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首先是杭州人最关心的颜值,相较于杭州,上海的住宅设计普遍存在美感上的不足,就算是新房也是如此。
最近我去了趟上海,发现杭州人在居住品质和空间上简直太幸福了。
为什么这么说?举几个大家最关心的典型侧重一一来说吧。
首先是杭州人最关心的颜值,相较于杭州,上海的住宅设计普遍存在美感上的不足,就算是新房也是如此。
这和杭州发达的设计产业息息相关,尤其是绿城系设计院,GAD、GOA、GLA、九米等一大批由早期绿城设计院孵化、裂变而出的设计院在杭州大量落地住宅项目。
杭州本土房企也非常青睐这批绿城系设计院,优秀的建筑审美能力在近几年也征服了一大批的外来房企。
比如建发、招商等国央企,在近年也密集的和杭州的优秀设计院合作共创,进一步推动杭州近些年的新房立面审美上了一个大台阶。
上海显然就没有这么幸运,无论是早中期的住宅,还是当下的绝大部分普通新房都没有太多审美追求。
再者,在外立面材质的选用上,杭州市场也更为舍得下本。
就拿近些年流行的铝板立面来说吧。
在杭州,相当比例的单价3万+新房就可以做到三面乃至四面铝板,甚至某些板块2万级新房也用上了大面积铝板,如大江东、瓶窑等区域。
再不济的,即使是涂料立面,严格的市场环境下,平整度也有非常强的保证。
典型的如滨、绿等本土房企项目,涂料平整度甚至可以比肩铝板。
在我印象中,最典型的是华丰的春和云境,不仅平整度很好,整体的仿石质感也极其逼真,非专业人士很难具体分清哪块是铝质装饰、哪块是石材、哪块又是仿石漆。
而在上海,同样是刚改的六七万单价项目,几乎清一色都是涂料立面,并且有的连基本的平整度可能都没有保证。
小红书大量维权集中于立面用材、施工,这在杭州无疑是不多见的。
即使是某些八九万的改善项目,也很难逃脱涂料、真石漆这类低等级立面用材的大批量使用。
看房过程中,一个朋友不禁吐槽到,上海人民花了大几百万甚至上千万买的房子,样子连杭州的刚需房都比不上。
其次是景观空间,上海绝大部分的刚改、普通改善都难言品质。
还是以杭州购房人关注的露天泳池、戏水池等大面积水系为例,在杭州,滨绿万等房企的高配习惯下,几乎每个楼盘都或多或少有泳池、戏水池。
如滨江的蓝宝石、绿城的无边泳池、万科的度假水系、儿童戏水池等,还有兴耀的大面积景观水系。
可以说,在杭州,卷水已经成了一项必不可少的风尚。
但在上海,除了绿城项目,泳池基本成了刚需、刚改、普改住宅乃至新房的稀缺物种。
至于这两年杭州各家开发商疯狂内卷的高级架空层、会所等,在上海市场,更是一种普宅的奢侈。
究根到底,还是杭州这座城市的市场化太早熟了,从二十多年前,绿城、南都等本土房企就开了产品创造溢价这条路。
南星桥等板块更是成为各个本土房企的秀场。
二十余年间把杭州人的审美、品质鉴赏能力拔到了一个全国天花板的层次,因此无论是本土房企、还是外来大鳄,最终都会领略到杭州人的挑剔。
想要在这个市场混,必须拿出真本事。
再者,就是杭州市场在本轮人口流入爆发期之前,长期处于买方更为强势的供需关系,那么卷产品就一定是房企们的必选项,好的产品才有人买单,才有人愿意给出更多溢价。
直到本轮人口爆发周期,加上限价政策,杭州才出现了产品阶段性的大滑坡,好在本土房企保有一定的底线思维,让杭州在楼市高热+限价期间依旧保持了一定的产品下限。
上海相反,改开几十年来,一直都是中国第一大城市,数十年来人口持续大流入,存量和增量房产远远满足不了市场所需,那么绝大部分时间就处于卖方市场。
造一套卖一套,开发商自然少有所谓品质、品牌追求,资本成了决定市占的决定性因素,好房子、好产品就成了次要的。
不过随着人口持续流出,楼市下行的压力之下,上海也开始逐渐转向买方市场。
一些销售压力大的片区,比如普陀桃浦以及外环外等区域,开发商也开始了卷产品的倾向,不过相较于杭州烈度还是太低了。
说难听点,杭州3字头的兴耀、绿城等品牌新房,完全可以吊打上海七八万+的新房,可见杭州住房品质以及迭代速度。
当然,这样的迭代速度和长期以来杭州人喜新厌旧的习惯,杭州的房产淘汰速度也远快于大部分一二线大城市。
在杭州,很多看着还不差的中年房,已经开始不受待见,就算是当下楼市颇为火热时期,都仍需以价换量。
但在上海,杭州的这些中年房可能就是高品质次新,甚至是区域标杆。
因此,从居住品质上看,杭州人是无比幸福的,相对强劲的产业基础下,杭州的生活性价比也颇为突出。
换一个角度,这也意味着,杭州人的房产焦虑将会异常突出。
房子交付十年,或许在其他城市还是香饽饽,在杭州可能就被踢出核心资产序列。
这样的环境下,杭州人也就不得不持续奋斗在正向置换和资产保值的战斗中。
来源:杭州房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