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根据韩国科学技术评估与规划研究院(KISTEP)的报告,中国在全球半导体技术排名中已位列第二,仅次于韩国。在多个关键领域,中国已超越韩国,表现出强大的实力。例如,在高密度电阻存储技术方面,中国得分高达94.1%,超过韩国的90.9%;在高性能低功耗人工智能半导
近期,我对中国芯片半导体行业的关注持续升温,今日决定将这些思考记录下来,以更深入地了解中国芯片半导体在全球的地位。
曾几何时,中国芯片半导体行业似乎总受制于人,仿佛被国外“卡脖子”。然而,深入探索后发现,这一现状已发生根本性转变。
根据韩国科学技术评估与规划研究院(KISTEP)的报告,中国在全球半导体技术排名中已位列第二,仅次于韩国。在多个关键领域,中国已超越韩国,表现出强大的实力。例如,在高密度电阻存储技术方面,中国得分高达94.1%,超过韩国的90.9%;在高性能低功耗人工智能半导体技术方面,中国得分为88.3%,同样高于韩国的84.1%。此外,在功率半导体和下一代高性能传感技术等领域,中国也取得了领先地位。
在芯片制造领域,中芯国际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进展。其14nm FinFET工艺已实现量产,良率高达95%。同时,在28nm高压、射频等特色工艺上,中芯国际也展现出国际竞争力,28纳米成熟制程产能占全球的39%。通过DUV多重曝光+Chiplet技术,中芯国际还实现了7纳米量产突破,并正在攻坚5纳米工艺。尽管在高端制程上仍受EUV设备等供应链限制,与中芯国际存在差距,但中芯国际的进步不容忽视。预计到2025年,中国成熟制程芯片将占全球产量的28%,到2030年这一比例有望达到39%。此外,到2024年,中国晶圆厂的成熟制程产能已占全球的20%,而2025年新增产能中的80%将集中于28nm及以上节点。这些数字充分展示了中国芯片制造实力的不断增强。
在芯片设计领域,中国也涌现出一批优秀企业和成果。华为海思在通信芯片领域表现出色,麒麟芯片的回归更是令人振奋。同时,在汽车市场,中国厂商也崭露头角。例如,在APU方面,海思、全志科技等企业有着出色的表现;在ADAS/AD方面,海思也发挥着重要作用。此外,在ADAS VPU方面,地平线、黑芝麻智能科技等企业也取得了显著成果。从ADAS处理器的算力来看,海思可以支持L4及以上的自动驾驶技术,紧跟英伟达之后。
在设备研发和材料体系方面,中国同样取得了重要突破。上海微电子的28nm沉浸式光刻机已进入验证阶段,国家电投原子能机构也突破了氢离子注入技术,打破了应用材料公司的垄断。在材料方面,奕斯伟材料实现了12寸大硅片的量产,并且良率与国际水平相当;光刻胶国产替代也在加速推进,南大光电的ArF光刻胶已通过验证,支持28nm制程。此外,芯片设计工具与IP生态也取得了显著进展。华大九天推出了支持5nm工艺设计的全流程EDA工具,概伦电子则在器件建模和仿真领域进入了全球第一梯队。
国家政策方面,国家对芯片半导体行业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3440亿元的国家大基金三期投向高端芯片制造、关键设备和材料,助力攻克“卡脖子”难题。“十四五”规划通过大基金三期475亿美元的注资,推动设备国产化率从15%跃升至60%。华为、中芯国际等“链主”企业也发挥着带动作用,如华为海思与高校企业共建联合实验室,缩短芯片迭代周期。
然而,我们也应清醒地认识到中国芯片半导体行业仍存在一些短板。在高端光刻机(如EUV)、EDA全流程工具以及先进制程良率等方面,中国与国际顶尖水平仍有一定差距。此外,人才缺口也较大,预计到2025年,中国半导体产业人才缺口将达到30万至35万人,制造工艺、封装测试、设备材料等关键领域人才严重不足。芯片制造的关键材料如光刻胶、高纯度硅片等长期被国外少数企业垄断,国内产业链各环节发展不均衡,难以形成高效协同。
尽管如此,我坚信只要中国持续加大研发投入、培养专业人才、完善产业链,就一定能在芯片半导体领域取得更大的突破。未来,中国芯片半导体行业必将在全球舞台上大放异彩,彻底改写全球半导体格局。
来源:特派大使的说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