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超级细菌”的致命伪装:从腹痛到性命垂危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9-03 20:51 2

摘要:65岁的王阿姨(化名)身体一向不错,没有什么糖尿病、慢性肝病之类的基础病 。但从一个月前开始,她的右上腹就开始隐隐作痛 。起初,她并没太在意,以为是吃坏了东西,或者年纪大了岔了气。可这疼痛非但没有好转,反而越来越重,尤其是在深呼吸或者弯腰的时候,感觉就像有东西

65岁的王阿姨(化名)身体一向不错,没有什么糖尿病、慢性肝病之类的基础病 。但从一个月前开始,她的右上腹就开始隐隐作痛 。起初,她并没太在意,以为是吃坏了东西,或者年纪大了岔了气。可这疼痛非但没有好转,反而越来越重,尤其是在深呼吸或者弯腰的时候,感觉就像有东西在里面顶着一样 。

一个月后的一天,情况急转直下。王阿姨突然发起高烧,体温飙升到39.5℃,心跳得像打鼓一样快,一分钟149次,呼吸也变得急促困难,整个人都有些迷糊了。家人见状不敢耽搁,立刻将她送往了医院急诊。

谁也想不到,这场看似寻常的腹痛,背后竟隐藏着一个巨大的、足以致命的危机。一个狡猾的“杀手”不仅在她的肝脏里建立了一个巨大的“巢穴”,甚至已经派出了“先头部队”,悄悄潜入了她的身体要害。

一到医院,王阿姨立刻被推进了抢救室。血液检查结果很快出来了,每一项指标都触目惊心:

白细胞计数高达16.0 G/L,是正常值的近两倍,说明体内有严重的感染 。C反应蛋白(CRP)和降钙素原(PCT)这两个反映感染严重程度的“警报器”,数值双双爆表,分别达到了83.0 mg/dL和96.9 ng/mL 。肝功能指标严重异常,转氨酶飙升至正常值的十几倍,肾功能也出现了损伤

医生们的表情立刻凝重起来,必须马上找到感染源!王阿姨被紧急送去做了CT检查。当影像结果显示在屏幕上时,在场的医护人员都倒吸了一口凉气。

在王阿姨的右肝里,赫然出现了一个巨大的、低密度的病灶,测量下来尺寸竟有15.3厘米 x 11.2厘米!这是一个巨大的肝脓肿,体积堪比一个小号的哈密瓜。

然而,这还不是最糟糕的。胸部CT的影像显示,王阿姨的双肺上叶散布着一些斑片状和结节状的阴影 。这不是普通的肺炎,而是“脓毒性肺栓塞” 。

这个词听起来很绕口,但它的含义却非常恐怖:肝脏脓肿里的细菌和脓液小块脱落后,像“子弹”一样顺着血流,被射到了肺部,在肺里扎下根,形成了新的感染灶 。

诊断已明确:侵袭性肺炎克雷伯菌肝脓肿综合征(IKLAS) 。这是一种由特定类型的细菌引发的、以肝脓肿为“大本营”,并向全身“转移”播散的严重感染性疾病 。

肺炎克雷伯菌其实是一种很常见的细菌,但正如犬类中有温顺的金毛,也有凶猛的比特犬一样,肺炎克雷伯菌中也存在一个“高毒力”的亚型(简称hvKP)。引发王阿姨这场危机的,极有可能就是这种“超级细菌” 。

这种高毒力肺炎克雷伯菌有几个非常鲜明的特点:

攻击性强,偏爱健康人:和许多机会主义细菌不同,它不一定只找免疫力低下的人下手,很多时候,像王阿姨这样原本健康的个体也是它的攻击目标 。地域性明显,高发于亚洲:流行病学研究发现,IKLAS在亚洲地区的发病率正在不断上升,俨然成了一个具有区域特点的公共卫生挑战 。在过去三四十年里,它已经取代大肠杆菌,成为化脓性肝脓肿最主要的病原体。极易“转移”,四处播散:这是它最危险的特性。一旦形成感染,它就非常不安分,很容易通过血液循环跑到身体的其他地方,比如眼睛(可导致失明)、中枢神经系统(可导致脑膜炎),以及像王阿姨这样的肺部。据统计,发生转移性感染的比例在12%到28%之间 。

对于医生来说,面对这样一个狡猾而凶残的敌人,战斗刻不容缓。

治疗方案迅速启动。首先是“釜底抽薪”——医生为王阿姨进行了经皮肝脓肿穿刺引流术,将一根细管插入脓肿,把里面的脓液尽量抽出来 。其次是“精准打击”——根据药敏试验结果,医生选用了对这株肺炎克雷伯菌敏感的强效抗生素亚胺培南进行治疗。

一切似乎都在朝着好的方向发展。然而,几天过去了,王阿姨的病情并没有像预期的那样好转。她的高烧仍在持续,腹痛和呼吸困难的症状也未见缓解。

身经百的医生们立刻意识到:事情可能没那么简单。

他们再次对引流管分泌物和血液进行了微生物培养。这一次,一个令人意想不到的结果出现了——化验室里又长出了两种新的病原体:

鲍曼不动杆菌-醋酸钙不动杆菌复合体,以及一种真菌——奥默毕赤酵母

战场上,出现了新的敌人!

这并不是最初的肺炎克雷伯菌发生了变异,而是王阿姨在住院期间,发生了医院获得性感染 。那根救命的肝脏引流管,在引流脓液的同时,也不幸成了外部细菌和真菌入侵的“绿色通道” 。这些新来的“入侵者”,和原来的肺炎克雷伯菌一起,形成了一个复杂的“混合感染军团” 。

更棘手的是,药敏试验显示,新出现的鲍曼不动杆菌对之前使用的抗生素亚胺培南是耐药的 !这意味着,之前的“精准打击”已经变成了“无效火力”。

面对急转直下的病情和复杂的感染局面,医疗团队果断调整了作战方案。他们必须同时对付三种不同的敌人:肺炎克雷伯菌、耐药的鲍曼不动杆菌,以及奥默毕赤酵母真菌。一场“三管齐下”的药物总攻开始了 :

美罗培南:这是一种更高级别的碳青霉烯类抗生素,专门用来对付耐药的鲍曼不动杆菌 。替加环素:作为一种广谱抗生素,它能为打击多重耐药的革兰氏阴性菌提供额外的火力支援 。伏立康唑:这是一种强效的抗真菌药物,专门负责消灭奥默毕赤酵母 。

这个经过深思熟虑的“三药联用”方案,就像三支特种部队,分别扑向了各自的目标。

奇迹发生了。在新的治疗方案实施后,王阿姨的病情终于迎来了转机。她的体温恢复了正常,腹痛和呼吸困难的症状也显著减轻 。血液里的各项炎症指标,在经历了又一次飙升后,终于开始稳步下降,并最终恢复正常。

后续的影像复查更是令人振奋。B超和CT显示,那个曾经巨大无比的肝脓肿,在强效药物和持续引流的作用下,体积一天天缩小,从最初的15.3厘米,缩小到了7.4厘米,再到出院前的4.6厘米 。

在经历了长达一个多月的艰苦战斗后,王阿姨终于转危为安,顺利出院。三个月后复查,她已经完全康复,没有任何后遗症,生活质量也恢复到了良好水平 。

王阿姨的这场生死经历,不仅仅是一个成功的医疗案例,它更像一本厚重的教科书,给我们,无论是医生还是普通大众,都带来了深刻的启示。

警示一:不要轻视任何“不典型”的腹痛。

王阿姨最初的症状仅仅是腹痛,并没有发烧,这导致了诊断的延迟 。IKLAS的早期表现可能非常隐匿,对于没有明显诱因(如胆道疾病)却出现持续腹痛的患者,应保持高度警惕,及时进行CT等影像学检查,是避免延误诊治、防止发生远处转移的关键。

警示二:感染的治疗是一场动态的博弈。

初始治疗无效时,必须想到战局可能已经发生了变化。特别是对于接受了有创操作(如插管引流)的患者,要时刻警惕继发医院感染的可能 。反复进行微生物培养,根据药敏结果动态调整治疗方案,是打赢复杂感染战役的核心策略 。

警示三:面对重症,个体化和多学科协作是王道。

像王阿姨这样超过10厘米的巨大脓肿,对单纯引流和常规抗生素治疗的反应往往很差 。 这需要感染科、影像科、外科等多学科团队的紧密合作,制定出最适合患者的个体化治疗方案 。

王阿姨是幸运的。她的故事提醒我们,在医学的战场上,敌人正变得越来越狡猾和强大。只有保持高度的警惕,运用精准的侦察手段,并随时准备调整战术,我们才能在与这些致命微生物的战斗中,为更多的生命赢得生机。

参考资料:Wang Y, Dai M, Lei M. Case report: Invasive Klebsiella pneumoniae liver abscess syndrome. Front Med (Lausanne). 2025 Aug 14;12:1643389. doi: 10.3389/fmed.2025.1643389. PMID: 40893890; PMCID: PMC12390790.

来源:康讯士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