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大学校徽蕴藏哪些巧思?中山大学校徽被玩坏,人大学生解释校徽每次都脸红,医科大学校徽都有蛇……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03 21:34 2

摘要:提到大学校徽,很多人觉得只是 “印在毕业证上的图案”,可实际上,一枚小小的校徽里藏着太多门道 —— 有的因为谐音梗被玩成 “网红”,有的靠独特符号让学生解释时忍不住脸红,还有的行业特色鲜明,一看就知道是学医学、学地质的。

校徽的设计里,都藏着大学想诉说的故事

提到大学校徽,很多人觉得只是 “印在毕业证上的图案”,可实际上,一枚小小的校徽里藏着太多门道 —— 有的因为谐音梗被玩成 “网红”,有的靠独特符号让学生解释时忍不住脸红,还有的行业特色鲜明,一看就知道是学医学、学地质的。

这些校徽不只是学校的 “门面”,更是把历史、理念、专业特色浓缩在方寸之间的 “文化密码”。

今天就来扒一扒那些有意思的校徽,看看不同大学的 “徽记语言” 到底有多妙。

一、中山大学:被 “双鸭山” 带火的校徽,谐音梗里藏着国际范儿

要说最出圈的校徽,中山大学绝对能排上号,不是因为设计多惊艳,而是被网友的 “谐音梗” 玩出了新高度 ——“Sun Yat-sen University” 的英文缩写,被调侃成 “双鸭山大学”,连带着校徽上的元素都成了网友玩梗的素材。

但抛开玩笑,中大的校徽其实藏着满满的细节,既懂传统又有国际视野。

中大校徽的主体是标志性的 “大钟楼”,这是学校的历史建筑,见证了近百年的办学历程,钟楼旁边搭配中式园林的洞帘设计,把西式建筑和东方美学揉在了一起,暗合 “中西合璧” 的办学理念。

外圈则用中英文标注校名,既保留了对孙先生的纪念,也体现了面向国际的办学定位。

原本严肃的校徽,因为 “双鸭山” 的谐音梗变得接地气,反而让更多人关注到背后的历史内涵 —— 这大概是 “意外走红” 里最有意义的案例,毕竟能让大家笑着了解校史,也是一种成功的文化传播。

其实这种 “谐音梗出圈” 也给其他大学提了个醒:校徽不用搞得太严肃,适当的 “接地气” 反而能拉近和学生、大众的距离。

现在很多中大学生会把 “双鸭山大学” 的趣味周边带在身上,既是自嘲也是对学校的热爱,这种轻松的氛围,比生硬的 “校徽教育” 管用多了。

二、人大校徽:三个 “小人” 让学生脸红?藏着最直白的办学初心

中国人民大学的校徽,每次被外人问起,不少学生会忍不住脸红 —— 不是设计不好看,而是三个并列的小 “人” 太有辨识度,简单到让人觉得 “是不是太直白了”。

可别小看这三个 “小人”,背后藏着人大从抗战时期就延续下来的办学初心。

人大校徽的设计源于陕北公学,当时学校的使命是培养 “为人民服务” 的人才,所以校徽直接用篆书 “人” 字变形,做成三个简洁的 “火柴人” 造型。

这三个 “人” 可不是随便摆的:既象征 “人民的大学”,凸显办学根基;也代表 “以人为本”,强调教育的核心是培养人;还暗含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的治学态度,以及 “三人成众” 的集体精神。看似简单的线条,把学校的历史渊源、办学理念和人文精神全装进去了。

现在有人觉得这个设计 “太朴素”,但正是这份朴素,让人大的校徽有了独特的记忆点。比起花里胡哨的图案,三个 “小人” 一出现,大家就知道是人大,这种 “一眼识校” 的辨识度,比复杂的设计更珍贵。

而且对学生来说,每次看到校徽上的 “人”,就能想起 “为人民服务” 的初心,这种精神提醒,比任何口号都更有力量。

三、医科大学校徽:为啥都绕不开一条蛇?这是全球通用的 “行医密码”

不管是北京协和医学院、天津医科大学,还是北京大学医学部,它们的校徽里都有一个共同元素 —— 一条缠绕在杖上的蛇。

不明所以的人会疑惑 “学医为啥要跟蛇挂钩”,其实这条蛇不是随便加的,而是全球医疗行业公认的 “符号密码”。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

天津医科大学

北京大学医学部

重庆医科大学

这个设计源自古希腊神话里的医神阿斯克勒庇俄斯:传说他有一根能治愈疾病的权杖,权杖上缠绕着一条蛇,蛇在古代有 “重生”“治愈” 的象征(比如蛇蜕皮代表生命循环),后来这个形象就成了医学的标志,连世界卫生组织的 logo 里都有类似元素。

国内医科大学用这个图案,一是和国际接轨,让大家一眼就知道是医学类院校;二是传递 “救死扶伤” 的医德,提醒学生牢记行医的初心。

除了蛇杖,医科大学校徽还会加其他元素,比如协和医学院的校徽,在蛇杖旁边加了书本和橄榄枝,书本代表医学知识,橄榄枝代表和平与健康;北大医学部的校徽,则把蛇杖和北大的传统校徽元素结合,既保留北大的基因,又凸显医学特色。这些细节让校徽不只是 “符号”,更成了医学精神的传承载体。

四、校徽里的 “汉字魔术”:北大的 “三人成众”,清华的 “绳纹藏规矩”

很多大学的校徽喜欢用汉字做文章,不是简单地把校名写上去,而是把汉字变成 “有故事的图案”,北大和清华就是其中的代表。

北大的校徽是鲁迅先生 1917 年设计的,用的是篆体 “北大” 二字,却藏着精妙的巧思:上面的 “北” 字,像两个侧身站立的人背对背,下面的 “大” 字,像一个正面站立的人,合起来就是 “三人成众” 的意思,蔡元培校长希望北大师生能 “开启民智、团结众人”。到了 80 年代,校徽外圈加了 “Peking University” 和 “1898”(建校年份),既保留了传统的篆体韵味,又多了国际视野。

现在每次看到这个校徽,就能想起北大 “兼容并包、思想自由” 的精神,这就是汉字设计的魅力 —— 不用多说,图案本身就会 “说话”。

清华的校徽是三同心圆设计,最核心的是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的校训,用篆体写在中环,外圈加了齿轮边和中英文校名,三个圆圈的边缘还有绳纹。

绳纹看着不起眼,其实是在提醒学生 “要有规矩、有韧性”,齿轮则象征清华的工科特色。

整个校徽既有传统文化的厚重,又有现代工业的严谨,和清华 “文理渗透、工科见长” 的办学特色完美契合。

五、非圆形校徽:南大的 “貔貅护雪松”,重邮的 “三角藏山城”

大部分大学校徽是圆形的,但有些学校偏要 “不走寻常路”,用盾形、三角形、梅花形等造型,反而更有辨识度,南京大学和重庆邮电大学就是典型。

南大的校徽是盾形的,源自当年中央大学的校徽,中间是一株雪松 —— 南京的市树,象征南大 “坚忍不拔” 的精神,雪松下面是一本打开的书,标注着 “1902”(建校年份)。

最有意思的是盾形的两侧,各有一只貔貅,这是南京作为六朝古都的神兽,寓意 “守护”,既守护学校的安宁,也守护学子的成长。

整个设计把南京的城市特色、南大的历史传承和精神追求全融在一起,盾形的造型又多了一份庄重感,一看就有 “百年名校” 的底蕴。

重庆邮电大学的校徽更特别,是少见的三角形。

三个套叠的三角形,既像重庆 “山城” 的层层地形,又像校园所在的南山文峰塔,最外层的三角环还做成了邮票齿孔的样子 —— 这是邮电专业的特色,一看就知道是学通信的。

这种把 “地域特色 + 专业特色” 融入造型的设计,比圆形校徽更有记忆点,也让校徽成了学校的 “专属名片”。

六、校徽里的 “地标建筑”:武大的老图书馆,兰大的积石堂

很多大学会把校园里的标志性建筑放进校徽,这些建筑不只是 “好看的风景”,更是学校历史的见证,武大的老图书馆和兰州大学的积石堂就是如此。

武大的校徽主体是老图书馆的造型,这座建筑在狮子山顶,是珞珈山的标志,1935 年建成,既有中国宫殿的飞檐画角,又有西式回廊的精致,中西合璧的风格特别显眼。

2013 年武大 120 周年校庆时,老图书馆改成了校史馆,虽然不再藏书,但它早已成了武大师生的 “精神地标”。

把它放进校徽,既是纪念历史,也是提醒学子 “不忘初心”,每次看到校徽上的老图书馆,就像看到珞珈山上的樱花和学风,亲切感油然而生。

兰大的校徽里有 “积石堂”,这座图书馆最早能追溯到 1909 年,名字取自《山海经》里 “大禹导河积石” 的典故,寓意 “饮水思源”。

积石堂的塔楼有玉兔、金乌、祥云等传统纹饰,庄重又典雅,见证了兰大近百年的发展。

把它放进校徽,既凸显了兰大的历史底蕴,也传递了 “不忘根本、踏实治学” 的精神,对在西北求学的学子来说,这枚校徽更像一份 “文化归属感”。

校徽不是 “摆设”,是大学的 “精神身份证”

看了这么多校徽,会发现它们不只是 “好看的图案”,更是大学的 “精神身份证”—— 有的藏着历史,有的显着专业,有的连着地域,有的载着初心。

一枚好的校徽,能让学生一眼认出 “这是我的学校”,也能让外人透过图案读懂学校的故事。

现在很多人会调侃校徽,比如把中大叫 “双鸭山”,但这种调侃里藏着热爱;也有人会因为校徽的设计爱上一所学校,比如被人大三个 “小人” 的直白打动,被医科大学的蛇杖吸引。

这就是校徽的魔力:它不用大声说话,却能把大学的精神悄悄传递给每一个人。

你还见过哪些有意思的校徽?是藏着特别符号,还是有让人会心一笑的设计?欢迎在评论区分享~

来源:狐狸先森讲升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