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今日,天安门广场上又一次迎来了盛大的阅兵式。整齐的方阵、先进的装备、翱翔的战机,通过这座古老城楼的检阅,向世界展示着中国的自信与力量。
飞檐斗拱间,承载着六百年历史风云;金砖红墙内,见证着新时代强军步伐。
今日,天安门广场上又一次迎来了盛大的阅兵式。整齐的方阵、先进的装备、翱翔的战机,通过这座古老城楼的检阅,向世界展示着中国的自信与力量。
作为明清两代的皇城正门,天安门始建于明永乐十五年(1417年),时称“承天门”,清顺治八年(1651年)改建后更名为“天安门”,取“受命于天,安邦治民”之意。
01 建筑形制,九五之尊的极致体现
天安门城楼通高34.7米,坐落于12.3米高的城台之上。其建筑形制极为讲究:东西面阔九楹(间),南北进深五间,暗合“九五之尊”的寓意,象征着皇权的至高无上。
城台上建有重檐歇山式顶的大殿,屋顶覆盖黄色琉璃瓦,在阳光下金光闪耀。60根通顶朱红色圆柱排列整齐,地面由特制“金砖”铺就,面积达2000平方米。
城台下开有五阙拱门,中间的门洞最大,高8.82米,宽5.25米,明清时期专供皇帝出入。
02 镇物神兽,建筑功能与艺术的融合
天安门屋顶装饰极具特色,蕴含丰富的文化内涵。其重檐歇山式屋顶有正脊1条、垂脊4条、戗脊4条,装饰有10个龙吻,故有“九脊封十龙”的说法。
正脊两端的龙吻高达3米,宽约2米,由13块中空的金色琉璃瓦件组成,俗称“十三拼”。传说龙吻是雨神,安置在屋顶可起到灭火镇邪的作用。其颈背部插有一把宝剑,防止它擅离职守逃回大海。
在4条戗脊和4条重檐戗脊上,排列着8个仙人、72个走兽。领头的是“仙人骑鸡”,其后依次是龙、凤、狮子、天马、海马、狻猊、狎鱼、獬豸、斗牛9个神兽。
这些装饰不仅具有象征意义,更起到密封、防漏、加固的作用,是功能与艺术的完美结合。
03 金凤颁诏,明清时期的政治中心
在明清两代,天安门是举行“金凤颁诏”仪式的重要场所。皇帝登基、册立皇后等重大庆典时,会在此举行隆重的颁诏仪式。
诏书由礼部尚书用云盘承接,捧出太和殿,经午门暂放于龙亭内,然后在鼓乐仪仗引导下抬到天安门城楼上。宣诏官登台宣读诏书后,奉诏官将诏书卷起衔放在木雕金凤嘴内,用彩绳悬吊“金凤”从天安门垛口正中徐徐放下。
城楼下礼部官员双手捧着“朵云”接住诏书,随后向全国各地颁发。这一仪式被称为“云盘接诏”,彰显了皇权的威严与神圣。
04 中轴之心,从皇权象征到国家象征
天安门位于北京传统中轴线的中心点,是古代“择天下之中而立国”思想的体现。
其规划、布局、命名都包含了丰富的中轴文化内涵。按照“天子五门”的布局方式营建,天安门(含金水桥)的布局形式与第一道门“皋门”完全对应。
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并亲手升起第一面五星红旗。从此,天安门从皇权象征转变为了新中国的象征,其形象也成为中国国徽的重要组成部分。
05 秘密重建,传统工艺与现代技术的结合
1968年3月,天安门城楼进行了详细“体检”,发现支撑城楼的大柱子已有2根糟朽,屋顶的8根五架梁已有6根断裂。为保证安全,国务院于1969年正式启动天安门城楼拆除重建工作。
重建工程遵循“原样不动,尺寸不变”的原则。整个城楼共有各类柱子132根,各种梁112根,各类斗栱138攒,所用原木近40000立方米。
木构件制作没有图纸,“尺寸都装在老师傅们的脑子里”。油工彩画所有描龙画凤都经过严格的1麻5灰13道工序,贴金工艺共用去6公斤黄金。
重建工程历时112天,在保持原貌的同时,还增添了广播电视转播设施,并具备了更强的抗震能力。
06 开放历程,从政治殿堂到人民殿堂
1988年1月1日,天安门城楼正式向公众开放。当天,77岁的北京市民高希武成为第一位登上天安门城楼的中国游客。
开放的契机始于一封信。1984年9月,一封署名“华兴”的信件写道:“每次到天安门,仰望天安门城楼,我总梦想有一天能登上这‘祖国心脏的心脏’”。
这封信受到中央重视,经过反复研究,天安门城楼终于向群众开放。至今,城楼已累计接待超过5千万人次中外游客。
如今,天安门城楼大殿东侧陈列着第一枚国徽,成为游客的热门打卡点。越来越多的家长带着孩子前来参观,即使孩子只有三四岁,还不能完全理解,家长也会带他们来感受这里的氛围。
每当阅兵式举行,战士们铿锵的步伐踏过金水桥,新型武器装备驶过长安街,天安门这座古老的建筑仿佛也在诉说着:从“金凤颁诏”到人民阅兵,历史在这里完成了伟大的转折。
天安门,既是建筑的瑰宝,也是民族的脊梁。
来源:BoZai游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