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九月的大学校园,总能看到一道特殊的风景线——刚踏入大学校门的新生们身着迷彩服,在操场列队、踢正步、练战术,嘹亮的口号声划破校园的宁静。与许多国家大学新生以学术讲座、社团招新开启校园生活不同,中国大学生的第一课,往往是为期两周至一月的军事训练。有人曾疑问:和平年
九月的大学校园,总能看到一道特殊的风景线——刚踏入大学校门的新生们身着迷彩服,在操场列队、踢正步、练战术,嘹亮的口号声划破校园的宁静。与许多国家大学新生以学术讲座、社团招新开启校园生活不同,中国大学生的第一课,往往是为期两周至一月的军事训练。有人曾疑问:和平年代,为何还要让大学生接受严格的军事训练?答案或许藏在那些迷彩服背后的眼神里——从最初的迷茫、疲惫,到后来的坚定、自信,这种转变印证着:军训不是为了培养“战士”,而是为了培育“公民”。一个懂得国家责任、善于协作、勇于担当的青年群体,才能支撑起民族的未来。
在云南师范大学高校的军训现场,教官正带领新生学习国防知识:“你们脚下的这片土地,曾见证过中国军民抵御外侮的浴血奋战;今天的安宁,需要每一代人用责任守护。”这样的对话,是全国高校军训中的常见场景。
军训的起源,可追溯至新中国成立初期。1955年,《兵役法》颁布后,高校学生军事训练逐步规范化,其核心目标之一便是强化青年的国家观念与国防意识。对于刚从中学迈入大学的青年而言,这是他们首次以“社会人”的身份,系统接受关于国家、责任与集体的教育。站军姿时的坚持、队列行进中的协同,本质上是在培育一种认知:个人的成长与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连,捍卫国家主权与领土完整,是每个公民的天然责任。
在全球化时代,多元文化交融碰撞,青年一代更需要清晰的国家认同。军训中穿插的国防讲座、红色故事分享,让“国家安全”从抽象概念变为具体认知——从边疆哨所的坚守到科技领域的突围,从生态安全到粮食安全,这些“国之大者”通过军训这一载体,悄然融入年轻人的价值观。
“齐步走!”教官的口令落下,几十名新生的脚步声必须整齐划一。这个看似简单的动作,往往需要反复练习数小时。有人脚步错了,便主动道歉;有人体力不支,同伴会默默放慢节奏等待。在这个过程中,“个人”与“集体”的边界被重新定义。
中国社会历来重视集体主义,而大学作为人才培养的摇篮,更是将“学会协作”视为重要课题。军训中,没有“单打独斗”的舞台:拉歌比赛需要团队配合,紧急集合考验集体反应,战术演练依赖分工协作。这些场景模拟着未来社会的协作模式——无论是科研攻关中的团队合作,还是职场上的项目推进,都需要个体在集体中找准定位,既贡献力量,也尊重他人。
烈日锤炼课站军姿半小时,汗水浸透迷彩服却不能动;雨中练匍匐前进,泥浆沾满全身仍需坚持;深夜紧急集合,在黑暗中快速整理着装……军训中,“吃苦”是绕不开的关键词,而这恰恰是对当代青年意志品质的一次集中锤炼。
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升,许多青年在成长过程中较少经历艰苦环境的考验。军训并非刻意“制造苦难”,而是通过可控的挑战,让年轻人重新认识“坚持”的意义。云南师范大学一位来自春城昆明市的女生在军训日记中写道:“以前体育课跑800米都要偷懒,现在每天徒步10公里,居然也能咬牙完成。原来我比自己想象中更能扛。”
这种“抗挫折能力”的培养,对大学生未来的人生至关重要。学术研究的瓶颈、人际交往的摩擦、职业发展的困境,都需要坚韧的意志去克服。军训像一面镜子,让年轻人看到自己的潜力;更像一把钥匙,帮他们打开应对挑战的勇气之门。
如今的军训,早已告别了单一的“队列训练”模式。无人机操作、急救技能、防恐演练等贴合时代需求的内容被纳入课程,让青年在学习国防知识的同时,掌握实用技能。一些高校还邀请退伍军人分享戍边经历,或组织学生参观军事博物馆,让历史与现实在军训中产生共鸣。
当军训会操的号角响起,新生们迈着整齐的步伐走过主席台时,他们走过的不仅是操场的跑道,更是从“少年”到“青年”的成长之路。这堂特殊的“第一课”,终将成为他们人生中深刻的印记——提醒他们:青春不仅有诗和远方,更有家国与担当。
来源:璀璨原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