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石油新版图(二)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9-03 22:21 2

摘要:回望来时路,持续积淀成长,中国石油早就以冀东油田分布式自发自用光伏发电项目、吉林油田昂格55万千瓦风电项目、大庆油田林甸160万千瓦风光发电项目等一系列重大新能源项目,彰显了应对新能源时代挑战的决心与实力。

多能并进的全面突破

在新能源业务全链条上,中国石油多点开花,不断取得新突破。

文‖本刊记者 陆晓如 张 腾

回望来时路,持续积淀成长,中国石油早就以冀东油田分布式自发自用光伏发电项目、吉林油田昂格55万千瓦风电项目、大庆油田林甸160万千瓦风光发电项目等一系列重大新能源项目,彰显了应对新能源时代挑战的决心与实力。

在新能源赛道上,中国石油这头大象早已不是“转身”,而是“起舞”——正以“油气热电氢”协同发展重塑自身能源版图,正在持续构建一个更加多元、绿色、高效的能源供应体系,正在开创传统能源企业转型的“中国范式”。

供图/朱俊霖

从绿电自用到电网玩家

4月28日,国家能源局在例行新闻发布会上称,我国风电光伏发电合计装机达到14.82亿千瓦,历史性超过全口径的火电装机(14.5亿千瓦),今后也将成为常态。

里程碑式转折的背后,闪耀着中国石油的身影——截至2024年,中国石油风光发电量47.2亿千瓦时,新增风光发电装机规模495.4万千瓦。

风电与光伏是中国石油较早进入的新能源赛道。在“十三五”后期,中国石油便将风光发电纳入“清洁替代”主路径,启动“自发自用、富余上网”的双重电力模式,构建以油区负荷配套为核心的分布式光伏网络,并在有条件区域推进集中式大基地开发。

“十四五”以来,中国石油加速向外送型绿电转型,推动风光发电由辅助能源向战略电力资产进阶。根据最新统计,中国石油风光发电项目已覆盖20个省份,累计装机超过1300万千瓦,逐步具备区域绿电平衡与交易能力。

长庆油田堪称典型。其在2647个站点布设分布式光伏,总装机突破30万千瓦,日发电量超过200万千瓦时,为万台抽油机提供稳定绿电。

玉门油田是典型的分布式发电盈利样本。

地处甘肃日照强、土地成本低的资源带,玉门油田将光伏作为主攻方向。截至2024年,玉门油田已建成6个光伏电站,总装机54.1万千瓦,年发电量约10.7亿千瓦时。按0.36元/千瓦时的电价计算,每年发电收益近4亿元。

由于采用集中式+分布式并行策略,同时利用西北地区增值税即征即退、所得税“三免三减半”政策,以及绿电消纳指标、碳资产交易等机制将政策红利转化为项目回报,有效抵御了补贴退坡风险,玉门油田光伏项目在实际运行中形成了较短的投资回收期(约6~8年),年均收益率达到8%~12%,成为绿色盈利的支柱板块。

与此同时,玉门油田将光伏接入油田配电网,实现本地清洁替代并降低采油用能成本,助力实现“零碳油田”目标。2022年7月,玉门油田荣获了国家能源局颁发的绿色电力证书。这是中国石油历史上首次获得国家认可的绿证。

进入2025年,中国石油风光项目继续开挂。

年初,塔里木油田首个百万千瓦级整装光伏项目——上库高新区低碳转型130万千瓦光伏项目成功并网发电,刷新了中国石油已投运单体规模最大光伏项目的纪录。2月,大庆喇嘛甸油田低碳示范区光伏发电量首次突破1000万千瓦时大关。上半年,长庆油田累计风光发电装机32.9万千瓦,绿电发电量创历史新高,达2.96亿千瓦时;吉林油田新能源发电量突破7亿千瓦时,昂格55万千瓦风电项目成为东北地区规模最大的绿电外送基地……

“中国石油的风光布局正呈现‘两头强’:一头是长庆、塔里木等建设集中式外送型电源基地,一头是吉林、玉门等老油区以分布式发电带动本地负荷降本。”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经济管理学院教授金镭指出。

从“站场绿电化”到“绿电上大网”,风光发电已不再是中国石油的过渡性能源补充,而是成为支撑中国石油向综合能源商转型的主力军。

实现氢能全产业链全覆盖

甘肃酒泉,一片深蓝色光伏板在阳光下闪着金属光泽。玉门油田可再生能源制氢示范项目正昼夜运转。通过输氢管道、管式槽车,这里生产的绿氢不断为当地化工、冶金、交通等产业提供清洁能源。

中国石油将氢视为新能源布局中的潜力股。“十四五”以来,中国石油将氢提升为战略性新兴业务,在氢能领域的布局明显加速。

2022年6月5日,中国石油发布了《中国石油绿色低碳发展行动计划3.0》,力争2050年供氢商品量达到国内市场份额的30%以上。近年来,中国石油遵循“战略布局、稳步推广、规模发展”的三步走策略,专注于多元化制氢技术的研发、低成本高效储运氢的探索,力求成为国内领先的氢能供应商、贸易商和服务商,覆盖氢能全产业链。

青海海西100万千瓦风光气氢项目、内蒙古鄂尔多斯苏里格300万千瓦风光气储氢一体化示范项目、长庆油田油气田区域50万千瓦风光一体化基地项目、青海格尔木100万千瓦风光气氢项目……截至目前,中国石油已在内蒙古、青海、吉林、甘肃等地布局了多个绿氢项目,积极探索绿氢与炼化、运输、城市供能等场景融合。

玉门油田走在了中国石油氢产业链布局的前列。

2021年1月,玉门油田在甘肃省率先建成了集氢气压缩、装车与储氢为一体的玉门油田炼化总厂氢气加注站。紧接着,2022年,玉门油田迅速铺设了甘肃首条中长距离输氢管道,将玉门油田炼化总厂氢气加注站与玉门市化工产业园区紧密相连。

进入2023年,中国石油首个规模化可再生能源制氢项目——玉门油田可再生能源制氢示范项目一期工程制氢装置顺利投产。该项目年产氢气2100吨,氢气纯度达到99%。通过输氢管道及管式槽车等设施,将高纯度氢气高效送至玉门油田炼化总厂及周边化工企业,实现了氢气从生产到利用的全流程高效贯通。

“长庆油田推进中国石油首个在役天然气管道掺氢输送试验项目,推进采出水制氢试验,构建与本地气网协同的氢能微循环系统。依托苏里格风光气储氢一体化项目,未来将形成绿氢‘制取—储输—应用’一体化平台,支撑鄂尔多斯盆地氢能产业集群发展。”长庆油田在役天然气管道掺氢输送试验项目负责人、长庆油田首席专家王登海介绍说。

长庆油田还代表了氢在油田作业端应用的新路径。

国内首个“氢代油”绿色钻井示范工程落地长庆油田。在长庆油田采气一厂部署的1.5兆瓦分布式氢电系统,为钻机提供零碳动力。2025年初,井深3000米的钻井作业任务顺利完成。这一技术验证标志着氢能在高强度、连续性工业应用场景中具备可靠性与经济性,拓展了氢能“用”的边界。

制氢端,氢总产能8100吨/年,玉门油田、大庆油田等加快向“油气热电氢”综合能源供给进发,同步加紧氢能装备的国产化突破;储运端,“一横一纵三支”北方氢能大管网计划正在有序推进,中国石油宁东天然气掺氢管道示范项目掺氢比例达到24%;在加氢站方面,上海销售、四川销售加氢站稳定运行,北京冬奥赛区4座加氢站总供氢能力达到5500千克/日,为近千辆氢燃料电池车提供服务……

“总体来看,中国石油的氢能战略已从‘点状制氢’迈向‘链式运营’。随着更多项目落地,氢能有望成为中国石油新能源业务中的第二曲线。”金镭表示。

北京冬奥会上,中国石油自主研发生产的绿氢成功点燃了太子城火炬台;2024年夏,中国石油牵头成立了“中国氢能产业联盟”;中国石油深圳新能源研究院承担多个科技部和国家能源局氢能重点项目,多个技术取得阶段性成果,形成千标方碱性电解水和百千瓦质子交换膜电解水制氢技术,参与制订发布全球首个绿氢标准《低碳氢、清洁氢与可再生能源氢的标准与评价》……无不彰显了中国石油的氢实力。

持续发力地热供暖

冬日清晨,走进北京城市副中心0701街区,居民楼窗户泛着暖意的水汽,空气中却几乎闻不到因供暖而产生的煤烟味。这背后,是中国石油在此打造的中深层地热供暖试点示范项目。

该项目是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重大工程之一,也是中国石油与北京市政府在新能源领域深化战略合作的标志性工程。项目由华北油田承建,包括地热井5口、地下热源站1座,设计井深2900米,井口温度52℃,供暖面积达35.3万平方米,服务居民3000多户。

“以前怕停电,现在就怕停地热。”一位当地居民笑着说,“这个供暖比燃气还稳,屋里能达到三十度。”根据测算,该项目年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7650吨,相当于造林11.4万亩。

供暖季时,河北任丘、河间等地的10余万住户同样用上了清洁环保的地热供暖。华北油田利用丰富的地(余)热资源,通过创新技术应用,不仅为群众过冬送去温暖,而且每年节约标煤约23万吨,减排二氧化碳约60万吨。

“冀中地区蕴藏着丰富的地热资源,具有温度高、分布广、稳定可靠等优点,地热资源总量相当于400亿吨标煤。这为华北油田深耕地热规模化开发提供了有利条件。”华北油田高级工程师郭晓光介绍说。

长庆油田的地热实践具有油田式巧思。

2024年,长庆油田在甘肃兰州七里河区投运了首个对外地热合作项目——马滩地热供暖示范工程。该项目依托油田原有的钻井经验,采用“定向井+大温差热泵”组合方案,供热面积达80万平方米,服务学校以及7211户居民,每年替代标煤7000吨,减排二氧化碳1.9万吨。

项目运行初期,有居民担心新型取暖会冷一截,但实际投运后,供暖温度稳定在18℃以上,且不依赖管道燃气与锅炉设备,热源几乎无波动、零事故。长庆油田还创新性引入“光热+地热+储热”联合供热系统,在晴好天气储存热能,在阴天由地热补足,进一步提高供热系统的稳定性和经济性。

除了外供,长庆油田还在内部站场探索“余热+地热”复合用能体系。在神木气田、姬塬油田等地,长庆油田建设了38座清洁热力示范站,覆盖2612座场站,年供暖能力超5.2亿千瓦时电当量。结合地热资源分布,采用“因地制宜、分区分类”的差异化供热模式,一方面提升了能源利用率,另一方面缓解了油区冬季能源高峰期调度压力。

在新能源板块中,地热不像光伏那样耀眼,也不似氢能那般前沿,却是最贴近民生、最具稳定收益属性的基础型选手。

早在2010年前后,中国石油便在冀中南等地展开浅层地热实验,随后通过收购、合作等方式逐步形成技术储备。尤其在“双碳”目标提出后,中国石油明确将地热供暖纳入清洁替代重点工程,结合油气钻探技术优势,加速向中深层地热资源进军。

截至2024年,中国石油累计地热供暖面积突破5000万平方米,遍及河北、河南、山东、甘肃、陕西等10多个高寒高耗能省份,是目前国内地热利用量最大的能源企业之一。

“中国石油在地热业务中的差异化优势体现在‘资源+技术’双驱动。一方面,众多油田与地热层结构相似,具备天然协同条件;另一方面,石油系统积累的大批钻井、测井、固井与热储评估技术,可直接转化用于地热开发,极大降低了初期投入和施工风险。”金镭说。

此外,借助自身在天然气分布与电网覆盖方面的基础设施优势,中国石油积极探索“气—热—电”融合发展模型。例如,在陕甘地区,推进“天然气调峰+地热基础+电热补充”三能互补机制,不仅提高了供暖系统的弹性和可靠性,而且提供了未来向分布式多能供应平台转型的可行范式。

随着政策对地热“非电利用”重视程度的提升,以及城市对高品质、低碳供暖需求的不断增长,地热这一低调但高效的能源走向了台前。为将地热从城市供暖的隐形冠军推向区域主力,中国石油持续发力中……

全面布局绿色出行

“替代能源累积效应爆发,成品油消费拐点提前到来。”《中国加油(能)站发展蓝皮书(2024—2025)》一语道出了油气下游销售板块面临的巨大挑战。

一方面,成品油消费下降趋势难以扭转。预计未来我国继续呈现成品油消费总量和汽柴油消费量下降的趋势。另一方面,我国新能源汽车的蓬勃发展带来了旺盛的充电需求,对加快建设充电基础设施提出了更高要求。预计2025年底国内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将超过4000万辆,2030年达到1亿辆以上,占汽车总保有量的25%以上。

在此背景下,中国石油近年来在下游板块的新能源业务布局显著加速。尤其在加氢站、充换电站等领域的发展,已成为其绿色转型的核心抓手。

有的放矢。2023年,中国石油收购了普天新能源有限责任公司100%的股权。

普天新能源是国内较早开展充电业务的央属企业,在车辆技术、动力电池、充电设备、碳交易及增值服务等领域均有布局,可提供城市新能源汽车应用推广与运营服务整体解决方案。另据中国充电联盟数据,普天新能源的公共充电桩数量超2万台。

同年,中国石油重组成立了中石油昆仑网联电能科技有限公司。

由此,中国石油通过加速建设新能源汽车充电平台,全面拉开了战略性布局充电市场、着力构建一体化新能源“充换电+”产业生态的大幕。

在广东、福建、上海、陕西等多个省份,中国石油所属销售企业纷纷打造投运“光储充”一体化超级充电站。中国石油已初步完成了充电桩业务在全国的战略性布局,为广大车主提供超预期的“电畅充、车畅行、人畅心”消费体验。目前,中石油昆仑网联电能平台用户数已超百万。

在换电业务发展上,中国石油积极联合行业头部企业,提早布局重卡换电市场。

2022年9月21日,由中国石油与中国石化、上汽集团、宁德时代和上海国际汽车城集团联合投资的上海捷能智电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正式成立。

新公司以动力电池租赁业务为核心,开展换电技术研发推广、电池运营管理、大数据服务等,构建车电分离完整生态,打造标准化平台,为新能源车主带来更安全可靠、方便快捷的出行体验。

截至目前,中国石油先后在贵州、四川、宁夏、内蒙古等多个省份建成投运重卡换电站,有的地区单车满电复活仅需3分钟。

以中国石油宁夏销售首座重卡换电站——中卫工业园重卡换电站为例。该站配备的7+1顶吊式重卡换电设备,可适用于牵引车、渣土车、搅拌车、垃圾转运车等车型。每天能为换电重卡提供168次满充、满换。

2024年,中国石油新建充换电站2880座,新增充电枪27309把。

在加氢业务发展上,中国石油销售公司充分利用现有网络终端及专业管理优势,大力投入“油气电氢非”综合能源站研发和建设,加氢业务按照“示范先行、合资合作、协同发展”原则,紧盯国家燃料电池产业示范城市群和氢能产业园区,先后布局建设了全国首批“油气电氢”一体化综合能源站。

2021年2月7日8时,中国石油河北销售张家口太子城服务区加氢站为冬奥崇礼赛区50辆氢能源旅游大巴加注氢燃料,加出了中国石油加氢业务“第一枪”。太子城加氢站成为了2022年北京冬奥会最大的氢能保供站点。

作为西南地区最大的油品销售企业,中国石油四川销售积极响应地方政府建设成渝两地绿色“氢走廊”规划,结合川内氢燃料电池车辆投放计划,编制“成渝氢走廊”节点城市加氢站点布局规划,进一步丰富氢能业务场景。中国石油在川首座加氢站——古城加油加氢站应运而生。投运以来累计服务氢能车辆7万余辆,加氢量超过64万公斤,减少碳排放量超1300吨。

如今,从白山黑水到天府之国,从鱼米之乡到诗意江南……在华夏大地全面布局,努力构建化石能源与清洁能源融合发展的低碳能源生态圈,中国石油的分布式光伏发电站点、综合能源站,如璀璨星辰闪耀在多省区大地,持续为车主绿色出行、地方绿色发展注入强劲活力。

在新能源产业竞争越来越走向拼硬实力、拼场景兑现、拼综合效率的阶段,中国石油基于政策导向、资源禀赋、自身情况,系统化、规模化发展的打法,或许正是中国传统能源企业走稳走好转型道路的底气所在。

来源:中国石油石化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