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族的“汉”是怎么来的?为什么我们被称为汉人而不是秦人?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3-28 10:19 1

摘要:身为华夏儿女,我们都知道汉族是五十六个民族中人口最多分布最广的民族,是我国的主体民族,历来以勤劳、团结、自强不息、富有创造精神等著称。

身为华夏儿女,我们都知道汉族是五十六个民族中人口最多分布最广的民族,是我国的主体民族,历来以勤劳、团结、自强不息、富有创造精神等著称。

在近代,直到民族一词传入我国后,“汉族”便成为了这些称呼群体的正式名称,“汉人”也逐渐代替了其他称呼。

随着民族文化的兴起,许多有关“汉”的词语在民间流传,如:汉字、汉语、汉服、汉使等与汉有关的文化和词语。

秦朝作为第一个统一全国的国家,为什么这个民族不叫“秦族”?

唐朝时期我国的经济和文化达到了顶峰为什么不叫“唐族”?

那么汉族的“汉”究竟是从何而来?

“汉人”这一称呼为什么得到了众人的赞同?

来源

“汉族”与“汉人”的称呼都来自于两千多年前强大的王朝:汉王朝。

在汉朝之前,春秋战国之际,原先在黄、淮、江、汉一带的部族逐渐融汇总形成了华夏族,秦朝的大一统,执行的书同文、车同轨也进一步促进了文化和历史的认同。

秦朝时期,汉族还被称为“华夏族”和“秦人”。

汉朝在秦朝大一统后,对外沟通西域,屯田湟中,设立护乌桓校尉,降服匈奴,征服西南夷并设立郡县;对内重视农业发展,推广统一制度,促进商业贸易的发展与繁荣。

丝绸之路的开辟也推进了的汉朝国力和经济的发展,尤其是在汉武帝统一南越和闽越之后,被统治的民众逐渐被汉族同化,成为了汉族的一个重要来源。

汉朝时期国力强盛,在对外的交往中,其他民族称汉朝的军队为“汉兵”,汉朝的使者为“汉使”,汉朝的人为“汉人”,于是在汉朝的外交中周边的少数民族与一些国家逐渐用汉朝代替华夏民族。

自汉武帝后“汉人”便成为了“汉王朝子民”的自称。汉武帝时期,形成了“大一统的汉制”,认同这一制度的人也就成为了“汉人”。

所以自秦汉以来,华夏民族并不特别重视血缘,而是一种文化认同。

汉朝推行休养生息政策,使国家经济逐渐恢复和发展,百姓安居乐业,民族认同感也在这一过程中逐渐形成。

汉武帝时期的强大国力和影响力,使得“汉”这一称谓深入人心,成为华夏民族的代名词,并一直延续至今。

虽然秦朝和唐朝也都是历史上的鼎盛时期,或者做出了划时代的贡献,但是相对于对历史和世界的影响都没有汉朝的大,汉朝作为我国第一个真正强大统一的王朝,是国人心中的一大骄傲。

所以随着汉朝的发展与壮大,在不断的融合与交流中,实现了大一统后的文化认同,“汉”字带着那个时代的光辉被流传下来。

汉朝为何取名为“汉”

秦朝灭亡之前,汉高祖刘邦曾被项羽封为“汉王”,就是当时的巴蜀、汉中一带。刘邦打败项羽成功夺得天下后,就以“汉”作为自己的国号

“汉”字的有一种说法是来源于汉水。

简体的“汉”字由繁体“漢”而来,漢的原字是灘省去隹,那么氵表示水流、河流,堇+隹有鸟类之意,因此漢字本意是汉水流域。

这一说法在先秦经典《尚书》与《诗经·大雅·江汉》都有记载。

“江汉朝宗于海”

--《尚书》

“江汉汤汤(shāng),武夫滔滔”

--《诗经·大雅·江汉》

还有一种说法“汉”字有天河(银河)的意思。

古人把天上的银河看作是天上的汉水,故有“天汉、河汉、星汉、霄汉”等说法。

“维天有汉,鉴亦有光”

--《诗经·小雅·大东》

意思是天上有条河,里面有星光

《云汉》也有记录:“倬彼云汉,昭回于天”(倬,显著;昭,光)。

“汉”“云汉”指的都是天河。

所以汉朝时期,老祖宗的目标就已经立志于天地,毕竟我们的目标一直都是“凡日月所照,江河所至,皆为汉土!”

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来源:眾說烽耘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