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相关数据显示,全球的客家人,超过了1亿,成为世界上分布范围广阔、影响深远的民系之一。
客家,一个颇有争议的汉族民系。
相关数据显示,全球的客家人,超过了1亿,成为世界上分布范围广阔、影响深远的民系之一。
但是,关于客家的概念,一直存在着争论。
一种说法,客家人是中原的南迁汉人。《辞海》写到:客家人是生活在黄河流域的汉人,从西晋末年开始,他们因为战乱南迁,来到了粤、闽、赣、川等地区。
一种说法,客家人,先祖就是生活在赣闽粤交界山区的畲族,他们走出大山,与汉族移民结合,发展成为了“熟畲”,是客家人最主要的渊薮。
史书中,最先提到“客家”的,是康熙《永安县志》,其中对客家的表述很直白:“民多贫,散佚逋税,名曰客家”。
而到了今天,有更多的专家认为,客家人是广义的,是区别于当地土著的所有人。学者王力在《汉语音韵学》中就明确表述:客家人,是相对于土著而言的。
那么,客家究竟是什么时间形成,客家人祖地在哪呢?
本文从广东韶关南雄市乌迳镇新田村管中窥豹,了解一下:
新田村,一度被冠以中原迁徙岭南第一村,入粤祖地。
村子坐落于南雄狭长盆地的东北部,乌迳古驿道从这里通过,东起江西九渡中坝,盘山跨河,直达新田,自秦汉以来,成就了交通枢纽的地位。
如今,省道342线傍村而过,接通粤赣两地,延续着粤赣古丝绸之路的辉煌。
新田村的原住民,只有一个姓,就是李姓。
李姓,为全国第二大姓,总人数也超过了1个亿。
李姓的得姓始祖,传说为上古四圣之一的皋陶,东夷族的首领,生活的时代距今大约4000多年。
皋陶辅佐过尧、舜、禹三代帝王,是掌管刑法的大理,被尊中国司法的开山鼻祖。
由于其家族影响巨大,因此以官命族为理氏。在此后的历史沿革中,逐渐演化为李姓。
李姓世代居住在中原地区,根据史料记载,有三次大的南迁:
唐朝初期,随陈政、陈元光父子入闽开辟漳州。
"安史之乱"后期,李氏一脉为躲避战乱南迁至江西赣州一带,与诸多南迁中原人士,一起促成今天的“客家文化(赣南)生态保护实验区”。
第三次则是在明末清初,大量李氏一脉迁往福建、莆田、晋江等地定居。更有很多,继续迁徙至海外。
新田村,开基始祖李耿,西晋太常卿,古秣陵(今南京江宁)后街人。
他因为因得罪权臣,被贬到始兴郡曲江,也就是今天的韶关市东南一带。
西晋建兴三年(315),李耿携家眷南迁,自中原南下,途经楚国虔州(今赣州市),走乌迳古驿道入粤,落地生根。
最初的时候,李耿为新家之地取名为“新溪”,“新”即为开拓,“溪”傍水的村庄之意。
后人更名为新田。
由于重要的交通地位,新田的乌迳古道在古代成为中原人衣冠南渡的首选,这里是当年粤北唯一南北穿贯、水陆并运的道路。
明嘉靖《南雄府志》载:“乌迳路通江西信丰,陆程二日,水程三四日抵赣州大河。庾岭未开,南北通衢也。”
天时地利人和,新田逐渐发展成为古代中原人在南雄的第一个聚居地。
如今,这里依旧保持着古朴的内涵。
走进村子,从唐宋至民国,不同风格的老建筑鳞次栉比,唐代的砖雕、宋代的斗拱、清代的木雕,赓续着古村的文脉。
而村子里最常见,就是祠堂,或大或小,村子老人会告诉游客:李姓一脉负先祖“金骨”迁徙,为的就是留住根脉,不忘乡愁。
来源:影像大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