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读懂一家民营企业500强——NO.6 腾讯控股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04 01:14 3

摘要:本专栏选择“中国民营企业500强”为观察切片,中国民营企业——它们从改革开放的浪潮里萌芽,在互联网革命中生长,于全球化竞争里突围,最终成为推动中国经济齿轮转动的关键力量。每天拆解一家名企,不是为了罗列商业成就,而是要从它们的成长脉络里,找到那些穿越风浪的智慧:

本专栏选择“中国民营企业500强”为观察切片,中国民营企业——它们从改革开放的浪潮里萌芽,在互联网革命中生长,于全球化竞争里突围,最终成为推动中国经济齿轮转动的关键力量。每天拆解一家名企,不是为了罗列商业成就,而是要从它们的成长脉络里,找到那些穿越风浪的智慧:是关键时刻的战略抉择,是坚守初心的笨功夫,更是与时代同频的创新勇气。

今天我们要解读的第6家是:腾讯,从社交帝国到游戏帝国再到投资帝国的腾讯。

从1998年深圳一间舞蹈室里的初创公司,到如今市值超万亿、业务渗透国民生活方方面面的互联网巨头,腾讯控股的25年,是中国互联网行业发展的缩影。它以社交为根基,靠游戏破局,凭投资筑墙,在争议与机遇中成为全球科技领域的重要玩家。读懂腾讯,便读懂了中国互联网的半部发展史。

1971年,马化腾出生于广东汕头,童年随父迁居海南、深圳——其父马辰树历任海南八所港务局副局长、深圳盐田港集团副总经理,是典型的政企精英。这样的家庭背景,不仅为马化腾提供了优渥的成长环境,更让他早早接触到前沿技术:为实现天文爱好,他以“日记诉愿”的方式说服父母买下昂贵的天文望远镜,1986年还因观测哈雷彗星获官方奖励,显露出“目标导向”的特质。

高考时,马化腾放弃天文梦(担忧就业局限),以739分考入深圳大学计算机专业。大学期间,他的编程天赋尽显:写病毒软件锁死机房键盘,开发的图形化股票分析系统被实习单位以5万元买下——这是他第一次靠技术变现。1993年毕业後,他先尝试组装电脑创业,却因华强北“小学文凭比大学生装得还熟练”而放弃;后入职润迅通信(传呼行业龙头),从码农做到开发部主管,这段经历让他顿悟“软件开发需实用,而非自娱自乐”,为后续创业埋下伏笔。

1995年,中国全功能接入国际互联网,第三波创业浪潮兴起。马化腾通过瑞星杀毒软件的电子公告板接触到“惠多网”——这是中国早期互联网的“名人聚居地”,雷军、丁磊等日后大佬均是站长。马化腾主动申请成为深圳站长,自掏5万元架起四条电话线,打造“PonySoft”站点,也正是在这里,他结识了改变其一生的挚友丁磊。

1997年,马化腾接触到全球首款即时通讯软件ICQ,被其“跨地域沟通”的核心价值吸引,却遗憾其无中文版。彼时润迅主营传呼业务,马化腾提议开发“网络传呼机”(结合ICQ与传呼功能),却被高层以“无收益前景”否决。1998年,眼看传呼行业日薄西山,马化腾辞职,与张志东、曾李青、许晨晔、陈一丹组成“腾讯五虎”,在深圳注册“深圳腾讯计算机系统有限公司”,目标直指“中文版ICQ”。

1999年,腾讯推出即时通讯软件OICQ(“OpenICQ”的简称),功能几乎复刻ICQ,却在细节上创新:将聊天记录、好友信息保存在服务器端,支持离线消息、头像显示——这些“用户视角”的优化,成为后续突围的关键。

但创业初期的腾讯,很快陷入绝境:

资金枯竭:炒股赚来的70万启动资金迅速耗尽,用户增长带来的服务器成本压得团队喘不过气,马化腾去银行抵押贷款,却因“用户数量不能当抵押物”被拒;

版权诉讼:1999年10月,收购ICQ的美国在线发律师函,要求停用“OICQ”域名,彼时腾讯账上仅剩1万元现金;

出售遇挫:马化腾试图以300万卖掉OICQ,却被雷军(金山)、丁磊(网易)、张朝阳(搜狐)先后拒绝——雷军未见面,丁磊嫌“技术含量低”,张朝阳仅出价60万。

绝境中,马化腾转向海外融资:IDG(美国国际数据集团)看中其“务实”(被问“腾讯未来如何”时直言“不知道”),联合香港盈科(李泽楷旗下)共投220万美元,各获20%股权。同时,OICQ正式改名“QQ”(源自网虫对其昵称),这个日后响彻中国的品牌,终于熬过生死关。

二、腾讯的崛起,本质是围绕“流量-变现-生态”构建的三大核心业务:以社交抓流量,以游戏做变现,以支付打通场景,三者相互赋能,形成难以撼动的壁垒。1.社交根基:从QQ到微信,垄断国民级流量

社交是腾讯的“命门”,也是其所有业务的起点。

OICQ改名QQ后,通过持续优化站稳脚跟:),实现“电脑-手机”双向沟通;2002年上线QQ群(源于内部“饭友团”的沟通需求),提升用户粘性;2003年推出QQ秀,以虚拟形象激活付费意愿——到2004年上市前,QQ注册用户突破3.55亿,活跃用户1.19亿,成为无可争议的PC端社交王者。

“船票”。2010年,雷军的米聊率先抢占移动社交赛道,马化腾紧急抽调张小龙(曾开发Foxmail,被腾讯收购后救活QQ邮箱)组建10人团队,40天后推出微信。微信凭借三大杀器逆袭:

一是“QQ好友导流”,直接复用6亿QQ用户基数;二是“附近的人”“摇一摇”,精准击中陌生人社交需求;三是2014年推出微信红包,一夜之间激活数亿用户的移动支付习惯。2012年3月,微信用户破1亿,仅用433天,成为史上最快破亿的APP;如今微信月活超14亿,成为中国互联网的“基础设施”。

游戏是腾讯最核心的营收来源,2023年营收1799亿元,占总营收30%,规模超过索尼、苹果游戏业务之和。其发展路径可分为四阶段:

第一阶段:从轻量游戏切入(2003-2005)。早期代理3D游戏《凯旋》失败后,腾讯转向棋牌类休闲游戏,推出QQ游戏大厅,直接对标联众。凭借“QQ账号一键登录”“Q币支付”的流量优势,仅1年就超越联众,2006年占据棋牌游戏80%市场份额。

第二阶段:模仿创新与“南山必胜客”崛起(2005-2008)。腾讯瞄准细分赛道,模仿盛大《泡泡堂》推出《QQ糖》,虽引发版权诉讼,却以“玩法不算抄袭”胜诉(此后腾讯法务部获“南山必胜客”称号,胜诉率近100%);2007年代理韩国游戏《穿越火线》《地下城与勇士》,2008年两款游戏最高同时在线分别突破220万、150万,腾讯一跃成为中国网游第二。

第三阶段:收购核心IP与自研爆发(2009-2015)。2008年,腾讯投资拳头游戏,2011年以2.3亿美元全资收购,将《英雄联盟》纳入麾下——这款游戏日后成为“国民级电竞IP”,2013年带动腾讯网游收入达12.17亿美元,超过网易、盛大等五家之和。同期,腾讯推出《QQ农场》,巅峰时月活3.2亿,占中国网民总数的2/3,成为现象级社交游戏。

第四阶段:手游时代与全球布局(2015-至今)。2015年,腾讯以“赛马机制”让天美、光子竞争移动端MOBA赛道:天美将《英雄战记》迭代为《王者荣耀》,2016年日活破5000万,2017年一季度流水超30亿;光子则拿下《绝地求生》中国代理权,改编为《和平精英》,占据国内FPS手游96%市场份额。与此同时,腾讯开启全球收购:2012年投EpicGames(《堡垒之夜》开发商),2017年投蓝洞(《绝地求生》开发商),2018年收购育碧5%股权——截至2022年,腾讯连续8年蝉联中国游戏公司第一,成为全球最大游戏发行商。

2013年,腾讯推出微信支付,彼时支付宝已垄断线上支付市场。2014年春节,微信红包横空出世:用户通过“发红包-抢红包”的社交场景,被动激活支付功能,短短几天内绑定银行卡超1亿张——这一“偷袭”让支付宝措手不及,移动支付市场格局被改写。

此后,微信支付凭借微信的流量优势快速扩张:线下扫码覆盖餐饮、零售、出行等场景,与支付宝形成“双寡头”。截至2023年,微信支付日均交易量超10亿笔,占移动支付市场份额约40%,仅次于支付宝(49.9%),成为腾讯“生态闭环”的关键一环。

三、腾讯从不满足于“社交+游戏”的基本盘,而是试图将流量延伸至所有互联网场景,其中电商与内容是两大核心战场,却走出了“自建失败、投资成功”的差异化路径。1.电商:从拍拍的溃败到“投资半壁江山”

腾讯自建电商的历史,是一部“屡败屡战”的血泪史:

2005年推出拍拍网,对标淘宝,却因“抄袭跟不上淘宝更新速度”“收费模式激进(开店收保证金)”而边缘化;

2011年整合QQ网购、好乐买等资源,试图打造“超级电商平台”,却被淘宝截胡38家垂直企业,最终仅6家入驻;

2022年推出小鹅拼拼,模仿拼多多“低价下沉”,却因缺乏创新,不到两年关停。

屡次失败后,腾讯转向“投资赋能”:2014年将拍拍、易讯等电商资产打包给京东,换得15%股份,成为京东最大股东;2016年投资拼多多,2020年增持至29.2%,成为第二大股东;此外还投资唯品会、蘑菇街等,形成“微信流量+被投企业运营”的电商生态。截至2022年,拼多多超越京东成为中国第二大电商平台,腾讯通过投资间接掌控了电商行业的半壁江山。

腾讯试图以“内容”留住用户时长,布局覆盖长视频、网文、短视频等领域:

长视频:腾讯视频的版权大战。2011年腾讯视频上线,通过“高逼格英剧引进”“天价购版权”(如13亿拿下《如懿传》独播权)站稳脚跟,2014年市场份额达23.7%,仅次于爱奇艺。但长视频行业“烧钱抢版权”的模式导致持续亏损,腾讯视频也难逃“会员涨价、超前点播”的争议。

网文:阅文集团的“霸权与争议”。2015年,腾讯文学与盛大文学合并为阅文集团,占据中国网文90%的作者市场份额(810万作者)。阅文通过“IP开发”(如《盗墓笔记》《鬼吹灯》改编)实现商业价值,但2019年因“霸王条款”(要求作者无条件交出所有版权)引发“5・5断更节”,暴露资本与创作者的矛盾,最终以合同修订收场。

短视频:微视的遗憾与视频号的希望。2014年腾讯推出微视,曾因明星助阵日活破4500万,却因战略摇摆(与微信小视频冲突、管理层离职)被放弃;2017年抖音崛起后,腾讯重启微视,砸30亿补贴却难敌抖音、快手,2019年用户留存率仅43%。直到2020年,腾讯押注微信“视频号”,凭借12亿用户基数缓慢增长,却尚未成为短视频赛道的主流玩家。

四、如果说社交与游戏是腾讯的“四肢”,投资就是它的“血管”——通过投资,腾讯将触角延伸至互联网全行业,构建起市值超15万亿的“鹅城”。1.战略转变:3Q大战后的“遵义会议”

2010年的“3Q大战”,是腾讯投资战略的转折点。彼时腾讯推出QQ电脑管家,与360安全卫士正面竞争,最终以“二选一”(装360就不能用QQ)引发全民谴责,被贴上“垄断者”“山寨帝国”的标签。

这场危机让马化腾紧急召开内部会议,复盘得出核心结论:“与其把创业者变成敌人,不如投资他们”。2011年,腾讯成立50亿元“产业共赢基金”,明确从“全业务竞争”转向“开放平台+生态投资”;2012年第二次组织架构调整,要求各事业群“以投资赋能合作伙伴”——这一转变,让腾讯从“行业公敌”变成“创业者盟友”。

截至2023年5月,腾讯共投资1150家公司,已上市115家,投资组合规模达7016.64亿元,占资产总额的50%以上,其布局有三大特点:

领域广:从互联网(京东、美团、B站、知乎)到新零售(永辉、海澜之家),从海外科技(特斯拉、Spotify)到文化娱乐(华谊兄弟、环球音乐),几乎覆盖国民生活的所有场景;

策略准:以“少数股权”为主,不谋求控制权,注重“协同效应”——如投资大众点评是为了推广微信支付,投资拼多多是为了激活微信下沉流量;

长期持有:不同于VC“IPO后套现”,腾讯往往长期持有股份,如持有京东10年才减持,以“生态价值”为首要目标。

2020年以来,“强化反垄断和防止资本无序扩张”成为监管主线,腾讯投资步伐被迫放缓:

减持套现:2021-2022年,腾讯通过派息、交易减持京东、美团、新东方等7家公司,套现近3000亿元;

收缩投资:2023年腾讯投资仅37次,较2021年(296次)下降90%,创近十年最低;

关停非核心业务:下架腾讯代办、企鹅FM、企鹅电竞等产品,聚焦社交、游戏、云服务等核心赛道。

早期腾讯因“复刻创新”饱受诟病:QQ抄ICQ,QQ糖抄泡泡堂,QQ飞车抄跑跑卡丁车,被新浪张志东直言“中国最有名的抄袭者”。尽管马化腾辩解“最难的是满足用户需求,而非谁抄谁”,但“山寨”标签仍伴随其多年,直到投资战略转型后才逐渐淡化。

腾讯法务部因在深圳南山区打官司胜诉率近100%,获“南山必胜客”称号,但也有两次标志性“翻车”:2018年起诉贵州酒企“王者荣耀”商标侵权,反被国家知识产权局驳回;2020年因“被伪造公章”起诉老干妈拖欠1624万广告费,最终发现是诈骗,沦为全网笑柄——这场“憨憨企鹅”的闹剧,也让腾讯的“强势形象”多了一丝调侃。

2021年,腾讯因13起“未依法申报经营者集中”被反垄断处罚;同年7月,市场监管总局禁止虎牙与斗鱼合并,打破其“游戏直播全产业链垄断”的美梦;2022年,反垄断法修订后,腾讯被要求“主动申报投资”,投资自由度大幅下降。如何在“合规”与“创新”间平衡,成为腾讯的长期课题。

近年来,腾讯在核心业务外的新突破有限:游戏领域除了《王者荣耀》《和平精英》,再无现象级产品;短视频不敌抖音、快手;电商自建屡败;视频号增长缓慢。2021年寄予厚望的《光与夜之恋》反响平平,面对米哈游(《原神》)、莉莉丝(《万国觉醒》)等新秀的冲击,腾讯的“创新天花板”逐渐显现。

六、从1998年到2024年,腾讯用25年时间完成了“创业公司-互联网巨头-全球投资帝国”的蜕变:它以社交为根基,用游戏打通变现,靠投资构建生态,成为中国互联网的“压舱石”。但同时,它也面临反垄断、创新焦虑、社会责任等多重挑战。

对于腾讯的未来,有两点核心判断:

生态仍是核心竞争力:微信14亿月活的流量护城河、7000亿投资组合的协同效应,仍是其抵御风险的关键,短期内难以被颠覆;

需从“规模扩张”转向“质量提升”:在监管趋严、流量见顶的背景下,腾讯需减少“买买买”,聚焦科技研发(如AI、云服务)、优化内容生态(如网文作者权益)、承担更多社会责任(如青少年游戏防沉迷),才能实现“从巨头到伟大企业”的跨越。

马化腾曾说:“互联网行业要么等待别人杀死你,要么自己动手。”对于腾讯而言,下半场的考验,不再是“如何做大”,而是“如何做久”——毕竟,在数字经济的浪潮中,只有那些既能抓住时代机遇,又能守住底线的企业,才能真正屹立不倒。

来源:睡悟局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