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这个特殊日子,我想聊聊这所中国最牛大学(不是北大也不是清华)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03 21:03 2

摘要:有这么一所大学,虽然只存在了8年多,而且非常“穷”,困难重重,却成为世界教育史上的奇迹,甚至可以说100年来中国最牛的大学。

今天的阅兵你和孩子看了吗?太威武啦!

在抗战胜利80周年之际,我想从教育成长角度聊聊——

有这么一所大学,虽然只存在了8年多,而且非常“穷”,困难重重,却成为世界教育史上的奇迹,甚至可以说100年来中国最牛的大学。

确切来讲,它不是北大也不是清华,而是——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西南联大这响当当的名字,代表的是一个时代——1937 到1946,跨越了8年抗战。

它代表的也是三所名校——在抗战爆发后,由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南开大学南迁联合办学。

它代表的更是一系列响亮的师生名字,以及他们刚毅坚卓、爱国奉献、追求知识的精神。

(插图来自纪录电影《九零后》)

最穷的大学

西南联大的教室非常简陋,上面是铁皮的屋顶。下雨天,教授讲课,学生就听不见了,有时候就说,咱们停课赏雨吧。

这还算好的,更多的房子,还只有茅草屋顶。

这样的校舍,居然还是两位建筑大师设计的。

梁思成、林徽因夫妇

梁思成、林徽因夫妇来到昆明后,校长梅贻琦请他们为西南联大设计校舍。因为学校拿不出这么多经费,两人不断修改。

改到第五稿方案时,梅校长告诉梁思成:除了图书资料室做砖瓦建筑,部分教室用铁皮做顶,其余统统做茅草屋。

(粱、林设计的西南联大校舍,唯一的瓦顶房是图书馆)

每个班没有固定教室,教室里只有椅子没有桌子,根本无法摊开书本写字。宿舍阴暗潮湿,同样没有书桌,学校里唯一可以上自习的地方就是图书馆。那时西南联大有学生两三千名,图书馆却只能提供不到二百个座位。

走幸田在《我住在新校舍》里回忆:

“联大的厨房是世界上最脏的厨房之一,饭里菜里吃出苍蝇、老鼠屎、跳蚤、臭虫、甚至长串的头发,是很平常的事了。”

西南联大校舍

不光学校穷,教授和学生更穷。

梅贻琦

梅贻琦职位在政府可与总理平级,但他不光卖掉了汽车,辞退了司机,还几乎卖光了自己所有值钱的东西,为了组建学生服务社来承揽工程与项目,以赚取外快贴补教师们的困苦生活。到了1942年,家里有时连青菜汤都喝不起了,只能用辣椒拌饭吃。

梅校长夫人韩咏华,教务长潘光旦的夫人、袁复礼教授的夫人,这些尊贵的夫人,为了维持生计,自己制做并上街叫卖“定胜糕”。

物理系教授吴大猷为给妻子治病,每天到菜市场捡剩下的牛骨头为妻子熬汤。

闻一多每天上午在联大授课,下午在中学兼课,晚上批改了学生作业后,半夜还得为别人刻图章卖钱。

华罗庚一家六口,与闻一多一家八口合住在不到二十平方米的厢房里,因为拥挤不堪,华罗庚只好在西郊附近找了个牛圈,牛住下头,他们一家人住牛上面——一个用来堆喂牛草料的棚子里。

有次朱自清上街,被乞丐追着乞讨,朱自清被纠缠得无可奈何,说了一句:“别跟我要钱,我是教授。”乞丐听到这句话,扭头便走。连乞丐都知道:“教授教授,越教越瘦。”

不少学生从沦陷区两手空空跑到昆明,失去了家庭支持,几乎一贫如洗,只靠学校发放的补助金维生。有学生在日记中写道“学校快开学,纸笔都成问题……”

大家慢慢意识到贫穷的日子将会持续下去。于是学生当掉冬衣购买秋天新学期的参考书,天气变冷时又把书当掉,把冬衣换回来。

虽然生活清苦,联大师生们却不畏艰苦,教学不辍。

为躲避日机轰炸,教授们住得很分散。有的每天要步行几十里路来上课,但从不迟到。

钱穆为写《国史大纲》,住在偏远的寺庙里,需要每周四一早坐火车去昆明,才能赶上晚七时的课。到课堂时,发现很多校外旁听生,“争坐满室”,钱穆不得不爬上学生的课桌“踏桌而过,始得上讲台”。

孔祥熙曾拨十万大洋给西南联大建澡堂和改善伙食,联大师生全体投票,一致同意将这笔钱捐给昆明人民,以报收留之恩。

外敌入侵、民族存亡之际,西南联大校训是“刚毅坚卓”。 如今在清华校园还立着这块牌子。

“刚毅坚卓”,也是个人修养的高境界。

最牛的教授

(西南联大教授合影,左起周培源、梁思成、陈岱孙、林徽因、金岳霖、吴有训)

仅仅是一小部分西南联大的教授名单,已然光辉璀璨。

陈寅恪:国学大师,最早提出“敦煌学”的概念。

朱自清:现代散文家、诗人、教授。

钱 穆:中国现代著名历史学家。

罗常培:语言学家、语言教育家。

袁复礼:从事教育学、生物学、考古学和地质学研究,是我国地貌和第四纪地质学的创始人。

冯友兰:哲学大家。

陈省身:20世纪伟大的几何学家,国际上享有“微分几何之父”的美誉。

王竹溪:物理学家,取得多项重要成果。

饶毓泰:物理学家、教育家,我国近代物理学奠基人之一。

华罗庚:数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吴大猷:国际知名物理学家。

黄子卿:化学家,专于物理化学,精测水的三相点数据被确定为国际实用温标的基本参考数据之一。

叶企孙:物理学家、教育学家。

吴有训:物理学家,中国开展近代物理学实验研究的先驱者之一。

赵九章:气象学家、物理学家。曾获“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顾毓秀:文理兼通,学贯中西,他既是国际电机界大家,还集教育家、文学家、戏剧家、诗人、音乐家和讲学家于一身,在世界享有盛誉。

孙云铸:古生物学家、地质学家。中国古生物学、地层学的奠基人之一。

沈从文:文学家、历史学家。

周培源:著名力学家、理论物理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我国近代力学事业的奠基人之一。

梁思成:中国近现代著名建筑历史学家,建筑教育家和建筑师,中国建筑教育的奠基人之一,中国古建筑研究的先驱者之一,中国古建筑和文物保护工作的倡导者之一。

金岳霖:中国现代哲学家、逻辑学家,杰出的教育家,为中国第一批院士。

王 力:著名语言学家,中国现代语言学的奠基人之一。

陈岱孙:著名经济学家、教育家。

闻一多:著名诗人、学者、爱国民主战士。

钱钟书:博学多能,学贯中西的文学家、作家。因其多方面的成就,被誉为文化昆仑。

费孝通:著名社会学家、人类学家、民族学家、社会活动家,中国社会学和人类学的奠基人。

吴 晗:著名历史学家。

朱光潜:美学家,我国现代美学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也是第一个在中国广泛介绍西方美学的人。

在杨潇的《重走——在公路、河流和驿道上寻找西南联大》与何兆武的回忆录《上学记》里,讲述了一些教授的趣闻。

闻一多:

著名诗人、民主斗士闻一多,外貌给人的感觉会有点严肃。你知不知道,他居然也会“撒娇”?!

他在长沙临时大学(搬到昆明后才改名为西南联大)给妻子写信,一边抱怨饭菜不好,一边还说自己没有诉苦。

信中提到:“听说南开大学校长张伯苓先生还自己洗袜子,我也在照办。讲到袜子,那双旧的,你为什么不给我补补再放进箱子里?我自己洗袜子是会的,补却不会。”——杨潇《重走》

闻一多

历史系主任雷海宗:

在我的印象中,雷先生不但非常博学,而且记忆力非常了不起,上课没有底稿,也从来没有带过任何一个纸片,可是一提起历史上的某某人哪一年生、哪一年死,或某件事发生在哪一年,他全都是脱口而出,简直是神奇。或许正因为雷先生有这个天赋条件,所以他在看待历史问题时并不执着于某个偏僻的小题目,而是放眼世界,注重宏观历史理论的研究,这是很难做到的,而在当时考据盛行的气氛下尤其难得。——何兆武

沈从文:

沈先生讲课字斟句酌的,非常之慢,可是我觉得他真是一位文学家,不像我们说话东一句西一句的连不上,他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字都非常有逻辑性,如果把他的课记录下来就是很好的一篇文章。沈先生非常推崇《金瓶梅》,我现在印象还很深刻。 ——何兆武

校长梅贻琦:

那时候日本飞机经常来轰炸,我们天天跑警报……昆明不像重庆……没有山洞,所以一拉警报大家就往郊外跑……

大凡在危急的情况下,很能看出一个人的修养。比如梅校长,那时候五十好几了,可是极有绅士风度,平时总穿得很整齐,永远拿一把张伯伦式的弯把雨伞,走起路来非常稳重,甚至于跑警报的时候,周围人群乱哄哄,他还是不失仪容,安步当车慢慢地走,同时疏导学生。——何兆武

西南联大遭日机轰炸

最好的学生

8年时间,西南联大虽然只有4000名毕业生,却走出了2位诺贝尔奖获得者,4位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8位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174位两院院士(师生一起),及100多位人文大师,为中国和世界的发展进步做出了杰出贡献。

李政道中学毕业遇上日军入侵,经历九死一生,才从沦陷区逃到云南,进入西南联大物理系,师从吴大猷。1957年,他和联大同学杨振宁一起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

同为物理系的邓稼先,后来成为“两弹一星”元勋。

“一寸河山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军。”在征兵口号的激励下,大后方校园里的学子们纷纷投笔从戎,保卫家国。

仅西南联大就有800多人从军,其中包括校长梅贻琦的儿子梅祖彦,教务长张奚若的侄子。南开大学校长张伯苓的儿子张锡祜,从南开中学毕业后考入中央航校,因飞机失事生命停止在25岁。

电影《无问西东》中有一个故事也和西南联大相关。影片中为抗战牺牲的年轻飞行员原型是沈崇诲,江苏世家子弟,在清华土木系读书时投笔从戎,考入中央航校。

民族危亡之际,像这样舍弃安宁的校园投身抗日战场的学生,很多都牺牲了年轻的生命。他们的姓名,大多刻在位于今日云南师范大学呈贡校区内的“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的背面,总计834人——后人称之为西南联大“八百壮士”。

这样战乱的年代,这样艰苦的生活,每天面对生死的考验,西南联大的学生回忆起当年的感受,用到最多的一个词竟然是——

幸福。

似乎不可思议,这是为什么呢?

何兆武在《上学记》里提到:

我想,幸福的条件有两个,一是你觉得整个社会、整个世界会越来越美好,一是你觉得自己的未来会越来越美好。

这两个条件在我上学的时候恰好同时都有,当时正是战争年代,所以好像直觉地、模糊地,可是又非常肯定地认为,战争一定会胜利,胜利以后一定会是一个非常美好的世界,一定能过上非常美好的生活。

人总是靠着希望生活的,这两个希望是最根本的,所以那时候虽然物质生活非常之苦,可是觉得非常的幸福。

那是一所最穷的大学,却又是一所最富的大学,因为有追求。

那是一个最坏的时代,却又是一个最好的时代,因为有希望。

和那时相比,我们现在应该说身处盛世,但是每一代年轻人都有自己的难题,当下就有不少人对未来迷茫,既感受不到幸福,也失去了精气神。

在今天这个特殊的日子,希望你能把西南联大的故事讲给孩子听:

在如此艰难困厄的战争岁月里,年轻人却怀抱希望,认真读书,刚毅坚卓,正气长存。正是因为如此,他们亲手创造了美好的未来,并迎来了最终的胜利。

↓↓↓无论你是点赞还是点“在看”

来源:花生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