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青岛即墨鳌山湾畔,国内首个开放式海域“渔光互补”项目正悄然改写能源与海洋的对话方式——水上光伏板日均输送清洁电力,98基铁塔架起的33公里线路将绿电源源不断地送进千家万户。记者从现场施工部门了解到,作为青岛首个海上光伏项目,自今年5月30日并网发电以来,截至
在青岛即墨鳌山湾畔,国内首个开放式海域“渔光互补”项目正悄然改写能源与海洋的对话方式——水上光伏板日均输送清洁电力,98基铁塔架起的33公里线路将绿电源源不断地送进千家万户。记者从现场施工部门了解到,作为青岛首个海上光伏项目,自今年5月30日并网发电以来,截至9月1日,这片“蓝色能源田”已累计发电908.52万度,满足1万户家庭夏季用电,减排二氧化碳9400吨。未来如何实现“发电养殖两不误”?光伏板遮光会影响海洋生态吗?半岛全媒体记者带您探秘“海上发电站”如何激活蓝色经济新范式。
一份沉甸甸的夏日“绿电成绩单”
对于能源保供而言,夏季用电高峰是一场年度“大考”。今年夏季,这片向海而生的光伏矩阵,交出了一份亮眼的“绿色答卷”。
“项目首批机组于今年5月30日成功并网发电,装机容量达到38.4兆瓦。”中电建青岛即墨海上光伏项目执行经理廖臻彦向记者提供了一组精确的数据,“截至9月1日,在夏季用电负荷最高的这段时间里,我们累计上网电量已经达到908.52万千瓦时。”廖臻彦说。
908.52万千瓦时绿电,这意味着什么?廖经理给出了一个更贴近生活的解释:“相当于满足了约1万户家庭整个夏天的用电需求。”他还强调,不仅如此,这份“绿色能量”背后是实实在在的环境效益:相当于节约标准煤2780吨,减排二氧化碳约9400吨,为青岛的蓝天碧海减负增效。
那么,这些电又是如何从海上“流”进千家万户的?廖臻彦告诉记者,这主要归功于升压站核心区域那些庞大的设备。“海上光伏区产生的电能通过海底电缆汇集到这座陆上升压站,电压从66千伏经过主变压器升高到220千伏,然后通过这条长达33公里、拥有98基铁塔的专属线路,输送到国家电网神山变电站,最终融入整个山东电网,点亮夜晚、驱动清凉。”
这条蜿蜒的银色线路,成为连接浩瀚海洋与城市脉搏的“能量动脉”。“在刚刚过去的这个夏天,为缓解区域用电紧张贡献了不可或缺的绿色力量。”他说。
未来将走“发电+养殖”模式
如果说发电量是项目的“经济账”,那么其开创性的“渔光互补”模式,则是一笔更具长远意义的“生态账”和“民生账”。
光伏阵列区成千上万根桩基稳稳扎根海底,托举起整齐划一的光伏板。透过清澈的海水,未来还将有另一番天地。“我们可不是简单地在海里插上板子就完了。”廖臻彦笑着否定了简单的想象,“未来实现‘水上发电、水下养殖’是我们的核心亮点。”他说,目前,主要创新实践两种模式:网箱养殖+光伏和多营养层次生态底播+光伏。
他详细解释道,在网箱养殖区,光伏系统占据海面以上空间,而其水下支撑结构则巧妙地为养殖刺参(海参)的网箱提供了附着点,实现“一竿两用”,空间利用毫无浪费。而更具生态智慧的是后者——在大片光伏区下方的人工海洋牧场上,未来将底播增殖刺参、脉红螺等高价值海珍品。更妙的是,光伏的桩基在海水中自然成为人工鱼礁,吸引贝类、藻类附着生长,逐渐形成一个多物种共存、食物链互补的微型生态系统。
“光伏板遮光会不会影响海洋环境?”面对记者的疑问,廖臻彦给出了科学的解答:“确实,遮光会一定程度上降低海域的初级生产力。但我们的养殖模式恰好形成了补充。网箱养殖产生的有机颗粒和营养盐,可以为周边水体提供养分。而密密麻麻的桩基上附着的藻类、贝类,不仅为养殖的海参、海螺提供了天然饵料,还能净化水质,吸引更多鱼类聚集,反而可能增加区域的生物多样性。”
他表示,这并非臆测,项目方已启动了长期的海洋生态监测,用科学数据来验证和优化这种立体化用海模式。
二期工程预计2026年开工
这场“蓝色革命”带来的,不仅是绿色电力和优质海产,还有对当地传统渔业转型和渔民增收的深远影响。
“项目从规划之初,就充分考虑如何与当地渔业融合发展。”廖臻彦说。项目建设虽占用部分传统养殖海域,但未来通过新型网箱和底播养殖,不仅恢复了原海域的养殖产能,更实现了提质增效。
它将改变周边渔民的生计。“项目直接吸纳了约100名转产转业人员,从事海上运维、生态监测、养殖看护等工作。”廖经理介绍,“更重要的是,通过带动海水养殖产业链升级和未来潜在的休闲渔业、滨海旅游业发展,未来预计可间接带动就业超过2000人。”这意味着,过去依靠传统捕捞、养殖的渔民,有了可成为“光伏运维员”、“生态养护员”甚至“旅游向导”的新选择,收入渠道更加多元,生活更加稳定。
廖经理介绍,未来,牡蛎筏式养殖不仅为海洋生态旅游增添特色,又可以丰富旅游内涵,吸引大量的游钓爱好者,促进部分渔民从海洋捕捞业转向旅游服务业,带动滨海旅游业、休闲渔业等相关产业链的发展,对盘活整个当地旅游业具有促进作用。
作为“首个”,意味着没有先例可循,其挑战与成本必然高于常规项目。廖臻彦坦言,目前海上光伏的造价、施工和维护成本确实普遍高于陆地光伏,且现行的电价政策对海上光伏的针对性支持尚有完善空间,项目经济性面临挑战。但这正是先行者必须承担的探索使命。
根据规划,该项目一期将累计完成1600多个光伏平台的安装。“截至目前,我们已安装354个。”廖臻彦说,“项目一期只是开始,二期工程正在紧锣密鼓地办理各项前期手续,预计2026年就能开工建设。”廖臻彦的目光投向远方更广阔的海域,全部规划115万千瓦装机容量建成后,年均可提供清洁电力约19.2亿度,减排二氧化碳170万吨,将成为青岛市乃至山东省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支撑。
来源:大众新闻-大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