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闻史料是史学研究的基础素材,是映照历史细节的生动镜子。1945年9月,日本在东京湾密苏里号战舰上签署投降书,标志着正义战胜邪恶、光明驱散黑暗、进步压倒反动。当时,中国媒体以消息、通讯、评论和图片等多种形式将胜利的消息传遍世界,不仅成为历史的见证,也承载对战争
新闻史料是史学研究的基础素材,是映照历史细节的生动镜子。1945年9月,日本在东京湾密苏里号战舰上签署投降书,标志着正义战胜邪恶、光明驱散黑暗、进步压倒反动。当时,中国媒体以消息、通讯、评论和图片等多种形式将胜利的消息传遍世界,不仅成为历史的见证,也承载对战争的深刻反思、对正义的坚定信念。
《解放日报》——
在日本投降这一历史性时刻,《解放日报》以庄重而有力的笔触,将胜利喜讯传遍边区。相关报道不仅保留了历史现场的生动细节,还蕴含着对胜利深远意义的深刻思考。
9月3日,《解放日报》头版全面报道前一天在东京湾举行的日本投降仪式。除刊发日本投降头条报道、斯大林广播讲话、边区政府决定放假三天等消息外,还重点介绍了八路军在晋绥、冀鲁豫、鲁中等地区收复失地、歼敌受降的具体情况。
《庆祝抗战胜利——边府决定放假三天》的消息以边框突出显示,传递出“最令人大快人心”的喜悦之情。消息称:“昨日日寇已在东京签字投降。边府为庆祝抗战胜利,特决定各机关、团体、学校、部队,于三、四、五日放假三天,以资庆祝。并闻将于五日举行群众庆祝大会。”
9月5日,《解放日报》在头版显著位置刊发题为《庆祝抗战最后胜利》的社论。继前两日的消息与通讯之后,将对抗战胜利的报道推向更深层次的思考。社论强调,在敌后战场上,中国共产党放手发动群众,进行人民战争,抗击了半数以上的敌军及95%的伪军,壮大了人民军队的力量,收复了广大的国土,建立了19个解放区,收复200余个县城。敌后解放区是坚持抗战、坚持团结、坚持进步的模范,是抗日战争取得胜利的决定因素之一。社论发出号召:“让我们全中国人民在和平、民主、团结的大纛下,万众一心,迈步前进,扫除一切碍障,把中国建设成为独立、自由和富强的新民主主义国家!”
《新华日报》——
作为中国共产党在国民党统治区公开出版发行的机关报,《新华日报》在日本投降前后的报道中,一方面强调中国人民历经艰苦卓绝的抗战终获胜利,展现喜悦与不易;另一方面积极呼吁和平、民主与团结,倡导建设新中国,让饱经战乱的中国人民得以重建家园、恢复生产、追寻幸福。
9月3日,《新华日报》隆重刊载毛泽东的题词——“庆祝抗日胜利 中华民族解放万岁”。这14个字笔力遒劲、气势磅礴,洋溢着胜利的喜悦,传递出对中华民族解放事业的坚定信念,成为颇具感染力和历史意义的一笔。
在二版,《新华日报》还发表社论《庆祝胜利》,强调“中国的战争不但进行了六年,也不但进行了八年,实在是进行了整整十四年”“这个十四年里,中国的历史曾经充满各种曲折,但是基本的指导方向却是指向着胜利的”,指出“中国的广大人民,地无分南北,年无分老幼,都付出了巨大的牺牲与努力,而中国的解放区人民,在这个方面尤其为众口所交誉”。
9月4日至6日,《新华日报》陆续发表《走向和平的新中国》《不能忘记他们》《彻底肃清汉奸》三篇社论,进一步引导公众理性面对胜利后的复杂局势,展现出党报在历史转折关头的高度政治意识和舆论引领功能。
在副刊乃至广告上,《新华日报》也有可圈可点之处。9月3日,《新华日报》第四版推出《抗战胜利万岁》副刊专版,刊载鲁藜诗作《黎明的信号》。诗中写道:“啊,火把,火把,更高地举起来啊,让光亮照起全世界的人啊!”炽热的诗句抒发了对光明战胜黑暗的由衷喜悦以及对人类团结与和平未来的深切向往。
同日,中国国货公司于《新华日报》第一版右下角刊登广告,宣布举行“国货廉价一星期”活动。这一商业行为成为特殊时刻的社会侧影,从另一维度映照出举国欢庆背景下市井生活面貌与民族经济意识觉醒。
其他媒体——
除《新华日报》和《解放日报》外,国内其他媒体也多角度记录了日本投降这一重大历史事件,生动呈现了全国人民的欢庆场面以及对和平建设的深切期望。
9月2日,《大公报》随军记者朱启平在“密苏里”号战舰现场目击日本投降仪式,发表长篇通讯《落日——记日本签字投降的一幕》。文章以极高的现场感与历史感记录道:“全舰静悄悄一无声息,只有高悬的旗帜传来被海风吹拂的微微的猎猎声。”记者还细致刻画了重光葵的签字动作:“重光葵挣扎上前行近签字桌,除帽放在桌上,斜身入椅,倚杖椅边,除手套,执投降书看了约一分钟,才从衣袋里取出一支自来水笔,在两份投降书上分别签了字。”文章还着重点出仪式结束于“九时十八分”,令人不禁发出“旧耻已湔雪,中国应新生”的感慨。
9月3日,《申报》推出八开彩印特刊,封面为南京路庆祝场景套红照片,内页有柳亚子等名家题诗、连环画《小囡看热闹》等,以市井化、多元内容拉近重大历史与市民生活的距离。
在湖南长沙,《抗战日报》以红色套印号外“日降书昨晨正式签订”,报童沿街高喊“日本投降号外”“买报送胜利饼”。云南昆明的《正义报》头版以“庆祝胜利百年耻辱一笔勾销”大字压图,背景为群众V字手势。
在根据地,《晋察冀日报》整版刊载战士家书,信中既表达了“终于等到这天”的喜悦,也抒发了“盼早日回家种地”的愿望;《大众日报》发起“我怎样度过胜利日”征文,收录基层干部群众手记,记录胜利之际的真实情感与集体记忆。
回望胜利日的媒体报道,铅字所铸就的是通往未来的路标——将“胜利日”转化为“和平日”,将“战争结束”改写为“建设开始”。在回望与确认中,我们坚定信心、勇毅前行!
来源:新浪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