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抗日战争史研究综述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3-28 10:21 1

摘要:抗日战争史研究作为近代史研究的重要分支,2024年在理论建构、个案研究、方法探索等方面都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抗战史学科可谓近代史学科中关注度最高的研究领域之一。中共抗战史研究领域持续热度不减,中国抗战与二战之间的互动关系研究逐渐高涨,全球视野下的抗战研究成为

抗日战争史研究作为近代史研究的重要分支,2024年在理论建构、个案研究、方法探索等方面都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抗战史学科可谓近代史学科中关注度最高的研究领域之一。中共抗战史研究领域持续热度不减,中国抗战与二战之间的互动关系研究逐渐高涨,全球视野下的抗战研究成为重要增长点,对外文档案的利用增加,对抗战史理论的探索一直持续。本文从六个方面论述2024年度抗日战争史的研究进展。

抗战史宏观问题研究的新进展

关于抗战史宏观问题的研究继续推进,既有对持久战战略的研究,也有论述抗日战争对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的作用。持久战战略是抗战时期的枢纽型问题,有关持久战战略的研究历久弥新。桑兵的专著《大处着眼:持久战与〈论持久战〉》探讨了《论持久战》所针对的对象和主要目的以及这部著作出版后的传播与反响。

抗日战争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问题也受到关注。郑师渠的新著《近代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觉醒——以国共合作为中心的考察》考察了“中华民族”的概念史,并且提出两次国共合作,包括发动国民革命、建立全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等推动了近代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自觉并趋向深化。郑大华提出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转折点,“四夷宾服”的传统民族关系开始被新型的“中华民族是一家”的民族关系取代。上述成果均推进了抗战史宏观层面的研究,丰富了抗战史的理论基础,提升了抗战史的理论研究高度。

中共抗战史研究不断深入

抗日根据地研究一直是抗战史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地的武装体系、社会文化、日常生活、经济建设、新四军研究等方面都有相关新成果。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新的研究更加注重对根据地细节方面的考察,使根据地史更加生动,为读者全方位地展现了根据地生活的方方面面。这种宏观视野下的微观考察,多方面、多维度展现根据地历史成为抗战史研究的新趋势。

根据地的武装体系方面,王龙飞的新书《全民皆兵:太行根据地的武装体系1937-1945》聚焦太行根据地的特殊环境,探讨中国共产党如何在资源有限、敌我力量悬殊的环境中发展武装力量,形成“全民皆兵”的壮阔局面。

根据地的社会文化方面,李金铮研究中共抗日根据地的简体字问题,指出对简体字的使用并无统一的态度和政策,反映了简体字使用过程中的矛盾和张力。温海波考察中国共产党对乡土杂字的利用改造问题,指出对乡土杂字的利用改造,虽是中国共产党识字运动史上的低音,却为革命的启蒙动员建立了新通道,也为新中国的大规模扫盲提供了实践经验。

根据地日常生活方面,梁馨蕾研究了中共军队的草鞋问题,提出草鞋所蕴含的艰苦朴素、军民鱼水情等意义特征,使其在中共革命文化的塑造下,逐渐被赋予崇高的象征精神与内涵。马思宇考察了全面抗战时期的中国共产党党团制度、群众组织与党群关系,认为中国共产党党团制度的发展历程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密切联系群众组织、领导群众运动的党群关系。

根据地经济建设方面,王春英提出抗战时期,华北各根据地实行贸易统制制度,促进了新游击根据地的形成,从而打破了日军对根据地的封锁局面。黄正林论述了皖南事变后陕甘宁边区财经政策,提出边区成功实现由外援依赖型财政向独立自主型财政的转型。

新四军研究方面,刘越考察了皖南事变后新四军的南进战略,指出新四军南进过程中的种种调适,反映了中共在战争环境下以抗战大局为重的态度与高超的战略智慧。李喆对新四军入浙问题进行论述,提出入浙行动在其演进过程中呈现出“超前性”。李雷波研究了新四军驻平江办事机构的存续及变迁,认为新四军驻平江留守处为中共在后方的区域统战与组织发展支起一片合法空间。

日本侵华史与沦陷区研究持续发力

日本作为战争的责任方,在侵华战争过程中所犯下的罪行值得深刻铭记,因此日本侵华史一直是抗战史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日文资料不断解密和被发掘,日本对华侵略战争的各种细节也浮出水面。

日本侵华史研究已经不仅局限在日本陆军方面,对日本海军侵华行径及日本对华领空入侵方面也有了更为细致的探讨。荆玉迪研究了全面抗战前日本对中国华北领空的侵略。黄博文的研究聚焦武汉会战中的日本海军,认为在侵华日军进犯武汉过程中海军起到重要的作用。刘峰考察了抗战时期华北日军对八路军的认知,认为由于日方在其全军范围内始终未能形成高度的重视,陷入武力征服的妄想中无法自拔,最终在“思想的战斗”中败下阵来,走向失败的结局。这些成果为揭露日本侵华罪行提供了可靠的历史依据。

沦陷区研究也有新进展,郝昭荔的新书《抗战时期青岛市伪政权职员群体研究》聚焦青岛伪政权职员群体,认为上层伪职员是为伪政权承担主要政治责任的群体,而下层伪职员应将其中的主动为恶与消极工作者施以区分。李潇论述了美国对日汪合流的应对,指出美国针对日汪合流的应对体现了亚欧局势紧密关联与美国东亚政策向援华制日的转向,该转向亦得益于中国政府对美积极外交。

国民党抗战研究议题多元

国民党抗战研究议题比较多元,涉及政治组织、理论建设、人物评价等多方面,文章多从微观角度入手考察国民党的抗战得失,对国民政府的抗战给予了公允的评价。

国民党内部组织方面,陈默聚焦全面抗战初期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的两度改组问题,提出军委会两度改组的曲折反复,反映了西方新军事理论“中国化”过程中遭遇到因循传统和趋新求速的双重干扰。项浩男考察了全面抗战期间国民政府分区监察制度运作与地方社会的关系,认为监察权无法切实发挥作用是国民党政权在战时日趋腐败蜕化、积重难返的原因之一。

另外,盛差偲研究了全民族抗战时期国民党对中共组织建设理论的借鉴。郭辉考察了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情况。吴敏超利用翔实史料研究抗战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的国民党将领张灵甫。

社会生态、医疗卫生等新研究不断涌现

在政治、军事、外交等传统领域之外,社会生态史、医疗卫生史等新的题目不断涌现,这些研究与战争密切相关,又充分展现了抗战时期中国的社会面貌。更多的研究体现了抗战史跨学科研究的特征,运用多学科的知识背景、研究方法进行历史研究,也是未来抗战史发展的重要方向。

森林资源利用方面,何薇论述了全面抗战时期广西森林资源的利用情况,指出央地博弈是近代森林国有化进程所面临的挑战。王志通研究了抗战时期西部边疆林木资源的利用情况,指出抗战时期西部边疆林木资源的调查与开发利用,彰显了中国面对外来侵略危机时具有的强大自救能力。

医疗卫生史方面,刘苗、韩毅提出全面抗战时期中国首次出现了海港检疫、陆地边境检疫和航空检疫共存的格局,已具备“国境卫生检疫”体系的雏形。周东华研究了全面抗战初期杭州广济医院的伤病救护问题,认为杭州基督教医疗社会团体的伤兵救护,不只是其医护者职业身份的彰显,同时也是其基督徒宗教身份的体现。张慧卿论述了苏皖沿江地区美国医疗传教士问题。

全球视野下的抗战史研究

抗战史研究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史的研究密切相连。随着全球化的推进,抗战史也不仅集中在中日两国,多国档案互证,利用全球史视野研究抗战的风潮逐渐兴起。

抗战时期的外交关系方面,鹿锡俊的新书《中日外交战略的博弈(1931—1941) 》在兼顾中日双向比较的同时,注重将中日双边关系置于中日美苏德等多边关系中加以探讨,结合微观考察与宏观分析,将政策研究与人物研究融于一体,为抗日战争和中日关系史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与视角。

反法西斯统一战线问题上,孙扬认为建立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是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联合各国人民反抗法西斯侵略的主张与实践。全面抗战爆发后,中共利用香港特殊地位争取英美支持和援助。王钊对全面抗战前期中英出口信贷交涉进行研究,提出国民政府利用英国提供的信贷获得所需物资,赢得了更好的国际环境,英国通过借款维护了外交与经济方面的东亚利益。

国联外交方面,陈海懿探讨了“一·二八”事变后国民政府国联外交情况,侯中军则论述了华北事变前后的国联外交与中国抗战外交战略方针的转变问题。国外对抗战的宣传认知方面,丁书颖研究了太平洋战争期间英国媒体对中国抗战的宣传与报道,赵耀虹探讨了“太平洋国际学会”视野下的中国抗战与美国对华认知问题。

回顾2024年中国抗战史研究,有以下几点印象深刻。

其一、理论研究不断推进。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转折点,中国共产党在抗战中具有中流砥柱地位,这些理论已成为抗战史研究的共识。在此基础上,又有文章详细论述了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中的作用以及抗日战争促进了西北和西南边疆的少数民族对中华民族和中华民族大家庭的认同。

其二、资料运用越来越广泛。英文、日文资料运用已经成为普遍现象,更多小语种资料被运用。资料的类别增加,在政府档案的基础上,地方档案、个人日记、回忆录也成为主要研究资料之一。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获取资料的便利性大大提升,再加上年轻学者对外文资料解读能力的提升,多语种、跨国史的抗战研究成为发展趋势。

其三、选题更加多元化。在政治、经济、外交等传统方向的选题以外,生态环境建设、地形地貌和季节对战争的影响都成为重要的选题对象。这些成果不仅充实了抗战史的研究领域,对其他学科也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展现了跨学科背景下的抗战史研究。

其四、抗战史研究更加全球化。抗战史不仅是中日两国的问题,更关乎整个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进程,因此对抗战史的挖掘也不仅集中在中日两国,英、美、苏等国在抗战过程中发挥的作用也成为学者的关注焦点。将抗战史置于整个二战进程中进行考察也成为新的学术增长点。

2024年度抗战史领域还有很多优秀的成果,限于篇幅难以全部概述。2025年是抗战胜利80周年,相信会涌现出更多有分量、有创新性的文章,将抗战史的研究推向新高度。

来源:团结报党派e家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