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案例|新余市聚焦产教融合推动职业教育技工教育改革走深走实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3-28 10:37 1

摘要:产教融合是职业教育的基本办学模式,是办好职业教育的关键所在。新余市按照中央、省委改革决策部署,紧紧围绕加快打造新型工业强市的定位使命,把产教融合摆在突出位置,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技工教育改革,加快建立工学一体、校企协同的人才培养模式。 2024年,全市职业(技工)

+

产教融合是职业教育的基本办学模式,是办好职业教育的关键所在。新余市按照中央、省委改革决策部署,紧紧围绕加快打造新型工业强市的定位使命,把产教融合摆在突出位置,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技工教育改革,加快建立工学一体、校企协同的人才培养模式。 2024年,全市职业(技工)院校在校生突破10万人,仅江西冶金职业技术学院等3所院校招生数同比增加2100余名,毕业生留余率达30.95%,较改革前增长5.25%。

持续打好政策“组合拳”,加快构建市域现代教育体系。充分发挥政策导向作用,健全激励扶持组合举措,加快构建与市场需求相适应的市域现代职业教育、技工教育体系。 一是做好“1+N”制度设计。制定印发《新余市推动职业教育技工教育改革服务产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围绕产教融合、人才培养等方面15项重点任务,提出到2025年入选省“双高计划”“双优计划”建设单位数量、专业设置与产业匹配率、“双师型”教师占比等工作目标。细化出台《新余市职业学校办学条件达标工作实施方案》《新余市中等职业学校办学绩效考评办法》等系列文件,改善办学条件、提升治校水平,完善考核机制、压实各方责任。 二是强化要素保障支撑。资金方面,设立每年1000万元职业教育发展专项资金。土地方面,按照“集约用地、统筹规划”原则,着力优化职业教育空间布局和办学结构,加大退城进园和引校入园力度,推动市职业教育中心进驻省职教园区,供应土地308亩;统筹做好赣西科技职业学院、新余新兴产业工程学校、江西新能源科技职业学院等院校建设供地调规工作,推动省职教园区发展壮大;新设新余职业技术学院,填补市管公办高职空白。 三是创新引导激励措施。结合“大思政课”建设,由市委主要领导点题、市人社局牵头,24家挂点市直单位参与,组织开展市情教育进校园活动,引导职业(技工)院校学生了解新余、热爱新余、建设新余。加大留余就业支持,对每年吸纳本地院校毕业生人数位居前列的企业和推荐毕业生到本市企业就业的院校给予奖励;对在本市无住房的毕业生,与本市企业签订3年以上劳动合同的,分3年发放租房补贴。2024年,超6900名职业院校应届毕业生在余就业、就学和入伍,2000余名学生到本地企事业单位顶岗实习。

全力建设“一院两翼”,打造产教融合平台。结合自身产业禀赋,重点建设“一院”即产业学院、“两翼”即市域产教联合体和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推动产教同行、赋能发展。 一是建设产业学院。鼓励市内职业院校依托重点优势专业与企业合作,共建共管产业学院,共同打造集人才培养、技术创新、学生创业等功能于一体的多功能办学实体,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截至目前,全市累计打造光电技术应用产业学院等现代产业学院18个。 二是建设市域产教联合体。充分释放新余锂电市域产教联合体效能,共建实训基地和职工培训基地,汇聚产教资源,形成“招生在学校、培养在园区、就业在企业”的人才服务链。联合体建有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赣锋锂业)等4个科教融汇平台,累计建设10个校外实训基地,培养培训紧缺技能人才超300名。比如,江西冶金职业技术学院联合赣锋锂业公司成立首期20名现场工程师班,按照“招生—培养—就业”全链条模式共同培养锂电工程师。 三是建设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支持本地龙头企业与高职学校共建产教融合共同体,打破“产”与“教”的资源壁垒。推动江西冶金职业技术学院和新钢公司组建钢铁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校企共建钢铁智能冶金(炼钢)技能大师工作室、机器人及智能设备技能大师工作室,累计为新钢公司培训职工1880人。推动赣西科技职业学院与博迅集团等企业组建安全应急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打造富集教学、培训、实操等功能的安全应急实践基地,共完成省级科研项目5项,申请专利10余项。

建立健全多元育人机制,提升服务产业能力。坚持以产业需求为导向,整合实践资源,创新实践形式,引导教师与学生在实践中受教育、长知识、强能力。 一是建立专业调整优化机制。建立本地区专业设置预警和动态调整机制,重点建设与省“1269”、市“6313”行动计划相适应的锂电新能源、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等重点产业链专业,着力破解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匹配度不高问题。2024年,全市职业院校停招24个过剩淘汰专业,新设专业25个,其中16个与省“1269”、市“6313”行动计划适配,占比64%。同时,出台激励奖补政策,助推专业提质升级,对获评国家级、省级高水平专业(群)和优质专业(群)的,给予一次性奖励。截至目前,全市共电子信息工程等7个专业被立项为省一流专业、高水平专业和省特色专业群,炉外精炼等10门专业课程被评为省职业教育一流核心课程。 二是探索校企双向人才流动机制。加大“双师型”教师和“双师型”名师工作室培育建设力度,依托市内赣锋等龙头企业和高水平职业(技工)院校建设一批教师培养培训基地,对被认定为省级“双师型”“一体化”教师的,按每人1000元标准给予院校奖励。目前,全市职业(技工)院校共有1100余名省级“双师型”教师,3个教师工作室获评首批江西省职业院校校企合作“双师型”名师工作室。 三是健全校企双元育人机制。完善“学用相长、知行合一”的教学体系,扎实推行工学一体化教学模式,突出学生实习实训,提升人才培养的规格和适用性,全市7所职业院校与23家企业联合开展现代学徒制校企合作,培养技术技能人1300余名。近两年,全市职业院校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获得国家级奖项4个,省级奖项200余个。其中,江西冶金职业技术学院1名教师在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技能大赛中斩获金牌。

来源:东南沿海消息通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