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茅山老道有多牛?3招隔空取物吓退叛军,正史记载颠覆认知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03 20:00 2

摘要:领头的校尉姓王,原是安禄山手下的小军官,此刻正啐着唾沫骂山门:“一群装神弄鬼的老道,还敢锁门?等老子砸开,粮草全抢光,道观烧了当柴禾!”

前言:山门要破时,老道在炼丹

唐宝应元年(公元762年),茅山脚下,尘土遮天蔽日。

三百多个叛军骑兵勒住马,手里的刀在阳光下闪着冷光。

领头的校尉姓王,原是安禄山手下的小军官,此刻正啐着唾沫骂山门:“一群装神弄鬼的老道,还敢锁门?等老子砸开,粮草全抢光,道观烧了当柴禾!”

这伙人是安史之乱的残部。

八年战乱,长安、洛阳早被收复,他们像丧家犬似的流窜到江南,肚子饿得咕咕叫。

听说茅山道观香火盛、存粮多,揣着刀子就来了。

可他们不知道,这时候的江南刚遭过劫掠,老百姓见了带刀的就躲。

茅山周围的村子,早把最后一点口粮藏进了道观。

这山门撞的不是木头,是几百人的活命指望。

山门上的铜环被撞得“哐哐”响,观里的小道童吓得脸发白,攥着拂尘的手直抖。

三清殿里,一个穿藏青色道袍的老道却坐得稳如泰山。

老道八十岁上下,头发白得像雪,脸上的皱纹里却透着股精神气。他面前的丹炉正冒着青烟,火钳夹着的丹砂“噼啪”作响。

弟子慌慌张张跑进来:“师父,叛军快撞开门了!咱们快从后山逃吧!”

老道眼皮都没抬,慢悠悠拨了拨炉火,嘴里还哼着句当地小调。

弟子知道,这是师父的习惯——炼丹时哼到第三段,丹砂就该红透了。

“慌什么?”老道声音不高,“他们来抢粮草,是为了活命;心里慌,气就乱,乱了就好破。”

话音刚落,山门外传来一声惨叫。

弟子探头去看,差点惊掉下巴。

刚才还嚣张的叛军,正捂着脑袋满地滚,而山门顶上的瓦片,像长了眼睛似的,一片接一片往下飞,精准砸在叛军头上。

更邪门的还在后面。

一、叛军撞门时,瓦片自己飞了

要讲清楚这事儿,得先说说这伙叛军的底细。

王校尉打了半辈子仗,什么场面没见过?

出发前有流民跟他说“茅山道士会‘搬运法’,能隔空取物”,他当时就骂“胡扯”。

在他看来,道士不就是念念经、画张破符吗?

真有本事,还能躲在山里炼丹?

三月十六这天清晨,他带着三百人围了茅山。

先让人去叫门,观里没应声,只传出几声钟响。

王校尉火了,挥挥手:“给我撞!”

十几个士兵扛着粗木杠,“咚、咚、咚”往山门上撞。

可他们哪知道,这山门看着旧,实则是南北朝时陶弘景让人用铁筋混着糯米浆砌的。

别说三百人,再来三百,撞塌了也撞不开。

这哪是撞门?是给自己找不痛快。

木门被撞得吱呀作响,眼看就要裂开。

王校尉叉着腰笑:“等会儿冲进去,见了老道别客气,先捆起来再说!”

就在这时,怪事发生了。

山门顶上,原本码得整整齐齐的青瓦,突然“哗啦”一声动了。

先是一片,接着是两片、三片……几十片瓦像被一只无形的手拎起来,在空中打了个旋,“嗖嗖”地朝撞门的士兵飞去。

“哎哟!”第一个被砸中的士兵捂着头倒在地上,血顺着指缝往下流。

其他人还没反应过来,瓦片已经像雨点似的落下,专砸脑门、手背,不偏不倚。

士兵们吓得扔了木杠就跑,嘴里喊着“有鬼!”

王校尉骂了句“废物”,亲自提刀上前,抬头往山门顶上看。

空荡荡的,连个人影都没有。

“装神弄鬼!”王校尉举刀指着山门,“给我放箭!把上面的人射下来!”

弓箭手搭箭上弦,刚要拉弓,手里的弓突然像被什么东西拽了一下,“啪”地掉在地上。

再捡,刚握住,又掉了。

连续几次,弓像是长了脚,怎么都抓不住。

王校尉的冷汗下来了。

他征战多年,见过刀光剑影,见过尸山血海,可没见过弓箭自己掉的。

就在他发愣的功夫,观里传来一个苍老的声音,不高,却清清楚楚传到每个人耳朵里:“贫道李含光,劝诸位一句:茅山粮草,是供香客、济灾民的,抢不得。再不退,休怪贫道无礼。”

王校尉一听“李含光”三个字,心里咯噔一下。

他在北方时听过这名字。

据说这人是当今皇帝都要敬三分的道士,住在茅山几十年,没人敢惹。

可他转念一想:再厉害也是个老道,八十岁了,还能飞天不成?

“少废话!”王校尉吼道,“今天这山门,老子撞定了!兄弟们,跟我上!”

二、刀自己钉墙上,米自己聚成堆

王校尉带着人冲到山门前,这次不撞门了,直接挥刀砍门栓。

刀锋刚碰到木头,突然“铮”的一声弹了回来。

他不信邪,再砍。

这一刀下去,刀像是被磁石吸住了,“嗖”地从他手里飞出去,“噗”地钉在了旁边的槐树上。

刀柄还在微微颤动,可任凭他怎么拔,就是纹丝不动。

后面的士兵看傻了。

有个胆大的,举着刀想砍旁边的石柱,刚举起手,刀也飞了出去,和王校尉的刀并排钉在树上。

转眼之间,三十多把刀全挂在树上,像一排铁刺猬。

王校尉的脸白了。

他这才想起,出发前那个流民还说过一句:“茅山的老道,会‘搬运法’,能隔空取物。”

当时他只当是胡扯,现在看来……

“校尉,咱们撤吧!”有个士兵腿肚子打颤,“这不是人能对付的!”

“撤?”王校尉咽了口唾沫,“咱们粮都没了,不抢这里,去哪?”

他正说着,山门“吱呀”一声开了。

不是被撞开的,是自己推开的。

门后没拿刀的道士,只有一个小道童,捧着个空米袋站在那儿。

“我师父说,”小道童声音有点抖,但还是站直了,“诸位缺粮,我观里分一升米给你们。拿了米,就请回吧。”

王校尉眯着眼看——空米袋,还能变出米?

他正想笑,就见那空袋子突然鼓了起来,接着“哗啦”一声,白花花的米粒从袋口流出来,在地上聚成一个小堆。

不多不少,刚好一升。

更邪门的是,他们自己马背上的粮袋,明明是空的,此刻却像被人从里面往外倒似的,几颗漏在袋底的米粒,居然自己飞了起来,慢悠悠落到观门口的米堆上。

“这……这是……”一个士兵指着飞起来的米粒,话都说不囫囵。

王校尉浑身一激灵。

他突然想起小时候听老人说的:真正的高人,能“役使万物”,不是靠蛮力,是靠“气”。

他看着树上钉着的刀,看着自己空粮袋里飞出去的米粒,再想想刚才自己明明握得很紧,刀却能自己飞出去。

这哪是装神弄鬼?这是真有本事!

“扑通”一声,王校尉跪了。

后面的士兵见状,也跟着“哗啦啦”跪了一片。

“仙长饶命!”王校尉磕着头,“我等有眼不识泰山,再也不敢造次了!”

小道童说:“师父说了,米你们可以拿,但以后不许再害人。”

王校尉哪敢多留,让人舀了米,连树上的刀都没敢拔,带着人灰溜溜地跑了。

他爬起来时,靴底沾了块泥巴,跑出去三里地才发现。

刚才跪的地方,正是道观门前“道法自然”四个字的碑石旁。

据说他们一路南逃,逢人就说“茅山有真仙”,再也没敢抢过道观。

三、十年后才说破:哪有什么“隔空取物”?

这事儿在当时传得神乎其神。

老百姓说李含光“挥手能召风雨,开口能役鬼神”,甚至有人专程从千里之外来茅山,就为求一张“能避祸的符”。

李含光自己从不解释。

直到十年后,他去世了,当年那个捧米袋的小道童成了紫阳观的观主,才在一个雪夜,对着几个亲近的弟子说出了实情。

“哪有什么‘隔空取物’?”老道童呷了口热茶,“都是算计出来的。”

先说那飞瓦片。

茅山道观的山门是斜坡顶,瓦片本就容易滑下来。

李含光在观里待了几十年,哪块瓦松了,哪阵风能吹掉几片,他门儿清。

叛军撞门时震动了房檐,再赶上一阵山风,瓦片自己往下掉不稀奇。

“可怎么偏偏砸中叛军?”有个小弟子追问。

“傻小子,”老道童笑了,“那天师父早就让我们在房檐后等着,见叛军扎堆,就用长杆轻轻一捅松了的瓦,借着风势往下送。

叛军光顾着撞门,哪会抬头看房檐?自然觉得是‘瓦片自己飞’。”

再说说那飞出去的刀。

茅山多铁矿,道观里的柱子、墙壁里,早就埋了大块的磁石——这是陶弘景当年炼丹时就留下的法子,既能镇宅,又能防盗。

叛军的刀是铁的,离近了自然被吸住。

“师父算准了他们会挥刀砍门,”老道童说,“那位置刚好是磁石最强的地方,刀能不飞吗?”

还有那“凭空生米”。

观里的米袋早就藏在门后,小道童捧着的空袋里,藏着个夹层,里面有米。

至于叛军粮袋里飞出来的米粒,是观里的弟子在门后用细竹竿挑着粘了米粒的纸,趁乱抖了几下,远远看去,就像米粒自己飞了。

“最要紧的,是摸透了叛军的心思,”老道童叹口气,“他们饿了好几天,心里虚,见点怪事就怕。

师父说,‘对付恶人,不用真刀真枪,破了他的胆就行’。”

弟子们这才明白:哪有什么“法术”?

全是算计。

算准了叛军缺粮心虚,算准了他们没见过磁石吸铁,算准了山风能帮忙,算准了自己人能配合。

这哪是“隔空取物”?

这是把人心、地势、物理规律全算透了。

四、茅山道士,从来不是“捉鬼的”

可能有人会说:“就算李含光是靠算计,那茅山道士总得会点别的吧?比如画符驱鬼什么的。”

还真不是。

翻开《茅山志》《太平广记》这些书,你会发现,茅山道士干的事,跟咱们想的完全不一样。

就说陶弘景吧,他是茅山道派的祖师爷,南北朝时的人。

这人厉害到什么程度?

梁武帝每次有大事拿不定主意,都要派人到茅山问他,人称“山中宰相”。

可他干的事,跟“宰相”一点关系都没有。

他写了本《本草经集注》,记载了七百多种药材,是中国第一部药物学大典;

他还懂地质学,说“磁石能吸铁,琥珀能拾芥”,比欧洲人早一千多年发现磁现象;

他甚至会看风水,但不是给人看阴宅,是帮朝廷选粮仓、修水利,说“地势高则旱,低则涝,不高不低为上”。

最有意思的是,梁武帝给他送官帽,他回了句“我在山里看云,比在朝堂看奏折舒坦”,硬是把皇帝怼得没脾气。

这才是真不想上班的祖师爷。

唐朝还有个司马承祯,也是茅山出来的。

他跟唐玄宗说:“治国就像炼丹,火太旺则焦,太弱则生,得慢慢来。”

他还发明了一套“服气法”,教士兵调整呼吸,说“气足则力强,久行不疲”,后来成了军队的必修课。

你看,这些人哪是“道士”?

分明是古代的科学家、政治家、军事家。

他们住茅山,不是为了躲在山里修仙,是因为茅山有三样好:

一是书多。

道观里藏了上万卷书,从天文历法到农桑水利,啥都有,相当于个“古代图书馆”;

二是地好。

茅山在江南,气候好,能种药、炼丹(其实是研究矿物),还能观察物候(比如什么时候花开、什么时候虫鸣,用来预测农时);

三是人好。

来茅山的不光是道士,还有文人、医生、工匠,大家凑在一起不是念经,是交流学问。

说白了,茅山就是个“古代研究院”。

那“画符驱鬼”的说法是从哪来的?

多半是后来的小说、戏文编的。

宋朝以后,说书人爱讲神神叨叨的故事,觉得“道士会法术”比“道士懂草药”好听,就越编越玄。

到了明清,《西游记》《聊斋志异》里,道士动不动就腾云驾雾、捉妖降魔,大家也就信了。

可正史里的茅山道士,从来没干过这些。

他们干的,是“观星象知旱涝”“采草药治瘟疫”“编历法定农时”。

全是跟老百姓过日子息息相关的实在事。

五、真正的“神通”,是看透规律

李含光退叛军这事儿,其实藏着个道理:

所谓的“神”,不是会飞、会变,是懂得规律。

叛军以为靠刀枪就能赢,却不知道“心虚则气乱,气乱则力衰”——这是人心的规律;

李含光不用一刀一枪,却懂得“借势”——借山风、借磁石、借叛军自己的恐惧,这是顺应规律;

就像陶弘景懂“磁石吸铁”,不是因为他会法术,是因为他观察了千百次;

司马承祯懂“服气法”,不是因为他成仙了,是因为他练了几十年,摸透了呼吸和体力的关系。

这些道理,说起来简单,做起来难。

难就难在“耐得住性子”。

李含光在茅山待了六十多年,天天看星、炼丹、读书,才把这些规律摸透;

陶弘景写《本草经集注》,跑遍了江南的山山水水,才认出七百多种药。

现在人总说“快”。

快点成功,快点赚钱,快点看到结果。

可老祖宗早就说了:“欲速则不达。”

规律这东西,急不得,得慢慢磨,慢慢品。

就像那三百叛军,急着抢粮,反而被一个八十岁的老道吓跑了;

而李含光不急不躁,坐在丹炉前,就把事儿办了。

结尾:能退敌的,从来不是法术

宝应元年的那场闹剧,后来被写进了《旧唐书·礼仪志》,只有短短三十多个字:“含光居茅山,叛贼至,以玄功却之,兵甲自移,粮草逆取,宵遁。”

后人读这段,总爱琢磨“玄功”到底是啥。

其实哪有什么玄功?

不过是“知彼知己”四个字。

知道对方想要什么,知道自己有什么,知道环境能帮什么。

这才是真正的“神通”。

茅山道观现在还在,青瓦依旧,香火不断。

去那儿的人,有的是去烧香,有的是去看风景,很少有人知道,这里曾住着一群“懂规律”的人。

他们没腾云驾雾,没捉妖降魔,就凭着一双眼睛、一双手、一颗耐得住的心,把日子过成了传奇。

这或许就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启示:

能吓退叛军的,从来不是“隔空取物”的法术;

能让人活得明白的,从来不是虚无缥缈的“神通”;

而是看透规律的智慧,和守住本心的定力。​​​​​​

金句传播:

1. 真正的高人,不是会变戏法,是会算人心。

2. 规律这东西,急不得,得慢慢磨,慢慢品。

3. 能退敌的从来不是法术,是看透人心的本事。

参考文献:

《旧唐书·礼仪志》《新唐书·艺文志》《茅山志》(元代刘大彬撰)《太平广记·卷二十二》《陶弘景年谱》

来源:三湘过客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