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以建设“生态宜居美丽乡村”为目标,坚持“党建引领、全民参与、因地制宜、长效管理”原则,重点解决垃圾处理、污水治理、村容村貌提升等问题,构建环境卫生长效管理机制。
一、指导思想
以建设“生态宜居美丽乡村”为目标,坚持“党建引领、全民参与、因地制宜、长效管理”原则,重点解决垃圾处理、污水治理、村容村貌提升等问题,构建环境卫生长效管理机制。
二、工作目标
1. 垃圾治理:实现生活垃圾定点投放、分类收集、无害化处理,村庄无暴露垃圾、无卫生死角。
2. 环境提升:清理房前屋后杂物,整治乱堆乱放、污水横流现象,村庄主干道绿化覆盖率达90%以上。
3. 设施完善:每村配备垃圾收集点、分类桶、清运车辆等设施,建立“户分类—村收集—镇转运”处理体系。
三、整治内容及措施
(一)重点整治区域
1. 公共区域:清理村内道路、河道沟渠、广场公园等区域的垃圾、杂草、建筑废料,整修破损路面。
2. 农户庭院:整治房前屋后柴草堆放、畜禽散养问题,拆除私搭乱建,推行“门前三包”(包卫生、包绿化、包秩序)。
3. 难点区域:集中整治田边沟、路边沟、坑塘等卫生死角,采用“机械+人工”方式彻底清理。
(二)垃圾分类处理
1. 户分类:推广“沤肥垃圾、可回收物、有害垃圾、其他垃圾”四分法,每户配备分类垃圾桶。
2. 村收集:组建专职保洁队伍,每日定时上门收集垃圾,转运至村级中转站。
3. 终端处理:有害垃圾集中封存,可回收物资源化利用,其他垃圾由镇统一转运焚烧或填埋。
(三)长效机制建设
1. 责任分工:建立“镇干部包村、村干部包片、党员包户”责任制,明确保洁员、村民责任区域。
2. 监督考核:每月开展卫生评比,通过“红黑榜”公示结果,积分制与村集体福利挂钩。
3. 资金保障:通过“村级自筹+政府补贴+社会捐助”多渠道筹资,确保保洁员工资、设备维护等费用。
四、实施步骤
1. 宣传动员阶段(1周)
• 召开村民代表大会,发放倡议书,签订“门前三包”责任书。
• 利用广播、微信群宣传垃圾分类知识。
2. 集中整治阶段(2-4周)
• 组织党员干部带头清理公共区域,发动村民参与庭院整治。
• 配备垃圾清运车、挖掘机等设备,集中清理陈年垃圾。
3. 长效管护阶段(持续开展)
• 制定《村环境卫生管理制度》,公示保洁员职责及监督电话。
• 每季度开展“美丽庭院”“卫生示范户”评选活动,巩固整治成果。
五、保障措施
1. 组织保障:成立由村支书任组长的整治领导小组,下设宣传、监督、考核小组。
2. 技术指导:邀请环保部门开展垃圾分类培训,推广堆肥池、生态污水处理设施。
3. 奖惩机制:对连续3次“红榜”家庭给予奖励,对拒不整改的农户通报批评并限期整改。
通过系统化整治与常态化管理结合,可有效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提升村民生活品质。
来源:农民小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