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诊室里,68岁的老王(化名)紧紧攥着手里的诊断书,上面“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几个字,像一块巨石压在他的心上。他是一位退休教师,平时身体还算硬朗,只是最近总感觉乏力,还以为是年纪大了的缘故,没想到一查竟是这种“血癌”。
AI配图
“医生,我这病……是不是就没盼头了?”
诊室里,68岁的老王(化名)紧紧攥着手里的诊断书,上面“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几个字,像一块巨石压在他的心上。他是一位退休教师,平时身体还算硬朗,只是最近总感觉乏力,还以为是年纪大了的缘故,没想到一查竟是这种“血癌”。
李医生温和地看着他,递过一杯温水:“王老师,您先别灰心。时代不一样了,现在我们有‘靶向药’,专门对付您这种病的癌细胞,效果很好。”
听到“靶向药”,老王的眼睛里重新燃起一丝光亮。他听说过,这种药就像“精确制导的导弹”,只打癌细胞,不伤好细胞,让很多患者的生命得到了极大的延长 。
“太好了!那我就用这个药!” 老王激动地说。
“先别急,” 李医生扶了扶眼镜,语气变得严肃起来,“这种药是我们的强大武器,但也可能是一把‘双刃剑’。在它帮我们对抗癌症的同时,我们还需要特别关注一个重要器官——您的心脏。”
要理解这场发生在体内的“战争”,我们得先认识一个关键角色——布鲁顿酪氨酸激酶(BTK) 。
您可以把癌变的B细胞想象成一辆失控的“癌细胞战车”,而BTK就是这辆战车上被死死踩住的“油门” 。它不断发出信号,让癌细胞疯狂地生长、繁殖和扩散 。
而我们提到的靶向药,就是大名鼎鼎的BTK抑制剂(BTKI)。它的任务很简单:一脚踹开“油门”上的那只脚,让“癌细胞战车”熄火停下来 。
十多年前,第一代BTKI药物伊布替尼(Ibrutinib)的问世,彻底改变了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套细胞淋巴瘤等多种B细胞恶性肿瘤的治疗格局 。它就像一位横空出世的英雄,疗效显著,让无数患者重获新生 。
然而,随着临床应用的增多,医生们渐渐发现了一个问题。这位“英雄”在猛踩刹车的同时,似乎有点“不分敌我”。
原来,我们的心脏里也有一些和BTK长得很像的“亲戚”(其他激酶) 。第一代的伊布替尼因为不够“挑剔”,在抑制癌细胞“油门”的同时,也常常会误伤这些心脏里的“好人” 。这种“脱靶效应”,带来了一系列心血管方面的不良反应 。
主要有三大“麻烦”:
心房颤动(房颤): 这是最常见的心脏问题。患者会感觉心慌、心跳紊乱,像心里有只小鹿在乱撞 。研究显示,使用伊布替尼的患者,房颤的发生率可达16%至44%,尤其是在治疗的头三个月内容易出现 。高血压: 很多患者在用药期间,会发现自己的血压悄悄升高了,或者原本控制得很好的高血压变得不听话了。一项研究指出,近80%的患者在治疗期间会出现新发或加重的高血压 。出血风险: BTKI类药物还会影响血小板的功能,让患者更容易出现皮下瘀斑、牙龈出血等情况 。虽然大多是轻微的,但严重出血事件也偶有发生 。除此之外,虽然罕见,但仍有发生心力衰竭和危险的室性心律失常的风险。
这些心脏“麻烦”,无疑给患者和医生带来了新的挑战。治疗方案会不会因此中断?我们又该如何应对?
科学的进步,正是为了解决这些挑战。科学家们意识到,第一代药物的“误伤”问题必须解决。于是,他们研发出了更“聪明”、更具选择性的第二代和第三代BTKI。
如果说第一代伊布替尼是“地毯式轰炸”,那么新一代的药物更像是“精确制导导弹”,它们的目标更明确,只瞄准癌细胞的“油门”BTK,大大减少了对心脏等其他器官的“误伤” 。
认识几位新一代的“精准射手”:
阿可替尼(Acalabrutinib):作为第二代药物的代表,它对BTK的选择性比伊布替尼高得多 。多项大型临床试验(如ASCEND和ELEVATE-TN)证实,与伊布替尼相比,阿可替尼在疗效相当的同时,引发房颤、高血压的风险显著降低 。泽布替尼(Zanubrutinib):这是另一位第二代“高手”,同样以高选择性著称 。在著名的ALPINE试验中,泽布替尼不仅在疗效上优于伊布替尼,其心血管安全性也更胜一筹,房颤等心脏事件的发生率明显更低。吡托布鲁替尼(Pirtobrutinib):这是第三代药物中的新星 。它有一个非常厉害的特点——可逆性结合 。这意味着它与BTK的结合不是“终身绑定”,这种更灵活的结合方式,进一步提升了药物的安全性,初步数据显示其心血管风险更低 。“李医生,那是不是说,我用这些新药就绝对安全了?” 老王听得入了神,赶紧问道。
“王老师,‘绝对’这个词在医学上我们很慎用,” 李医生解释道,“新一代药物确实大大降低了风险,但并非零风险 。比如高血压和出血问题,在第二代药物中仍然可能出现,这可能与抑制BTK本身有关,是一种‘类效应’ 。所以,无论用哪种药,我们都不能掉以轻心,必须建立一套完善的‘护心’计划。”
对于像老王这样的患者来说,抗癌治疗是一场“持久战”。要想取得最终胜利,不仅要消灭癌细胞,更要保护好我们的“司令部”——心脏。李医生为老王详细制定了一套贯穿治疗全程的管理方案。
第一步:治疗前,给心脏做个“全面体检”
在启动BTKI治疗前,一次彻底的心血管风险评估至关重要 。这不仅仅是走个过场,而是为后续的保驾护航打下坚实基础。
详细问诊:医生会仔细询问您是否有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房颤或心力衰竭的病史 。年龄(大于等于65岁)也是一个重要的考量因素 。基础检查:需要测量血压,并完成一份心电图(ECG),看看有没有潜在的心律问题或心脏结构异常的蛛丝马迹 。高危筛查:如果存在心脏病风险因素,医生可能会建议您做一个心脏超声(Echocardiography)*和抽血检测*心肌标志物(NT-proBNP和肌钙蛋白),更深入地评估心脏的功能和状态 。这些信息汇总起来,能帮助医生判断您属于低风险还是高风险人群,从而“量体裁衣”,选择最适合您的药物 。例如,对于已经有房颤或心血管风险较高的患者,医生会优先考虑使用阿可替尼或泽布替尼等第二代药物 。
第二步:治疗中,建立您的“健康监测日历”
治疗开始后,定期的监测是“护心”计划的核心。这就像行车过程中需要时时关注仪表盘,确保一切正常。
监测项目基线 (治疗前)1个月3个月6个月每年心电图 (ECG)✅✅高危人群复查高危人群复查✅这个“日历”告诉我们,血压监测需要贯穿始终,每次复诊都要量 。而心电图在治疗初期(第一个月)尤为关键,因为很多心律问题会在这时“崭露头角” 。后续的监测则根据个人风险进行调整 。
第三步:出现问题,及时应对不慌张
如果在治疗过程中,真的出现了心脏“麻烦”,也不必过分惊慌。医生们已经积累了丰富的应对经验。
如果出现高血压:生活方式干预:低盐饮食、控制体重、适度运动,这些都是降压的基础 。药物治疗:医生会根据您的情况选择合适的降压药。比如,氨氯地平这类钙通道阻滞剂因其药物相互作用少而常被选用 。如果同时合并房颤,可能会选择兼顾心率和血压的β受体阻滞剂 。严重情况:如果血压非常高且难以控制,医生可能会考虑暂时减少BTKI的剂量或暂停用药,待血压稳定后再继续 。如果出现房颤:一般不建议停药:房颤的发生与伊布替尼的剂量关系不大,轻易停药反而会让癌症卷土重来,得不偿失 。核心是“ABC”管理:“A”是抗凝预防中风,“B”是控制心率缓解症状,“C”是管理其他心血管风险 。用药有讲究:医生会优先选择β受体阻滞剂来控制心率 。而维拉帕米、地尔硫卓等药物因为会影响BTKI的代谢,通常需要避免 。抗凝药物的选择也需格外谨慎,华法林是禁忌的 ,医生可能会考虑使用低剂量的阿哌沙班等新型口服抗凝药。如果出现出血:轻微出血:比如皮下的小瘀点,通常不需要停药,可以继续观察 。严重出血:必须立即停药并就医,医生可能会给您输注血小板来止血 。手术前后:如果是计划中的手术,小手术前建议停药3天,大手术前停药7天,以降低术中出血风险 。整个过程中,肿瘤科医生和心脏科医生的紧密合作至关重要 。这种“心脏-肿瘤”学的跨学科诊疗模式,能为患者提供最专业、最全面的保障。
听完李医生的详细讲解,老王心里的石头终于落了地。他明白了,面对疾病,单纯的恐惧和盲目的乐观都不可取。科学的认知、积极的配合以及对身体的细心监测,才是通往康复的正确道路。
如今,随着医学的飞速发展,抗癌治疗已经进入了精准化、个体化的新时代。BTK抑制剂的迭代革新,正是这一进步的缩影。它们为无数血癌患者带来了长期生存的希望。而我们作为患者和家属,需要做的就是与医生并肩作战,既要勇敢地向癌症“亮剑”,也要细心地为心脏“护航”,最终平稳、安全地驶向健康的彼岸。
参考资料:Spadafora L, Russo F, Bukowska-Olech E, Panichella G, Garofalo M, Cacciatore S, Sabouret P, Sarto G, Simeone B, Rocco E, Lauretti A, Versaci F, Zoccai GB, Colaiori I, Valenti V, Sciarretta S, Bernardi M. Cardiovascular Safety of Bruton Tyrosine Kinase Inhibitors: From Ibrutinib to Next-Generation Agents. Am J Cardiovasc Drugs. 2025 Aug 28. doi: 10.1007/s40256-025-00757-6. Epub ahead of print. PMID: 40877482.
来源:康讯士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