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实:研究心血管70年,96岁刘教授分享三点降血压方法,一文说清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03 23:12 2

摘要:2022年8月,上海。灯光璀璨的会场内,一位白发苍苍却目光坚定的老人缓缓走上领奖台。那是“2022医学界价值医疗大会暨第三届泰山奖颁奖仪式”的时刻,年度公共卫生奖授予了她——世界高血压联盟前任主席、中国高血压联盟终身名誉主席,94岁的刘力生教授。

2022年8月,上海。灯光璀璨的会场内,一位白发苍苍却目光坚定的老人缓缓走上领奖台。那是“2022医学界价值医疗大会暨第三届泰山奖颁奖仪式”的时刻,年度公共卫生奖授予了她——世界高血压联盟前任主席、中国高血压联盟终身名誉主席,94岁的刘力生教授。

刘力生站在台上,声音洪亮而清晰:“从实验室到临床,再从临床到社区,我们高血压联盟一直遵循这样的理念,把医学的临床实践拓展到更广泛的社会群体中。”会场响起热烈掌声。那一刻,所有人看到的是一位坚守六十余年的学者,一位将毕生心血倾注于高血压防治的医学大家。鲜有人知道,这位被誉为“中国高血压防控之母”的老人,当年却曾拼命想要“逃避”高血压研究。

1928年3月,刘力生出生于一个医学世家。她的父亲毕业于北京协和医院,是那个年代罕见的高材生,还曾在南京中央医院(今南京军区总医院)担任内科主任。父亲不仅医术精湛,更注重家风教育。小小的刘力生常常在家中听父亲讲述医院里的病例,听他叮嘱病人要规律作息、注意饮食。那种医者仁心的氛围,悄然在少女心中播下了学医的种子。

1946年,刘力生考入燕京大学,后又转入上海圣约翰大学学习。两年后,她再次回到燕京大学医预系继续深造。学业的辗转与奔波,正是战乱年代年轻学子的缩影。1954年,她终于从北京协和医学院毕业,取得博士学位,正式成为一名医生。毕业后,刘力生进入北京协和医院工作,先后在内科、胸科积累临床经验。白天,她在病房里为患者忙碌;夜晚,她常常伏案翻阅国外文献,渴望能在心脏病学领域有所建树。

1958年,刘力生被调入新成立的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那时的阜外,几乎是一片荒地上的新生之地,设备有限,却聚集了当时最有抱负的一批心脏病学专家。她本以为,自己能在心内科钻研心电图、心脏超声等前沿技术。然而,导师吴英恺教授却提出,让她转去做高血压研究。消息传来,刘力生满心抗拒:“我能不能不去?”

一方面,高血压在当时并非热门领域,研究尚在起步阶段。如何界定高血压、如何开展治疗都无定论,似乎前途未卜。另一方面,她早已迷恋心脏技术,实在舍不得放弃。关键时刻,吴英恺语重心长:“心脏超声、心电图,这些是技术性问题,总会有人学。但更重要的,是去解决‘尚未解决的问题’。”高血压,正是那道亟待攻克的难题。就这样,刘力生“半推半就”地走上了与高血压相伴的人生。

真正改变刘力生命运的,是1969年那场震动全国的普查。那一年,“高血压协作组”与首钢集团合作,决定对上万名工人进行系统性血压筛查。刘力生作为科研小分队成员,住进了首钢的工人宿舍。夏日闷热的厂区,她和同事们挨家挨户测量血压,常常一坐就是一整天。中午休息,她和工人们挤在食堂里吃大锅菜,晚上则在昏黄的灯下整理调查表格。

普查结果出炉时,刘力生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10450名工人中,高血压患病率高达10.08%。这个数字犹如当头棒喝。刘力生心里涌起强烈的震动:如果仅仅一个工厂就有如此多的患者,全国又会是多少?这些人若不及时干预,必将面临脑卒中、心梗等重大风险。

从那一刻起,刘力生不再犹豫,而是义无反顾地投入到高血压防治事业。她率先在首钢建立高血压分级管理基地,开展脑卒中、急性心肌梗死、冠心病猝死登记,填补了中国医学的空白。她还带队向工人普及饮食、运动与血压的关系。这项坚持了28年的工作,最终让首钢工人的脑卒中发病率下降34.6%,死亡率下降60%。1994年,世界卫生组织将这套经验命名为“首钢模式”,并在全国推广。

除了深入基层,刘力生在学术研究中也取得重大突破。1962年,她与黄宛教授合作,首次提出“缩窄性大动脉炎”的概念,揭开了肾血管性高血压的诊治新篇章。这一研究获卫生部科技进步一等奖,让国际医学界开始重视中国学者的贡献。两年后,刘力生又进一步提出“大动脉炎”的概念,巩固了中国在该领域的国际地位。

1980年,刘力生作为改革开放后的第一批公派学者,远赴美国阿拉巴马大学进修博士后。她如饥似渴地学习最前沿的心血管病研究,掌握了先进的理念与方法。然而,当时很多人选择留在国外发展,她却毅然回国刘力生说:“做中国的临床研究,才能真正为中国患者解决问题。”

1981年归国后,刘力生先后担任阜外医院副院长、内科主任,带领团队一步步将中国高血压研究推向世界。刘力生深知,中国必须与国际接轨。她积极参与国际学术组织,推动中国参与多项国际大型临床研究。

在她的推动下,中国加入了SYST-CHINA、PATS、CCS-1等研究。1998年,中国急性心肌梗塞随机双盲临床试验(CCS-1)获卫生部科技进步一等奖,2000年又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这些成果奠定了中国在国际心血管病学研究中的地位。

1989年,中国高血压联盟成立并加入世界高血压联盟。刘力生担任主席,她深知:指南是医学规范的基石,更是惠及患者的关键。刘力生带领团队耗费数十年心血,终于在2005年推动中国首个高血压指南问世。2018年,最新版指南发布,为中国临床实践提供了科学依据。她常说:“联盟的价值,就是要把防治真正做到最后一公里。”

2024年,96岁的刘力生依旧活跃在科研与临床一线。她主持着两项重要研究:其一是探索适合基层普及的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筛查方案,揭开不少“顽固性”或“原因不明”高血压背后的真实病因;其二是与药理学团队携手,深入研究葛根素对脑微血管内皮的保护作用,为中药干预脑卒中提供可靠的循证依据。

很多患者第一次见到刘力生教授时往往难掩惊讶:眼前这位年近百岁的老人,不仅精神饱满、思维敏锐,语速流畅,而且在门诊时依旧亲自为患者调整降压药物剂量,耐心分析饮食与运动习惯,细致入微的程度让年轻医生都自叹不如。

医学同仁与患者常常好奇:她是如何在几十年间坚持探索高血压防治,并保持血管健康的?

对此,刘力生总是毫无保留地分享经验。在一次国际高血压防治学术会议上,刘力生笑着说:“降压治疗的真正核心,其实并不仅仅是依靠药物。很多人以为坚持服药、低盐低脂饮食、坚持锻炼就越能有效降压,但事实并非如此。真正决定血压长期稳定的,是一些看似简单却常被忽视的生活习惯。我想强调三点,不需要额外花钱,却能帮大多数人把血压控制在理想范围,从此远离心脑血管疾病的威胁!”

第一点:保持规律的作息,减少血压波动

血压的变化就像潮汐,有自身的规律。如果睡眠不规律、长期熬夜,或者早晨起床过于匆忙,都会让血压骤然升高,增加心脑血管意外的风险。刘力生教授提醒,很多高血压患者清晨发病,就是因为早上血压本来就处于高峰期,再加上睡眠不足或情绪紧张,血管承受不住,极易发生卒中或心梗。

因此,规律的作息比什么都重要。每天尽量保持固定的睡眠时间,晚上11点前入睡,保证7小时以上的高质量睡眠。清晨醒来后不要立刻起身,最好先在床上静坐或活动四肢2-3分钟,再慢慢起床。此外,中老年人午后适当休息20-30分钟,也有助于降低交感神经兴奋度,避免血压持续紧绷。生活中保持节奏平稳,让身体顺应生物钟,才是稳定血压的第一步。

第二点:饮食均衡适度,而非一味“控盐控油”

在公众的认知里,高血压患者必须严格限盐,甚至有人坚持“无盐饮食”,还有人过度追求清淡,几乎不敢吃油和蛋白质。刘力生教授却指出,这种极端的饮食方式未必科学。盐分确实要控制,但并非越少越好。成年人每天摄盐量控制在5克左右即可,相当于一个啤酒瓶盖的量。如果完全不吃盐,容易导致低钠血症,出现乏力、头晕甚至心律失常。

与此同时,饮食不能过于单一。粗粮、蔬果、鱼肉、豆类、坚果都要合理搭配,保持营养均衡。比如富含钾的香蕉、土豆、菠菜,可以帮助抵消钠的作用,起到“天然降压药”的效果。刘力生教授还特别强调优质蛋白的重要性。很多老人因为担心高血脂而不敢吃肉,结果导致营养不足,血管反而容易老化。事实上,适量的瘦肉、鱼类和奶制品,有助于维持血管弹性。因此,高血压患者要做到的是“少盐、少油、均衡”,而不是片面追求“吃得越清淡越健康”。

第三点:科学运动,坚持适度即可

运动是降压良方,但要注意“适度”二字。很多患者以为运动越多越好,于是拼命跑步、跳操,结果血压不降反升,甚至诱发危险。刘力生教授指出,科学的运动应该是循序渐进、量力而行。适合高血压患者的方式包括快走、太极、游泳、骑行等,每次30分钟左右,每周坚持5天即可。运动时微微出汗、呼吸稍快,但还能说话,就是合适的强度。

需要注意的是,运动前要做好热身,运动后不要骤然停下,以免血压剧烈波动。对于老年患者,避免剧烈对抗性运动,如举重、短跑等。更重要的是,坚持比强度更关键。每天规律活动,远比偶尔一次“过量锻炼”更有益。只要能养成习惯,哪怕是每天在小区里散步,都能让血压逐渐趋于稳定。

综上,除了作息、饮食和运动,刘力生教授常常补充一点,那就是保持平和心态。她指出,很多患者在门诊时一测血压就升高,这就是典型的“白大衣效应”,紧张情绪本身就能让血压升高。日常生活中,焦虑、愤怒、过度担忧,都会成为血压的“隐形推手”。因此,学会放松和自我调节十分重要。可以通过深呼吸、冥想、听音乐、与朋友聊天来缓解压力。家人也要理解和支持患者,避免情绪刺激。

资料来源:

1.钱童心.70年奔走于高血压防控第一线:刘力生获全球心血管健康杰出贡献奖[N].第一财经日报,2022-10-18(A05).

2.刘志学.刘力生:高血压防治必须重视前辈精神的传承[J].中国医药导报,2022

3.何秉贤.喜读刘力生主编《中国高血压防治-追梦半世纪:那些年、那些人、那些事》一书[J].中华高血压杂志,2022,22(06):597.

(《纪实:研究心血管70年,96岁刘教授分享三点降血压方法,一文说清》一文情节稍有润色虚构,如有雷同纯属巧合;图片均为网图,人名均为化名,配合叙事;原创文章,请勿转载抄袭)

来源:陈医生科普一点号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