上课总是不认真听讲,要么偷偷在下面玩玩具,要么和同桌说话,经常被老师点名批评。课间的时候,他还喜欢捉弄同学,把别人的文具藏起来,或者在走廊里追逐打闹,让同学们都很头疼。
“扬” 的部分补充:但在一次学校组织的拔河比赛中,他却表现得异常勇猛。他站在队伍的最前面,用尽全身力气往后拉,脸涨得通红,额头上青筋暴起。在他的带动下,我们班最终赢得了比赛。赛后,他还主动帮大家整理绳子,累得满头大汗。从那以后,大家对他的看法改变了,发现他虽然调皮,但很有集体荣誉感。
判断下列片段是否运用了欲扬先抑手法,并说明理由
片段:“这朵花长得真难看,颜色暗淡,花瓣还卷着边。但凑近一闻,却有着淡淡的清香,让人心情愉悦。”
判断:是。
理由:片段先写花的 “难看”,即 “抑”;然后写花有 “淡淡的清香”,即 “扬”,通过先抑后扬,突出了这朵花虽外表不佳但香气怡人的特点。
(二)拓展创作
1.以 “不起眼的他 / 她” 为题,运用欲扬先抑手法写一篇 400 字左右的短文
写作提示:先描写人物的平凡、不起眼之处,如外貌普通、性格内向、成绩平平等;然后通过一件事展现人物的闪光点,如乐于助人、有特殊才艺、勇敢坚强等,实现从 “抑” 到 “扬” 的转变。
参考范文:《不起眼的她》
在我们班,小丽总是最不起眼的一个。她穿着朴素,平时很少说话,总是默默地坐在教室的角落,成绩也在中游徘徊,很少引起老师和同学的注意。
我原本以为她就是这样一个沉默寡言、毫无特点的人。直到那次班级组织文艺汇演,大家都在为节目发愁时,小丽突然站起来说:“我会弹古筝,我可以为大家表演。”
同学们都很惊讶,包括我在内,没人知道她会弹古筝。文艺汇演那天,小丽穿着一身素雅的汉服,坐在古筝前,当她的手指拨动琴弦,悠扬的琴声便流淌出来,时而清脆悦耳,时而低沉婉转,全班同学都被她的琴声打动了。
演出结束后,掌声雷动。我看着小丽,觉得她不再不起眼,她的身上散发着一种独特的光芒。原来,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闪光点,只是需要被发现。
2.选择一种你曾经不喜欢,后来改变看法的食物,运用欲扬先抑手法进行描写(300 字左右)
写作提示:先写出不喜欢这种食物的原因,如味道奇怪、外观不好看等;然后写出让你改变看法的契机,如某次尝试后发现味道不错,或者了解到它的营养价值等,体现出对食物态度的转变。
参考范文:《爱上苦瓜》
从小到大,我最不喜欢的食物就是苦瓜。它的样子长得就不好看,表皮坑坑洼洼,颜色还是深绿色的,看着就没胃口。而且它的味道苦苦的,每次家里做苦瓜,我都躲得远远的。
有一次,妈妈做了苦瓜炒蛋,硬要我尝一口。我皱着眉头,夹了一小块放进嘴里,刚一咬,苦味就扩散开来,我赶紧吐了出来。妈妈说:“你再慢慢尝尝,会有甜味的。”
我半信半疑地又夹了一块,细细咀嚼。果然,苦过之后,嘴里竟然有了一丝淡淡的甜味。从那以后,我开始尝试吃苦瓜,发现它不仅有独特的味道,还很有营养。现在,苦瓜成了我喜欢的食物之一。
(三)专项提升
针对中考题 “那一刻,我读懂了______”,运用欲扬先抑手法构思写作框架
补题:那一刻,我读懂了父亲的沉默
框架设计:
“抑” 的部分:描写父亲平时沉默寡言,很少和 “我” 交流,对 “我” 的学习和生活似乎不太关心。“我” 取得好成绩时,他没有表扬;“我” 遇到挫折时,他也没有安慰,“我” 觉得父亲不爱 “我”。
转折事件:“我” 在一次重要的考试中失利,心情低落,独自在房间里哭泣。深夜,“我” 发现父亲悄悄走进房间,坐在床边,看着 “我” 的试卷,叹了口气,然后默默地帮 “我” 整理好散落的书本,轻轻带上门离开。
“扬” 的部分:“我” 突然明白,父亲的沉默并非不关心,而是他不善于表达。他的爱藏在默默的行动中,那一刻,“我” 读懂了父亲沉默背后的深情。
运用欲扬先抑手法改写《夸父逐日》的片段,突出夸父的精神
原文片段:“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
改写:夸父这个人,在别人看来或许有些不自量力。太阳高高在上,光芒万丈,他却偏偏要去追逐,简直是异想天开。人们都嘲笑他的愚蠢,觉得他最终只会徒劳无功。
可夸父没有在意别人的嘲笑,他迈开大步,向着太阳的方向狂奔。他渴了,就喝干了黄河、渭水的水;他累了,就稍作休息,然后继续前行。即使知道前路艰难,甚至可能付出生命的代价,他也没有停下脚步。
最终,夸父渴死在了路上,但他的手杖化为了一片邓林,为后来的人提供了阴凉和果实。这时人们才明白,夸父的追逐并非愚蠢,而是一种不屈不挠、勇于挑战的精神,他的行为值得人们敬佩。
六、真题实战演练
(一)2023 年中考作文题目
以 “原来,这就是______” 为题,写一篇不少于 600 字的文章。
(二)写作思路点拨
补题与立意
补题:原来,这就是幸福
立意:通过先描写对幸福的错误认知,认为幸福是拥有奢华的生活、别人的羡慕等,然后在经历某件事后,发现平凡生活中的点滴温暖才是真正的幸福,运用欲扬先抑手法突出对幸福的理解。
【“抑”“扬” 设计】
“抑” 的部分:描写自己曾经追求的幸福 —— 羡慕同学有新款的手机、漂亮的衣服,渴望父母能给自己买昂贵的玩具,觉得只有拥有这些才是幸福的。当自己的愿望没有实现时,就觉得不幸福,对平凡的生活感到不满。
转折事件:在一个下雨天,自己忘记带伞,焦急地站在学校门口。这时,妈妈骑着自行车赶来,把唯一的伞递给了 “我”,自己却冒雨骑车。回家的路上,“我” 看到妈妈湿透的后背,心里很不是滋味。到家后,妈妈不顾自己淋湿,赶紧给 “我” 煮了一碗姜汤。
“扬” 的部分:在喝着热乎乎的姜汤时,“我” 突然明白,幸福并非是拥有多少物质财富,而是妈妈冒雨送伞的牵挂,是一碗姜汤的温暖。原来,这就是幸福,它就藏在平凡的生活中。
【结构安排】
开头:引出自己对幸福的错误理解,描写对物质的追求和对平凡生活的不满。中间:详细叙述下雨天妈妈送伞、煮姜汤的事件,展现平凡生活中的温暖。结尾:点明主旨,表达对幸福的新认知,强调平凡生活中的点滴温暖就是幸福。(三)高分范文示例
《原来,这就是幸福》
小时候,我总以为幸福是橱窗里那个价格不菲的芭比娃娃,是同学们脚上闪闪发光的限量版运动鞋,是生日时能摆满一桌子的精致蛋糕。每当看到别的小朋友拥有这些,我就会羡慕不已,觉得他们才是幸福的,而我的生活平淡无奇,一点也不幸福。
我常常缠着妈妈要这要那,当妈妈说 “我们不需要这些,平淡的生活也很好” 时,我就会噘着嘴,觉得妈妈不理解我,甚至觉得自己很委屈。
去年冬天的一个傍晚,天空下起了鹅毛大雪。我放学走出校门,看着纷纷扬扬的雪花,心里犯了愁 —— 早上出门时还晴空万里,我没带伞,也没穿厚外套。正当我缩着脖子,在寒风中瑟瑟发抖时,一个熟悉的身影出现在雪幕中。
是妈妈!她骑着自行车,身上裹着一件厚厚的大衣,头上戴着围巾,只露出一双眼睛。她看到我,急忙停下自行车,从车筐里拿出一件厚厚的棉袄,快步走到我面前,给我披上。
“快穿上,别冻感冒了。” 妈妈的声音有些颤抖,手也冻得通红。
“妈妈,你怎么来了?” 我问。
“看天气预报说要下雪,怕你冷,就给你送件衣服过来。” 妈妈笑着说,眼角的皱纹在寒风中显得格外清晰。
回家的路上,妈妈骑着车,我坐在后面,紧紧抱着她。虽然寒风依旧刺骨,但我却觉得很温暖。到家后,妈妈把暖气打开,又去厨房给我煮了一碗热腾腾的面条,里面还卧了两个荷包蛋。
我坐在温暖的屋子里,吃着香喷喷的面条,看着妈妈忙碌的背影,突然觉得心里暖暖的。这一刻,我没有想芭比娃娃,也没有想限量版运动鞋,只觉得这样的生活很美好。
原来,这就是幸福。它不是昂贵的物品,不是别人的羡慕,而是妈妈冒雪送来的棉袄,是一碗热腾腾的面条,是生活中这些平凡而温暖的瞬间。
七、写作模板与技巧总结
(一)写作模板
【人物描写模板】
开头(抑):“(人物)总是(不好的特点 1),(不好的特点 2),大家都觉得(对人物的负面评价)。”
示例:“我们班的小张总是上课睡觉,作业拖拉,大家都觉得他是个不爱学习的学生。”
中间(转折事件):“直到有一次______(事件),(人物的表现),(细节描写)。”
示例:“直到有一次班级组织义务植树,小张不怕脏不怕累,扛树苗、挖树坑,样样都冲在前面,汗水湿透了他的衣服,他却毫不在意。”
结尾(扬):“(对人物的新认识),原来(人物的美好品质),这让我______(感悟)。”
示例:“从那以后,我对小张有了新的认识,原来他并不是不爱学习,只是对课堂知识不感兴趣,他有着强烈的责任感和吃苦耐劳的精神,这让我明白了不能仅凭表面现象评价一个人。”
【事物描写模板】
开头(抑):“(事物)看起来(不好的外观 / 特点 1),(不好的特点 2),我一直(对事物的负面态度)。”
示例:“院子里的那棵老槐树看起来枝干弯曲,树叶稀疏,我一直觉得它很丑陋,不如旁边的樱花树好看。”
中间(转折事件):“(契机),我发现(事物的优点 / 价值),______(细节描写)。”
示例:“夏天的一个午后,天气格外炎热,我在院子里玩耍,被太阳晒得满头大汗。这时,我发现老槐树下形成了一片浓密的树荫,我赶紧跑过去,瞬间觉得凉爽了许多。抬头一看,老槐树的枝叶虽然稀疏,但却努力地向四周伸展,为我遮挡住了炎炎烈日。阳光透过枝叶的缝隙洒下来,形成斑驳的光影,格外好看。
结尾(扬):“(对事物的新认知),原来(事物的价值 / 意义),它教会了我______(感悟)。”
示例:“从那以后,我再也不觉得老槐树丑陋了,原来它虽然没有樱花树的娇艳,却有着为人们遮阳挡雨的实用价值。它教会了我,不能只看事物的外表,更要看到它内在的价值。”
(二)技巧总结
1.“抑” 要充分合理:在 “抑” 的部分,要对描写对象的不足之处进行具体、细致的描写,让读者能够真切地感受到其 “不好” 之处,这样后续的 “扬” 才会更有力度,更具说服力。但要注意 “抑” 的内容要符合实际,不能为了 “抑” 而刻意抹黑,要做到合理可信。比如描写一个同学,可以写他平时比较调皮,但不能凭空捏造他做坏事。
2.“扬” 要自然转折:“扬” 的部分不能突兀出现,需要有合理的契机或事件作为支撑,让情感和认知的转变水到渠成。这个转折事件要具体、生动,能够充分展现描写对象的闪光点,让读者认同这种转变。例如从讨厌一个老师到敬佩他,可能是因为看到老师默默帮助困难学生这个具体事件。
3.“抑”“扬” 比例恰当:“抑” 和 “扬” 的篇幅要根据文章的主旨和内容来合理安排,不能 “抑” 得过多,导致 “扬” 的部分显得单薄;也不能 “扬” 得太早,使 “抑” 的铺垫作用没有充分发挥。一般来说,“抑” 是为 “扬” 服务的,“扬” 的部分应是文章的重点,要详细描写。
4.情感真实细腻:在运用欲扬先抑手法时,要融入自己真实的情感,从 “抑” 时的不满、厌恶,到 “扬” 时的欣赏、敬佩,情感的变化要细腻、自然,让读者能够感同身受。可以通过描写自己的心理活动、神态、动作等,来展现情感的转变过程。
5.紧扣主题中心:无论是 “抑” 还是 “扬”,都要围绕文章的主题中心展开,不能偏离主题。“抑” 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 “扬”,最终要通过 “扬” 来突出文章的主旨,让读者深刻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和情感。
八、结语
欲扬先抑手法就像一把神奇的钥匙,能为我们的写作打开一扇通往更丰富、更深刻境界的大门。它通过先贬后褒的巧妙安排,让文章情节起伏跌宕,情感真挚动人,人物形象或事物特点更加鲜明突出。
在七至九年级的人教版语文课文中,我们看到了众多运用欲扬先抑手法的经典范例,从《阿长与 》中对阿长的情感转变,到《白杨礼赞》中对白杨树的赞美升华,每一篇都让我们感受到这一手法的独特魅力。这些课文不仅是我们学习知识的载体,更是我们掌握写作技巧的范本。
通过本专题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欲扬先抑手法的定义、作用,分析了课文中的实例,借鉴了优秀范文,还进行了一系列的写作训练。希望同学们能将所学运用到自己的写作实践中,在考场上,巧妙运用欲扬先抑手法,让自己的作文脱颖而出,焕发出独特的光彩。
写作是一个不断积累和实践的过程,只有在不断的练习中,才能熟练掌握各种写作手法。愿同学们以课本为基石,以生活为源泉,用心感受,用心书写,让欲扬先抑这一手法成为自己写作路上的得力助手,写出更多打动人心的佳作。
来源:也聊教育那点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