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抗战记忆:泸州在大后方中的战略枢纽与贡献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03 18:32 2

摘要:泸州市地处川南长江与沱江交汇处,顺流东下可直达重庆,毗邻云南、贵州两省。凭借险峻的山川地形、便利的水陆交通、三省通衢的区位优势,以及发达的农业经济与丰富的物产,泸州成为长江上游重庆以上最大的港埠物资集散地,历来被誉为“西南要会”,是兵家必争的战略要地。

抗战记忆

泸州市地处川南长江与沱江交汇处,顺流东下可直达重庆,毗邻云南、贵州两省。凭借险峻的山川地形、便利的水陆交通、三省通衢的区位优势,以及发达的农业经济与丰富的物产,泸州成为长江上游重庆以上最大的港埠物资集散地,历来被誉为“西南要会”,是兵家必争的战略要地。

抗日战争期间,泸州作为大后方西南地区的重要军事基地和兵员、物资转运中心,抗战后期“驼峰航线”的重要节点,国际通道川滇公路川境段贯穿全境,承担了艰巨的抗战支援任务。

泸州以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全民抗战的壮举,特别是在中国共产党高举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泸州人民为挽救民族危亡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书写了众志成城、奋勇抗战的光辉篇章。

回顾历史

抗战时期泸州的重要贡献

“抢筑抗战生命线”——泸州的交通运输保障

水上运输方面,泸州扼守长江、沱江交汇要冲,是川滇黔三省物资转运的“黄金水道”。抗战爆发后,泸州作为西南抗战物资集散地,长江航运承担了全国近30%的内迁物资运输任务。1937年至1941年,泸州组织4000余艘木船开展“川江大抢运”,演绎了泸州版的“敦刻尔克大撤退”。

据《泸州航运志》记载,川江抢运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以兵运为主,运送川军出川抗日;第二阶段为武汉保卫战期间,抢运军粮和食盐,泸州大河帮组织400艘木船突破日军封锁,运送80万石军粮至武汉,2000艘盐船济鄂,保障食盐供应、稳定民心;第三阶段抢运内迁工厂、学校和入川难民,因江水枯竭、滩险流急,航行极为艰难,纤夫们以人力背纤拉船,事故频发,书写了川江抗战史上最为悲壮的一页;第四阶段主要抢运军工设备,有力支持了抗战后勤生产。

陆路运输方面,1938年初,“抗战生命线”滇缅公路与川滇公路正式动工。泸州承担了隆昌至叙永赤水河段这一关键路段(川滇东路),公路全长275公里,占川滇公路总长的三分之一。10万民工以一锄一镐、肩挑背扛的原始方式,餐风饮露、日夜奋战,仅用8个月便全线贯通,几乎是用双手“抠出”了这条维系抗战的“生命线”。该路在后继维护中始终保持畅通,成为接受国际援助与华侨捐献物资的唯一陆运通道。据不完全统计,经此运输的汽车超1万辆、战略物资49万余吨、燃油20万吨、武器弹药20万吨、棉纱布匹3万余吨,同时出口川黔地区的桐油、猪鬃、钨砂和锡锭等物资数十万吨。1942年,中国远征军3个军8万余人经此进入缅甸对日作战。

空中运输方面,1941年国际陆海通道相继中断,中国陷入完全被封锁状态。1942年5月,中美开辟“驼峰航线”,成为国际援华的唯一空中通道。为保障航线运转,泸州承担蓝田机场建设任务。1945年3月,泸县、合江县、叙永县等的8万余民工集结蓝田,仅用3个月就完成土方90万立方米、石方13.78万立方米,建成2200米跑道和13个机堡,创造了航空史上的奇迹。蓝田机场与印度汀江、昆明巫家坝机场并列为驼峰航线三大主力机场,起降战机千余架次,为滇缅战场输送大量兵员与弹药。

“战略大后方”——泸州的后勤支援体系

泸州凭借独特的地理和交通优势,成为拱卫陪都重庆、连接前后方的战略要地,为内迁机构、工厂和人员提供重要支撑。1938年2月,河南省巩县兵工厂西迁至泸州罗汉场,改组为第23兵工厂,占地1682亩,招募1800人参与建设,日夜卸运万余吨设备,成为抗战武器弹药供应的重要基地。1939年,原国民政府组建的“学兵总队”(即化学兵部队,为保密起见,隐去了“化”字)迁驻泸州纳溪,隐蔽建设防化基地,开展防化试验。面对日军封锁导致的汽油短缺,泸州酿酒业转型生产酒精燃料,先后建立泸县、金川、亚二等11家酒精厂,将本地烧酒提纯为动力酒精以替代汽油,其中亚二酒精厂月产达7万加仑,在蓝田兵站直接供给川滇公路运输车辆。

“无川不成军”——泸州的民族英雄

作为四川抗战的重要兵源地之一,抗战期间,泸州累计输送兵员5万余人,连年超额征召壮丁,总数超12万人。1945年,抗战的最后关头,四川省军管区下令紧急征兵,泸州超额4968名完成任务。据统计,四川出川将士伤亡人数约占全国五分之一。

《泸州市志》记载,泸州有2022名官兵壮烈牺牲,包括校官4人、尉官10余人。其中,有八路军指战员向前进、许邦宁,川军首位殉国团长林相侯,国民革命军第23集团军副师长兼旅长袁治等。泸县、叙永、古蔺三县多数阵亡将士未能留名,成为无名英雄。

1942年至1945年,蓝田兵站转运士兵、救治伤员,成为中国远征军后方大本营。

“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泸州的支前壮歌

在中共泸县中心县委领导下,泸州人民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抗日救亡运动。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起,党组织就在工人、学生中宣传抗日,要求川军出川抗日。

1939年,中共泸县中心县委派出30多名党员组织300余人参加抗敌后援会。抗战时期,数万民工参与构筑江防工事、抢修机场公路,妇女组织“战地服务团”慰问伤员,学生成立“抗日宣传队”深入乡镇动员,形成“有钱出钱、有力出力”的全民抗战格局。

期间,日军对泸州进行12次轰炸,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但泸州人民仍无私奉献,承担公债10亿元;募集3万件棉背心,仅合江县就捐出寒衣2万件;1941年捐款购买“泸州一号”“泸州二号”飞机。1944年,泸县献金5300万元、合江献金1450万元,冠甲全川。抗战期间,泸州在劳役、纳粮、公债等方面居全川之首,为持久抗战奠定物资基础。

“还我河山”——泸州的文化抗战

面对日军文化渗透,泸州各界以笔为枪,创办《川南日报》《抗日旬刊》《抗日新闻》等报刊,揭露日军暴行,传播抗战思想,号召民族统一。

泸州师范学校、川南联立中学等校师生组成“巡回宣讲团”,以话剧、歌咏等形式唤醒民众斗志。西南联合大学内迁叙永期间,成为文化抗战的重要阵地,学校进步社团“社会科学研究会”先后出版《流火》《山泉》《野草》等墙报,时任西南联合大学教授的朱自清通过抗战演讲等形式,积极开展抗日救亡运动。1941年,老舍、曹禺等作家到访泸州指导“抗战剧社”创作,留下《保卫大西南》等一批反映泸州人民抗争的作品。泸州籍画家、美术教育家蒋兆和创作的《流民图》,以恢弘画卷展现中华民族在苦难中的挣扎与不屈,成为民族精神的象征。

1944年,泸县新生活运动委员会加强抗日宣传,在长江南岸东岩上书刻“还我河山”四个大字;冯玉祥将军在合江赤水河观音岩上题刻了同名大字,并署名“冯玉祥”。泸州,成为西南文化抗战的重要堡垒,“还我河山”是泸州人民最直白的抗战宣言,凝聚了抗战必胜的信念。

昭示未来

泸州抗战历史的深刻启示

铭记历史、共创未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的壮阔进程中孕育出伟大抗战精神,向世界展示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泸州抗战史是中华民族抗日救亡的生动缩影。从徒手筑路的民工、呼号前行的船工,到酒精厂中挥汗的工人、岩壁上刻字的石匠;从12万出征儿郎到2022名阵亡烈士;从蓝田机场的奇迹到驼峰航线的坚守——每一个历史片段都凝聚着普通人为家国存亡付出的血汗与生命。

泸州儿女展现的崇高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气节,正如冯玉祥将军1944年在合江所题:“此间同胞爱国超越人前”。泸州人民的奉献精神已融入民族血脉,化为奋勇向前的不竭动力。

迈步新时代,奋进新征程,伟大抗战精神必将激励酒城儿女以更加昂扬的姿态投身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以实干实绩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泸州新篇章,让这座英雄城市继续焕发新的荣光。

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泸州新篇章,必须始终坚定“永不言败”的必胜信念

抗战时期,在强敌入侵、山河破碎的至暗时刻,泸州人民坚信胜利终将到来,以如磐信念支撑艰巨任务,创造奇迹。

泸州抗战的历史启示我们,只要坚定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就能在推进高质量发展和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创造新成绩。

当前,泸州正处于全力以赴拼经济搞建设的关键时期,面临产业转型、区域竞争、深化改革、文旅商融合发展等多重挑战,更需从抗战精神中汲取信念力量。我们要锚定目标、保持定力,破除“偏安”意识,克服“躺平”心态,以“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决心和“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境界,一茬接着一茬干,一棒接着一棒跑,持之以恒将宏伟蓝图变为美好现实。

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泸州新篇章,必须大力弘扬“铁打泸州城”的拼搏精神

抗战时期,泸州在强敌封锁、敌机轰炸下屹立不倒,军民同仇敌忾、不畏强暴,同心铸就了钢铁防线,无愧于“铁打泸州城”的历史赞誉,更成为穿越时空的精神共鸣。

泸州抗战的历史启示我们,只要发扬敢于斗争、勇于攻坚的拼搏精神,就一定能从胜利走向胜利。站在新的历史起点,面对城市建设、产业发展、园区改革、乡村振兴等“硬骨头”,我们必须拿出“拼”的劲头和“铁”的作风,发扬“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艰苦奋斗精神,不畏难、不服输,在招商引资一线、项目建设前线、改革开放试点中勇于攻坚克难,在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解决重大矛盾中敢于攀高比强,加力加劲推动高质量发展,持续擦亮“铁打泸州城”的精神品牌。

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泸州新篇章,必须自觉肩负“战略大后方”的使命担当

抗战时期,泸州将区位潜力转化为抗战实力,用后方的默默支持支撑着前线抗战,为国家筑起坚不可摧的后盾。

泸州抗战的历史启示我们,立足自身优势,又融入国家战略,才能最大限度实现更高层次的价值。当前,泸州承载着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南翼支撑、筑牢长江上游生态屏障、打造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建设等使命,唯有“躬身入局,挺膺负责,乃有成事之可冀”。我们要跳出泸州看泸州,在全国全省大局中找准方位,将区位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加快打造开放高地、交通物流枢纽,在服务国家、全省战略中展现新担当新作为。

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泸州新篇章,必须持续汇聚“团结共奋斗”的磅礴伟力

抗战时期,在中华民族亡国灭种的紧要关头,从出川抗战、捐资助战到文化抗战,泸州人民以民族大义为重,凝聚成无坚不摧的抗战力量。

泸州抗战的历史启示我们,只要全体人民胸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同心同德、众志成城,就能形成闯关夺隘的攻坚合力。当前的泸州发展任务繁重,风险挑战交织,更须团结一切力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我们要传承弘扬伟大抗战精神,砥砺强国之志,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坚持人民至上,凝聚各方智慧力量,以坚定的信念、无畏的勇气、强烈的担当,在泸州这片红色沃土上继续创造新的辉煌,书写属于我们这一代人的壮丽篇章。

(参考资料来源:《中国共产党四川历史第一卷(1921—1949)》《中国共产党泸州历史(第一卷)(1921—1949)》《泸州人大抗战》《烽火岁月的记忆——抗日战争时期的泸州》等)

来源:方志四川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