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扬州高邮湖西畔,谁能想到,三面环水、一面靠山的菱塘回族乡,不仅因唐朝“胡商”足迹、元朝“回回湾”聚居而承载着厚重的民族历史,更因一张闪耀的“国家火炬高邮特种电缆特色产业基地”名片,书写了从传统农业乡镇到现代工业强镇的传奇。
在扬州高邮湖西畔,谁能想到,三面环水、一面靠山的菱塘回族乡,不仅因唐朝“胡商”足迹、元朝“回回湾”聚居而承载着厚重的民族历史,更因一张闪耀的“国家火炬高邮特种电缆特色产业基地”名片,书写了从传统农业乡镇到现代工业强镇的传奇。
故事要从1985年说起。
那会儿,村里几个胆大的回民凑钱办了个小电缆厂,厂房简陋得连传达室都兼作办公室,工人们手工搓着电线,谁也没想到这成了改变菱塘命运的起点。就像滚雪球一样,这家村办小厂带出了一批“电缆兄弟”——曙光、光明、亚光、红旗...这些带着光明的名字,如今个个都是行业里的“隐形冠军”。
最绝的是,这些企业不搞同质化竞争,而是玩起了“一厂一品”:你做船用电缆,我就专攻影视电缆;他搞军工电缆,我就钻研水密电缆。
结果就是,现在全国四分之一的船用电缆、影视拍摄用的特种电缆,都打上了“菱塘制造”的标签。
走进现在的菱塘电缆厂,场景完全不一样了。
红旗电缆的车间里,20多台自动化编织机“唰唰”运转,一天能吐出40公里长的电缆,这要搁以前,得多少工人熬夜赶工啊!
更绝的是曙光电缆那座110多米高的超高压电缆立塔,成了高邮湖西的“地标建筑”。
当地人开玩笑说,这塔比清真寺的宣礼塔还醒目,是菱塘人新的“精神图腾”。
这些企业现在玩的都是高科技——跟西安交大、哈理工等12所高校搞产学研合作,每年光“智改数转”就砸700多万。
从数字化车间到AGV搬运机器人,这些听着高大上的玩意儿,在菱塘的电缆厂里已经成了标配。
电缆改变了什么?
走在菱塘的街上,最直观的感受就是——这里不像个乡镇。
回民别墅小区、民族大道、民族文化宫...这些设施放在城市里也不掉价。
更别说几乎家家户户的小汽车和别墅了。电缆产业给菱塘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变化:全乡60%-70%的当地农民进了电缆厂上班,去年工业开票首破百亿,电缆产业就贡献了65亿,占了"半壁江山"。
老菱塘人说:“30多年前住草房,现在住别墅,这日子再过500年才好呢!”
汉族姑娘嫁给回族的男子,生活越来越好“回汉一家亲”这话实在,电缆拧出的不仅是财富,更是民族团结的纽带。
当然,菱塘人也有烦恼。
电缆行业竞争越来越激烈,成本上涨、产能过剩的问题也躲不开。
但菱塘人早就想好了对策——向高端化、智能化转型。
比如正在攻关的光纤电缆技术,就是要让菱塘电缆从“铜时代”跨入“光时代”;从手工搓电线到智能造电缆;从村办小厂到百亿产业;菱塘用一根电缆串起了回汉群众的致富梦。
下次当你在影院看好莱坞大片时,说不定银幕背后的电缆,就来自这个高邮湖西畔的回族乡。
来源:安慕茜酸乃的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