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医生,我不抽烟、不喝酒,也不爱吃海鲜,怎么尿酸还是高?”这是门诊中,一位年仅36岁的中层管理者在看化验单时的困惑。这个问题,不止一次出现在我的诊室里。高尿酸血症,已经悄悄成了现代生活方式病的“隐形杀手”。
“医生,我不抽烟、不喝酒,也不爱吃海鲜,怎么尿酸还是高?”
这是门诊中,一位年仅36岁的中层管理者在看化验单时的困惑。这个问题,不止一次出现在我的诊室里。高尿酸血症,已经悄悄成了现代生活方式病的“隐形杀手”。
据《中国高尿酸血症与痛风诊疗白皮书(2023)》统计,中国成人高尿酸血症的患病率已达13.3%,约相当于每8个人中就有1人“尿酸超标”。更值得警惕的是,它的“同伴”往往不是什么好角色——高血压、糖尿病、脂肪肝、冠心病,甚至肾衰竭。
那么,尿酸为何会升高?它是身体出了什么错?又该如何安全、有效地让它排出体外?
一位50岁的企业家,因脚趾红肿疼痛来就诊。检查发现尿酸高达580μmol/L(正常值男性为149-416 μmol/L),伴有轻度肾功能损伤。他并不知道,这些年频繁的应酬、无节制的宵夜和长期饮酒,是压垮身体的“稻草”。
尿酸,其实是体内“代谢垃圾”的一种。
它主要来源于两部分:体内嘌呤代谢(约占80%)和食物摄入(约占20%)。正常情况下,尿酸通过肾脏排出,维持着动态平衡。但一旦合成过多或排泄障碍,血中的尿酸就会堆积,形成高尿酸血症,甚至引发痛风、肾结石等疾病。
多数人以为,控制饮食就能解决问题。但临床经验告诉我们,仅靠“少吃”远远不够,因为80%的尿酸源自体内代谢,排不出去才是关键。
一个常见的误区是,患者以为自己“没发作痛风”就没事。实际上,“沉默的高尿酸”像埋在身体里的定时炸弹。它早在无声无息中,慢慢腐蚀血管,损伤肾脏,诱发胰岛素抵抗。
研究显示,高尿酸血症是慢性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并与心血管事件风险上升密切相关。
但也有反转的希望。一位患有高尿酸血症的退休教师,在坚持了一个习惯后,尿酸从523μmol/L降到了正常范围——每天晚饭后快走40分钟。她说:“我没吃药,但我动了。”
这并非偶然。尿酸的排泄,受饮食、运动、作息、精神状态等多重因素影响。而这,正是医生在门诊中总结出的“八个实用方法”:
首先,水是天然的“排酸剂”。每天饮水量达到2000-2500ml,能有效稀释尿酸,促进肾脏排泄。有肾结石病史者可适当增加,但要分次饮用,避免一次性大量喝水加重肾负担。
其次,控制体重,尤其是腹部肥胖。肥胖者尿酸排泄率明显下降,脂肪组织还会释放炎性因子,干扰代谢。减重的效果远比想象中明显。经验来看,体重每减少5%,尿酸可下降约30μmol/L。
第三,限制高嘌呤食物,但不等于“远离所有肉类”。许多患者因害怕吃肉而长期素食,反而导致营养失衡。建议选择低嘌呤的优质蛋白来源,如鸡蛋、低脂牛奶、豆腐等。动物内脏、海鲜、浓肉汤、啤酒则是“高危区”,应严格限制。
第四,戒酒,尤其是啤酒和白酒。酒精不仅促进尿酸合成,还抑制其排泄。临床中不乏“痛风发作后一瓶啤酒引爆”的案例。即使是红酒,也建议控制在每周1次、每次不超过150ml。
第五,增强运动,但避免剧烈运动。高强度运动会短期内升高乳酸,抑制尿酸排泄。更推荐快走、游泳、骑行等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每周至少3次,每次30-60分钟。
第六,合理安排作息,规律排便。夜间肾血流减慢,尿酸排泄减少,而长期便秘也会加重代谢紊乱。建议保持每天固定入睡时间,避免熬夜,早餐后排便形成生理性“排毒节律”。
第七,情绪管理不可忽视。焦虑、抑郁状态可通过激活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影响肾功能与代谢。患者常因生活压力大而忽略心理调节。推荐冥想、深呼吸、书写日记等简单方式缓解压力。
第八,中医调理作为辅助方案。如《黄帝内经》所言,“诸痛痹者,多属湿热”。高尿酸患者多表现为脾虚湿盛、肝郁化火。
中医辨证施治,如应用薏苡仁、泽泻、茯苓等药物利水渗湿,配合针灸、拔罐,有助于改善体质、促进排酸。在临床中,个体化中西医结合治疗常能取得良好效果。
但问题仍未完全解决:为何有些人严格控制饮食却尿酸依然居高不下?
这涉及更深层的代谢机制。有研究表明,肾脏对于尿酸的“重吸收”是关键环节——即使尿酸已经到了肾小管,它也可能被重新吸收入血,形成“内循环”。部分人群存在SLC2A9、ABCG2等基因变异,使其天生更易积累尿酸。
这就要求医生在治疗时,不仅关注“吃了什么”,更要识别“体质特点”和“肾脏代谢能力”。
在我的诊室中,一位长期尿酸偏高的女性患者,在查明家族中多人有痛风病史后,接受了低剂量非布司他治疗,联合生活方式管理,3个月后尿酸稳定在370μmol/L,并无副作用。
这说明,高尿酸并非单一饮食问题,而是综合代谢失衡的表现。治疗也必须从“源头”与“出口”同步调节。
回到文章最初的问题:“如何让尿酸排出体外?”答案并不神秘,却难在坚持。
它不是一招制胜的“灵丹妙药”,而是八个看似普通的生活细节:多喝水、少喝酒、常运动、控体重、睡得好、吃得对、情绪稳、体质调。
高尿酸血症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对它的忽视。它不是“富贵病”的标签,而是现代生活方式的警钟。
未来,随着精准医学的发展,基因筛查、代谢评估、中西医结合治疗将共同为患者提供更个性化的排酸方案。
正如医学家威廉·奥斯勒曾说:“医学的艺术,是在不确定中找寻可能性的科学。”
尿酸的调控,正是这门艺术的缩影。
那么,下一个问题也许是:如果尿酸只是冰山一角,我们是否也该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节奏与身体语言?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学分会. 高尿酸血症与痛风诊疗指南(2023年版)[J]. 中华风湿病学杂志, 2023,27(6):409-419.
[2]李建国, 陈晓红. 高尿酸血症与慢性肾病的相关性研究[J]. 中国实用内科杂志, 2024,44(2):150-154.
[3]张丽娟, 王志强. 中西医结合治疗高尿酸血症的临床研究进展[J].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2023,43(11):1342-1346.
声明: 本文内容基于权威医学资料及临床常识,同时结合作者个人理解与观点撰写,部分情节为虚构或情境模拟,旨在帮助读者更好理解相关健康科普知识。文中内容仅供参考,不能替代专业医疗诊断与治疗,如有身体不适,请及时就医。
来源:十八健康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