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新国企·科技创新主力军 | 用过硬铸造技术托举大国重器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3-28 10:04 1

摘要:企业是创新的主体,中央企业作为“国家队”更要在国家科技创新特别是基础、前沿领域中担当主力军。近期,由国务院国资委宣传工作局指导,国务院国资委新闻中心、新华社北京分社联合推出,中国科协创新战略研究院提供学术支持的“对话新国企·科技创新主力军”系列融媒体访谈正式上

对话新国企·科技创新主力军

企业是创新的主体,中央企业作为“国家队”更要在国家科技创新特别是基础、前沿领域中担当主力军。近期,由国务院国资委宣传工作局指导,国务院国资委新闻中心、新华社北京分社联合推出,中国科协创新战略研究院提供学术支持的“对话新国企·科技创新主力军”系列融媒体访谈正式上线。访谈邀请两院院士及中央企业杰出科技人才,围绕行业科技前沿、科技成果转化、科技人才培养、弘扬科学家精神等议题展开深度对话,彰显中央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为中央企业发挥“三个作用”、争当“三个排头兵”贡献智慧力量。

系列融媒体访谈将在科技日报、新华网、中国工程院战略咨询中心“知领”、国防科工局新闻宣传中心“中国的航天”“军工记忆”“中国航天文化”、科普中国、《思想政治工作研究》杂志新媒体、知乎等平台播发。今天为您分享第六期《用过硬铸造技术托举大国重器》

中国机械总院成立于1956年,是我国装备制造业基础共性技术研究领域的国家级创新机构。在航空航天、轨道交通、能源装备等领域取得多项核心技术成果,打破了国外技术垄断。

“我们铸造人常说,钢水浇下去就没有回头路。国家需要什么,我们就造什么——这就是新时代的‘铸魂’。”中国机械总院首席科学家、高端装备铸造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娄延春,近日受邀参加“对话新国企·科技创新主力军”系列融媒体访谈,与中国科学院院士、南京理工大学教授陈光,共同讲述如何以过硬的铸造技术托举起大国重器。

从陶范到单晶叶片:千年铸造技术的现代蜕变

“曾侯乙编钟的陶范铸造工艺,至今仍在大英博物馆被奉为中华文明的瑰宝。”陈光院士以青铜器为例,勾勒出中国铸造技术的千年传承。他介绍,传统陶范铸造需历经冶炼、制范、合箱、浇铸等复杂流程,而现代技术已实现颠覆性突破。沈阳铸造研究所研发的“电渣铸焊技术”,将熔铸与焊接合二为一,流程大幅缩短;“变压反重力铸造”技术则突破重力限制,让航空航天领域的大型铝合金构件实现高性能精密成形。

“我的硕士导师熊国庆教授,是曾侯乙编钟铸造工艺研究的专家组组长。”陈光院士介绍,熊国庆教授带领团队破解了编钟的合金配比和冶铸工艺,这种追求极致的工匠精神,至今影响着中国铸造人。

曾侯乙编钟

“先进航空发动机的高压涡轮叶片,每个都是‘单晶体’。”陈光强调,通过定向凝固技术精准控制晶体生长方向,叶片耐高温性能大幅提升,“这是铸造技术从‘经验’走向‘科学’的重要里程碑之一”。

三峡到白鹤滩:破解“卡脖子”的中国方案

“三峡工程初期,国外拒绝转让水轮机导叶铸造技术,我们只能自主突围。”中国机械总院首席科学家娄延春回忆,团队开发出“AOD+电渣熔铸双精炼工艺”,用单重15吨、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产导叶打破垄断;在白鹤滩百万千瓦水电机组中,面对三维异形叶片高质量制造难题,又发明“电渣铸焊+热模压”集成技术,使金属利用率显著提高,制造周期大幅缩短。

“从三峡到白鹤滩,每一次突破都是‘生死战’。”娄延春坦言,三峡导叶攻关时,团队发现传统砂型铸造材料性能低、铸造缺陷不可避免,而采用双精炼工艺后,钢液纯净,材料性能大幅提升,铸造缺陷得到很好控制。“当时国外专家断言我们十年内造不出合格导叶,结果我们仅用三年就拿出了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解决方案。”

在白鹤滩项目中,团队面临更艰巨挑战:叶片单重达13.5吨,且需满足世界最高标准(Q/CTG 1-2017)的严苛要求。娄延春带领团队首创“电渣铸焊+热模压”工艺,解决超大宽厚比三维变曲面异形构件高性能精密成形的世界技术难题。这一技术被国际同行称为“东方魔法”,助力中国水电装备从“跟跑”跃升为“领跑”。

科学家精神与新型举国体制的双重驱动

“我的博士生导师傅恒志教授,1995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后,已经66周岁了,仍创造性地提出并持续攻关电磁约束成形技术。他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创新是科学家精神的灵魂。”陈光院士动情讲述。沈阳铸造研究所的团队文化同样浸润着这种精神:三峡导叶攻关期间,团队连续40多天夜间作业,险遇熔铸结晶器水管突然爆裂,工程师与工人冒死堵漏,避免钢液遇水发生爆炸。

“载人航天工程中的钛合金氢泵壳体,是我们另一场硬仗。”娄延春透露,该部件为双盲薄壁结构,壁厚以毫米计,它服役环境很苛刻,同时结构又很复杂,制造要求也非常高。团队首先在材料上,开发了一种能够很好满足超低温工作环境的铸造钛合金,另外在工艺上创新“稀土氧化物涂层石墨硬型+陶瓷芯复合铸造”技术。他特别提到,团队开发的真空感应悬浮熔铸炉熔铸能力达100公斤,远超国外30公斤水平。

面对“如何提升央企创新能力”之问,娄延春提出“新型举国体制+市场机制”融合路径:国家重大工程采用“揭榜挂帅”激发竞争,企业自筹经费承担风险;同时,全国重点实验室重组中,沈铸所联合南京理工大学、重庆大学共建“产学研中试平台”,定向培养工程博士,让实验室成果直通生产线。

回忆三峡导叶熔铸险情,娄延春仍心有余悸:“当时结晶器水管突然爆裂,1500多摄氏度的钢水距离冷却水越来越近。工人师傅、工程技术人员不顾危险奋力抢救。”这种“把命押在技术上”的拼搏精神,让团队创下连续40天夜间作业、零安全事故的纪录。

“我们铸造人常说,钢水浇下去就没有回头路。国家需要什么,我们就造什么——这就是新时代的‘铸魂’。”娄延春说。(新华网记者 杜文杰)

来源:国资小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