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美白新标准?技术制高点?”2024年,用户说发布的深度解析美白成分格局的《美白成分风起云涌:Melasyl、335新一代美白天花板?珍白因、光甘草定表现亮眼?》一文引发热议,该文章系统拆解了烟酰胺、MelasylTM、377、珍白因Pro、光甘草定等核心成分
“美白新标准?技术制高点?”
2024年,用户说发布的深度解析美白成分格局的《美白成分风起云涌:Melasyl、335新一代美白天花板?珍白因、光甘草定表现亮眼?》一文引发热议,该文章系统拆解了烟酰胺、MelasylTM、377、珍白因Pro、光甘草定等核心成分的作用机制与科学逻辑。后期发布的《新规首例?001号注册美白原料630来了!》,更首次深度揭秘了“地表级”美白成分——异丁酰胺基噻唑基间苯二酚(630)的研发突破。
用户说发布的《2024年“美白”概念线上消费趋势洞察》中指出,2024年6月MAT,美白祛斑类线上护肤市场约290亿,市场份额占比约10%;社交媒体上美白祛斑产品总体热度呈上升趋势,声量同比增长38.73%,互动量实现18.87%的增长。
一年过去,美白市场热度不减。用户说数据显示,2025年开年至今,全网“美白”相关声量586.8万,同比增长7.21%,其中对“提亮肤色”“美白淡斑”“去黄”等讨论度热情高涨。
消费者对“光感透白”的追求,从未如此渴求产品背后的科学实证支撑。相较于其他护肤功效,美白的核心机制——黑色素合成与代谢路径,更加清晰明确,干预靶点成熟,是功效护肤中更具“确定性”的赛道。VC、熊果苷、377、烟酰胺、传明酸、曲酸……这些经典成分的机理研究早已透彻,安全性与临床数据积累深厚,市场反馈稳健。
面对美白市场的巨大潜力,珀莱雅、资生堂、宝洁、欧莱雅等头部美妆集团早已告别“概念营销”时代,纷纷投入重金布局基础研究与尖端成分开发,竞相定义美白新标准,争夺技术制高点。
本文用户说将深入四大集团核心实验室,聚焦其代表性美白/提亮成分的科研内核与实证突破,并前瞻未来研究方向,一览美白科技从经典通路到前沿靶点的演进全貌。
珀莱雅&NNT
冲击线粒体美白新赛道
在日渐竞争激烈的美白市场,珀莱雅继主打传明酸、4MSK等经典通路的光学瓶和主打抗氧提亮的双抗精华之后,再次开辟了第三条美白战线——能量蕴白系列。这一布局的核心在于精准切入“线粒体美白”这一新兴赛道,其科学基石源于顶级期刊《CELL》发表的一项关于NNT(烟酰胺核苷酸转氢酶)调控皮肤色素的突破性研究。
NNT如何成为黑色素的“隐形刹车”?
要理解珀莱雅的策略,必须先拆解NNT的作用机制。NNT并非传统的黑色素通路靶点,它更像是一个位于细胞的“能量工厂”——线粒体中的精密能量与氧化还原平衡调节器。
《CELL》的研究揭示了一条不依赖紫外线的内源性色素调节通路:NNT位于线粒体内膜,其主要工作是利用能量产生NADPH。NADPH是细胞内至关重要的“能量货币”和抗氧化剂,它能维持线粒体内的还原环境,中和有害的自由基。
当NNT活性降低或缺失时,会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线粒体内NADPH供应不足,导致自由基(氧化剂)增多,细胞处于氧化应激状态。在正常的黑色素细胞中,负责生产黑色素的酪氨酸酶会被泛素-蛋白酶体系统按时“回收”降解。这个降解过程需要能量和稳定的还原环境。当NNT失活,氧化应激加剧时,酪氨酸酶的降解过程受阻,使其变得异常稳定,从而延长了“工作时间”。
研究还发现,NNT活性的降低会促使早期阶段的黑素体(黑色素的载体)更快地成熟为能够填充大量黑色素的晚期黑素体。酪氨酸酶“加班加点”地工作,加上黑素体“生产线”加速成熟,最终导致在没有外界刺激的情况下,黑色素产量依然大幅增加,从而致使肤色变深。
高活性的NNT就像一个内在的“刹车系统”,通过维持线粒体的能量和抗氧化平衡,间接控制着酪氨酸酶的“寿命”和黑素体的“成熟速度”,从而抑制黑色素的过度生成。
珀莱雅的逻辑与待解的“悖论”
珀莱雅的策略是将这一前沿科研成果迅速转化为产品应用,其能量蕴白系列通过专利组合(植物提取物+VC-IP)来促进NNT的表达。然而,从客观的角度分析,这一逻辑链条存在值得深入探讨的环节——沟通逻辑的完整性。
珀莱雅成功地将一个深奥的科学故事讲给了市场:找到了提升NNT的方法,而NNT是《CELL》论文证实的美白新靶点。但其公开的沟通逻辑链条似乎在关键一步戛然而止。
目前公开信息更多地展示了其组合物对NNT的促进作用。但该作用是否能有效转化为对酪氨酸酶降解的促进,或最终在3D皮肤模型、人体测试中观察到黑色素含量的显著减少? 这一关键的下游验证数据并未被充分展示。这使得其逻辑链条从“促进NNT”到“实现美白”的飞跃,更多依赖于对《CELL》论文结论的间接引用,而非自身产品功效的直接证明,这给科学论证的严谨性留下了一些讨论空间。
珀莱雅的“能量美白”逻辑,是建立在 “将皮肤细胞从轻度应激的亚健康状态,拉回到能量充沛的健康稳态” 这一基础上的,旨在通过提升NNT,恢复正常的能量代谢和氧化还原平衡,让酪氨酸酶能够被正常降解,从而实现美白。
从这个角度看,其理论基础是自洽且具有前瞻性的。尽管其产品功效的直接证据链有待进一步补充,但其对“能量悖论”的巧妙应用和对前沿科研的快速反应,无疑展示了其在美白领域深度布局的决心与实力。
资生堂&4MSK
经典成分科学再验证
4MSK(甲氧基水杨酸钾),作为资生堂的王牌美白成分,自2003年获得日本厚生劳动省批准以来,已在护肤品中应用超过20年。然而,其详尽的科学机制和临床数据直到近期才由资生堂团队在《Journal of Cosmetic Dermatology》上首次公开发表,该文章不仅系统性地验证了4MSK的功效,更重要的是,它清晰地描绘了一个“抑制生成”与“加速代谢”双通路协同的美白范式。
不止于抑制,更在于优化
4MSK的美白逻辑超越了单一靶点,它同时作用于黑色素细胞和角质形成细胞,实现了“开源节流”与“清仓出库”的双重效果。4MSK的美白逻辑可分为两种通路:
通路一,直接抑制酪氨酸酶,源头减少黑色素“产量”。研究证实,4MSK能以浓度依赖的方式直接抑制黑色素合成的限速酶——酪氨酸酶的活性。其体外半数抑制浓度(IC₅₀)为4.02mM,这为其美白功效提供了直接的生化证据。
无论是在培养的人类黑色素细胞、3D表皮模型,还是离体人体皮肤外植体中,4MSK均显著降低了黑色素含量。例如,0.8-1.0mM的4MSK能在不影响细胞活力的前提下,有效减少黑色素生成。
通路二,促进角质细胞分化,加速黑色素“代谢”。这是在其研究中最具启发性的发现之一:4MSK能够显著上调角质形成细胞中的多种分化标志物,包括早期分化标志物(如角蛋白KRT1/KRT10)和终末分化标志物(如丝聚蛋白FLG/兜甲蛋白IVL)。
在色素沉着区域,皮肤的角质化过程往往是紊乱和延迟的,这导致含有黑色素的细胞无法正常脱落。4MSK通过“正常化”角质细胞的分化过程,相当于优化并加速了表皮的更新周期,从而促进已生成黑色素的排出。这解释了为何4MSK不仅能抑制新色斑,还能改善既有暗沉。
临床实证:看得见的均匀透亮与肤质改善
一项针对31名韩国女性、为期12周的双盲、分脸对照临床研究,为4MSK的实际效果提供了有力支撑:
使用含3%4MSK的产品后,无论是色斑区域还是非色斑区域,皮肤亮度(L值)均显著提升(p偏差值降低。这表明4MSK能实现全脸的均匀提亮,而非仅仅淡化局部色斑,有效避免了肤色不均的“花脸”现象。
12周后,4MSK组的角质层脱屑面积比例相比安慰剂组降低了23.8%。这并非强力剥脱,而是其促进角质细胞健康分化和正常代谢的体现,从而使皮肤表面更光滑、角质层排列更规整。
从4MSK看美白研发新思路——协同靶向策略: 高效的美白不再是单点突破,而是系统性调控。“抑制黑色素生成”和“促进角质层健康代谢”的协同策略,是未来高效亮肤产品研发的重要方向。
作为水杨酸衍生物,4MSK保留了促进角质更新的特性,但临床表现温和,不良反应率极低。其促进角质细胞分化的特性,甚至可能有助于优化皮肤屏障功能,使其成为敏感肌美白产品中的理想选择,可作为传统果酸/水杨酸复配的温和替代方案。
研究提示,4MSK在体外细胞实验中的有效浓度约为0.8mM(约等于0.02%),而临床使用的浓度为3%。这中间的巨大差异凸显了透皮吸收效率在配方开发中的核心地位,如何优化递送系统,让活性成分更高效地到达靶点,是决定产品最终功效的关键。
宝洁&AGEY
精准狙击“皮肤黄气”元凶
针对东亚女性普遍关注的“皮肤发黄”问题,传统美白思路往往效果有限。宝洁公司的研究团队将目光投向了皮肤糖化这一个长期被怀疑但机理不明的领域。他们于近年发表的研究,首次从人类皮肤中揪出了导致皮肤发黄的关键物质。
锁定强黄色糖化发色团AGEY
皮肤糖化是体内多余的糖与蛋白质反应,生成晚期糖基化终产物(AGEs)的过程。但AGEs家族庞大,谁才是“黄气”的罪魁祸首?宝洁利用UHPLC-PDA-HRMS这一超高精度分析技术,在人类表皮样本中,成功分离并鉴定出一种在440nm(黄色光波长)有强烈吸收峰的化合物,并将其命名为AGEY。这是首次在人体皮肤中鉴定出的强黄色糖化发色团。
四重成分协同抗糖
宝洁通过化学糖化模型筛选,最终确定了一个高效的抗糖化组合:烟酰胺+白睡莲提取物+乳糖酸+朝鲜蓟叶提取物。这些成分单独使用时,各自效果有限,但组合使用时,其抑制AGEY生成的效果甚至超越了阳性对照药氨基胍盐酸盐。目前,这一黄金组合已成功应用于宝洁旗下的OLAY水光小白瓶中,为改善皮肤黄气提供了精准的科学方案。
OLAY自2006年起开展了一项基于452名中国女性受试者、长达19年的大规模纵向追踪研究,分析了7000个测试样本,首次突破性地发现了导致肤色变黄的关键蛋白糖化产物——AGEY。
OLAY科研人员进一步发现,AGEs中的关键物质AGEY具有强大的“染色”破坏力,是“染黄”肌肤蛋白的关键染料。2024年,OLAY在《国际分子科学》上发表文章,向科学界论证了这一突破性发现。
OLAY的全新理论框架,将皮肤的暗、糙、黄、黑四大核心问题,精准地归因于皮肤蛋白(占肌肤干重的83%)的四种损伤形式:氧化→暗沉、羰基化→粗糙、糖化→发黄和黑化→色沉。
为精准应对蛋白的四重损伤,OLAY首创了专利「水光蛋白」科技,并将其应用于第5代水光小白瓶中。其核心是一个四维一体的全新配方矩阵:烟酰胺+专研革糖素PRO+控羰素+BCE氧化矩阵。
欧莱雅&麦色净™
源头“捕获”黑色素前体
2024年,欧莱雅集团在历经18年潜心研发后,重磅推出了其革命性的专利美白成分——麦色净™ (Melasyl™),化学名为2-MNG。这一从超过10万种化合物中脱颖而出的分子,并非对现有美白通路的微小改进,而是凭借其独特的“拦截式”美白机制,从根本上挑战了传统酪氨酸酶抑制剂的主流地位,旨在开创一个更高效、更安全的美白思路。
不抑制酶活,只“半路拦截”
传统强效美白成分(如氢醌、4-丁基间苯二酚)大多遵循“抑制剂”逻辑,即通过抑制酪氨酸酶的活性,来减缓黑色素“工厂”的生产速度。而麦色净™则另辟蹊径,扮演了一个“黑色素前体捕获者”的角色。
它并不直接作用于酪氨酸酶。相反,它精准地靶向黑色素合成过程中的高活性中间产物,尤其是多巴醌(Dopaquinone, DOPAQ)及其衍生物。这些前体是形成黑色素必不可少的“建筑材料”。麦色净™能与它们发生不可逆的化学反应,形成稳定且无色的加合物,相当于在黑色素聚合的半路上,就将关键原料“捕获并永久移除”,从源头上彻底阻断了黑色素的最终形成。
更有趣的是,这种拦截具有高度特异性。麦色净™会优先与多巴醌的特定位点结合,这种方式与人体内天然的抗氧化剂(如谷胱甘肽)作用方式不同,确保了它在高效发挥美白作用的同时,不会干扰细胞正常的生理抗氧化过程。
数据力证超越经典
为了验证其颠覆性的效果,欧莱雅在多个模型中将其与被誉为“地表最强”之一的酪氨酸酶抑制剂——4-丁基间苯二酚(4-n-BR)进行了正面硬碰硬的比较。
在色素重建表皮模型中,仅需100μM的麦色净™,即可使黑色素含量显著降低25%。而作为对照的4-丁基间苯二酚,需要高达 500μM的浓度(即5倍浓度),才能达到相似的效果(降低23%)。
在离体人体皮肤实验中,浓度为0.3%的麦色净™能使黑色素含量大幅减少36%。而同浓度的4-丁基间苯二酚,抑制效果仅为15%,效能相差超过一倍。
这些数据有力地证明,麦色净™的“拦截”机制在效率上显著优于经典的“抑制”机制,能以更低的浓度实现更强的黑色素抑制效果。
安全性保障:高效且温和的奥秘
在追求极致功效的同时,安全性是欧莱雅研发麦色净™时不可动摇的基石,其温和性背后有深刻的科学机理支撑:黑色素前体(如多巴醌)本身是高活性、具有细胞毒性的物质。麦色净™通过“捕获”并中和它们,不仅阻止了黑色素生成,实际上还降低了黑色素细胞内部的毒性应激,起到了保护细胞的作用。
曾经引发“杜鹃醇白斑事件”的根本原因,在于杜鹃醇代谢产物会引发黑色素细胞强烈的氧化应激,最终导致细胞毒性死亡。这个过程中的一个关键指标是细胞内重要的抗氧化剂——谷胱甘肽(GSH)的水平。杜鹃醇在低至30μM浓度时,就会显著增加细胞内GSH浓度,这是细胞为对抗强烈氧化应激而发出的“求救信号”。
而麦色净™即使在高达200μM的浓度下,也不会对GSH水平产生明显影响。这直接证明了麦色净™不会引发显著的氧化应激反应,从根本上规避了类似的安全风险。在细胞测试中,麦色净™即使在高效美白浓度下,也未对黑色素细胞的活力和形态产生任何负面影响,细胞存活率始终保持在100%左右。
欧莱雅的麦色净™通过精准的“拦截式”通路,实现了“功效上超越经典,安全性上设立新标杆”的双重突破,为消费者提供了一个无需在高效与温和之间妥协的科学美白新选择。
未来展望:前沿美白方向
精准、多元、循证
美白科技的探索永无止境,除了上述已经商业化的前沿技术,学术界和产业界还在探索更多维、更深层的调控通路。用户说认为以下是未来值得关注的几个方向:
靶向黑色素体转运
Melanosome Transfer Inhibition
机制:黑色素在黑色素细胞中生成后,需要通过“包裹”(黑色素体)的形式,转运递送给周围的角质形成细胞,才能让皮肤显现出颜色。此通路旨在切断这一“物流配送”环节。
科学靶点:主要靶点是蛋白酶激活受体-2(PAR-2)。当角质细胞受紫外线刺激后,会激活PAR-2通路,向黑色素细胞发出“接收包裹”的信号。抑制PAR-2的活性,就能减少黑色素的接收。
这是一个经典且高效的通路,烟酰胺的部分美白功效即与此有关。未来的研究将致力于寻找比烟酰胺更精准、更强效的PAR-2抑制剂或其他转运环节的调节剂,实现更温和的肤色调控。
调控黑色素体自噬
Melanosome Autophagy
机制:自噬是细胞的“自洁”系统,能降解并回收受损或多余的细胞器。黑色素体自噬(或称黑素体自噬,melanophagy)就是专门针对黑色素体的一种自噬过程。此通路旨在增强细胞自身的“清洁能力”,主动降解多余的黑色素体。
科学靶点:激活细胞自噬流的关键蛋白,如LC3、Beclin-1等,可以促进对黑色素体的包裹和降解。
这一方向尤其适合用于改善已经形成的色斑和色素沉着。通过促进“存量”黑色素的清除,与抑制“增量”的通路形成互补,实现更全面的美白效果。
阻断上游信号通路
α-MSH/MC1R Pathway
机制:在整个黑色素合成的指令链中,α-促黑素细胞激素(α-MSH)是最上游的“总司令”之一。它与黑色素细胞表面的受体MC1R结合后,才会启动一系列“传令”过程(cAMP↑ → MITF↑),最终命令酪氨酸酶开工。此通路旨在从源头拦截“总司令”的命令。
科学靶点:开发MC1R的拮抗剂,让它无法与α-MSH结合,从而使整个信号链无法启动。
这是最根源性的美白通路之一,理论上效果强大。但由于其位于信号通路顶端,研发难度大,且对安全性要求极高,目前更多处于前沿研究阶段,是未来美白成分创新的巨大潜力所在。
神经美容学与色素调控
Neurocosmetics
机制:皮肤与神经系统紧密相连。压力、情绪等因素可通过神经末梢释放神经肽(如P物质),这些物质可以直接刺激黑色素细胞产生黑色素。此通路旨在通过舒缓“皮肤神经”,减少压力引发的色素沉着。
科学靶点:寻找能够阻断神经肽与其受体结合,或能安抚皮肤神经末梢的活性成分。
这为“情绪性”或“压力性”肤色暗沉提供了全新的解决方案,将皮肤护理与情绪健康、神经科学联系起来,是未来个性化、整体化护肤的一大趋势。
从珀莱雅开拓线粒体新大陆,到资生堂对经典成分的深度挖掘,再到宝洁对“黄气”根源的精准打击,以及欧莱雅发明全新的“拦截式”分子,可以清晰地看到,美白科技正朝着更精准的靶点、更多元的通路、更严谨的科学实证方向飞速发展。
未来,随着对黑色素体转运、自噬、神经调控等更多机制的探索,美白产品将不再是单一成分的堆砌,而是基于对皮肤色素调控网络深刻理解的、多靶点协同作用的系统性解决方案。对于消费者而言,一个由硬核科技驱动的美白新舞台,正缓缓拉开序幕。
作者 | 林其心
编辑 | 江小羊
视觉 | Vi
来源:语析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