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之花在乡村沃野绽放——淄川区寨里镇青年给乡村 “注入新活力”!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3-28 09:54 1

摘要:春回大地,生机勃勃。近日,记者走进淄川区寨里镇,目之所及处处是青年乡村带头人干事创业的火热场景,他们以青年人特有的蓬勃朝气与无限活力,成为激活寨里镇乡村振兴的关键力量——

春回大地,生机勃勃。近日,记者走进淄川区寨里镇,目之所及处处是青年乡村带头人干事创业的火热场景,他们以青年人特有的蓬勃朝气与无限活力,成为激活寨里镇乡村振兴的关键力量——

在东井村,1994年出生的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牛学臣,带领“两委”成员在最快时间完成了用地拆迁、设立围挡、接电接水等准备工作,正静候总投资8亿元的徕博瑞(山东)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全系科研医用实验动物基地项目即将到来的开工;

刘鹏和村民在修建景区围墙

在朱水湾村,1995年出生的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刘鹏身着迷彩服,带领村民忙着打造“汉服馆”、修建景区围墙、为即将入驻的乡村咖啡馆平整场地……为接下来的旅游旺季做好充分准备;

孙坤和村民正在种植黄姜

在南黄村,1992年出生的“新农人”孙坤正在进行土地修整、催芽等黄姜种植前准备工作,清明节前后即可完成全部种植。2021年,在外从事外贸生意已经7年的孙坤,作为35岁以下村“两委”成员后备人选被镇党委回引回村任职,他发挥脑子活、见识广的优势,带头创业致富,利用南黄村土地连片优势,流转土地95亩,成功引进黄姜种植项目,打造了集种植、农资、技术指导、销售、深加工于一体的黄姜产业链,带动村民600余人次就业,实现了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双赢。

寨里镇党委委员阎道滨告诉记者,牛学臣、刘鹏和孙坤有个共同的身份——回村青年优秀人才。

在外优秀青年、乡村能人打拼多年,有积累、有经验、有技术、有情怀,如何用好这一重要资源赋能乡村振兴?

今年1月17日,市委组织部牵头印发《关于推动“能人治村、青年强村”的若干措施》(简称“双人双村30条”)。新政共计30条,从多个维度激励广大能人和青年回村任职创业、谋发展促振兴。

落实“双人双村30条”,寨里镇创新推出了村居“后备人才储备”和“人才回引”计划,实施了在外人才回引工作党委书记“一把手”工程,通过常态走访引、定向沟通引、搭建平台引、自我举荐引等方式,建立人才回引机制,回引一批农村在外能人到村任职。

走进东井村,一条条干净的水泥路、沥青路映入眼帘。村民郑爱芬说:“从俺牛书记回来后,村里可是大变样,路宽了、停车场有了,现在小年轻也愿意回来了。”

牛学臣,2011年入伍成为一名火箭军军人。在部队期间,他是同批兵中第一个光荣入党的,多次被评为优秀带兵骨干、优秀共产党员等。2019年退伍时,牛学臣发现自己当兵8年,东井村容村貌变化不大,这让他非常心痛,怀揣着改变家乡的理想,他主动放弃了部队首长给他联系的北京某航天科工集团工作机会,回到家乡。

2021年,牛学臣参加东井村“两委”换届选举,高票当选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上任后,他带领村“两委”班子积极筹措价值300余万元的资金物资,整修水泥道路30000余平方米、沥青道路3000余平方米、生产路10000米,村内道路硬化率达到98%;改建、新建停车场4个,安装太阳能路灯30盏,建成了红色文化展馆,打造了红色文化一条街。他依托东井村良好的生态优势,注册了“龙门峪”小米品牌,带动群众增收百余万元,村集体收入从2021年的20万元跃升至2024年的60万元,迎来了全新的发展时期。

朱水湾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刘鹏也是一位回乡优秀青年。2012年12月参军入伍,2014年退伍后,刘鹏先是在城里工作,这时镇领导找他谈话:“现在正好有能人回引政策,像你这样的年轻人可是村里的宝贝啊!咱村是漫泗河源头,自然资源丰富,发展民宿潜力较大……”

在镇领导的动员下,2018年刘鹏回村当起了村党支部委员,2021年换届后担任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是全镇年龄最小的村主职干部。

上任后,刘鹏筹措资金280万元实施基础设施建设,累计新建、修缮道路5000平方米,铺设沥青道路1000米,新建10kv变电室1处,架设高低压线路1100米,改造自来水管道3500米,新建了党建文化广场、法制文化广场。他带领村民联合景区大力发展民宿产业,投资375万元建设480平方米旅游民宿项目,与景区的民宿连点成片,打造了朱水湾特色民宿群。同时积极探索村企共建,采用“龙头企业+村集体+村民”的发展模式,成立劳务合作社,带动村内剩余劳动力就业。目前,已带动就业30余人,村集体年增收10余万元,人均增收1.2万元,实现村集体和村民双增收。

青年是整个社会最积极、最有生气的力量,也是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生力军。围绕更好激发这一关键力量的潜能,寨里镇党委政府建立推行多维度的“压担子+精准培养”模式,使他们快速成长起来——

积极优化用好青年人才党支部平台,整合链接共青团、人社、招商、金融等部门领域政策信息资源,定期组织开展优秀青年交流会,助力回村青年发展;

建立教育培训和“一对一结对帮带”制度等方式,将回引对象作为村级后备力量重点培养;

注意加强回引对象日常跟踪管理,及时掌握思想动态和履职情况;

注重激发回引人才的创业创新活力,提供金融贷款、技能培训、创业服务等要素保障;

在党群服务中心打造“一站式”政务服务窗口,全力营造“引得回、用得好、留得住”的回引环境。

在一系列引才、留才、用才优惠政策吸引和牛学臣等模范典型的示范引领下,一股能人回乡与年轻人归巢的热潮在寨里镇悄然兴起,邹家村的焦政源(1986年出生)、土山峪村的孙虎(1983年出生)、西崖头村的赵涛(1982年出生)……先后回到家乡,他们带着新观念、新技术与新知识,积极参与到乡村的建设与发展中,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鲜血液与强大动力。

在寨里镇,谈起邹家村焦政源这位“85后”年轻小伙,无人不竖起大拇指。

2020年初,焦政源在外经营一家商贸公司,干得风生水起。当时,他的家乡邹家村还是一个软弱涣散村,“党组织涣散无力,班子不齐、运行不畅,村内脏乱,一个集体产业也没有,村庄有百废而无一兴,我们对村内现状都麻木了。”村民提起邹家村的过往,唏嘘不已。

邹家村新建成的康养中心

“打小生活在邹家村,虽然后来去了外面读书、立业、成家,但是‘吾心安处是吾乡’,这儿承载着我整个成长过程的记忆。镇党委书记多次找我回去,家乡需要我,回乡我义不容辞。”2021年3月至4月,焦政源高票当选为邹家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上任后,他用3年时间,带领邹家村实现了村集体收入从25万元到180万元的飞跃,带动266人就业。2023年,他被评为“山东省十大返乡创业农民工”,2024年被市委授予“优秀党务工作者称号”。

据统计,近年来寨里镇已有30余名在外能人回村任职或者创办企业,40岁以下占比达到63.3%。依托“村村都有好项目”,发展村企共建、村村联合模式,回引人才做大做强富硒农产品,探索发展农旅融合、电商直播共富项目20余个,惠及16个村。

朱水湾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刘鹏感慨道:“广阔农村是广大青年大有可为的舞台,党委政府精心为我们搭建了施展拳脚的平台,给予了宝贵的发展机遇。我们用实际行动反哺家乡父老乡亲的同时,自身也开创出了一番辉煌事业,我们内心充盈着满满的成就感。”

寨里镇的乡村振兴之路,正因这些优秀青年人才的回归而愈发宽广。

来源:淄博日报视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