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暖青山:青山区描绘公共文化服务新图景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03 16:02 1

摘要:清晨的青山区图书馆里,白发老者手捧报纸静读,孩童在亲子阅读区轻声互动;午后的乌素图街道文化站,非遗传承人正手把手教授居民剪纸技艺;傍晚的“包棉1958”人声鼎沸,街头音乐汇的旋律引来众人驻足……行走在青山区的大街小巷,公共文化服务的暖意无处不在。

清晨的青山区图书馆里,白发老者手捧报纸静读,孩童在亲子阅读区轻声互动;午后的乌素图街道文化站,非遗传承人正手把手教授居民剪纸技艺;傍晚的“包棉1958”人声鼎沸,街头音乐汇的旋律引来众人驻足……行走在青山区的大街小巷,公共文化服务的暖意无处不在。

近年来,青山区深入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以“特色鲜明、普惠大众、管理规范、运行高效、保障有力”为遵循,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作为文化惠民、提升居民素养的核心工程。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实施北疆文化建设提升行动,着重在文化设施建设、文化服务和产品供给、工作机制创新等方面发力,推动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实现公共文化服务均衡发展。

2022至2024年间,全区累计投入公共文化服务资金1204.6万元,培育文艺团队162支,开展文旅活动500余场,服务群众超180万人次。从国家一级馆的持续领跑,到“最美乡村公共文化空间”的崭露头角;从非遗技艺的活态传承,到数字文化的便捷触达,青山区用扎实的行动与丰硕的成果,书写着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青山答卷”。

健全保障机制:以制度之力夯实文化根基

“公共文化服务不是‘选择题’,而是‘必答题’。”这是青山区委、区政府对文化惠民工作的共识。为确保《保障法》落地生根,青山区构建起“顶层设计—资金保障—队伍建设”三位一体的保障体系,为公共文化服务发展筑牢“四梁八柱”。

在顶层设计上,青山区成立由区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创新发展领导小组,印发《青山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新发展管理实施方案》,将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纳入“十四五”规划及街(镇)年度目标考核,建立公众参与的考核评价制度。“从‘软任务’到‘硬指标’,考核指挥棒的调整,让各部门对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视程度显著提升。”区文旅局负责人介绍,如今,街(镇)文化站建设、群众文化活动参与度等指标,已成为衡量基层工作成效的重要标尺。

资金投入的持续加码,为公共文化服务注入“源头活水”。2022年至2024年,青山区公共文化服务经费从284.6万元增长至533.6万元,三年间实现翻倍。其中,中央支持地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专项资金392万元、“两馆一站”免费开放上级经费297.4万元,区级配套经费515.2万元,重点投向场馆提档升级、设备购置与活动开展。在资金的保障下,区图书馆新增电子书借阅机、自助借还设备,8个街道文化站完成音响、灯光等演出设备更新,让群众享受文化服务的“硬件”更硬。

人才队伍是公共文化服务的“主力军”。青山区一方面招募文化志愿者充实基层力量,构建“专业人员+志愿者”的服务队伍;另一方面引进音乐、非遗等领域专家加入“两馆”理事会参与决策,定期组织文化工作者、文艺骨干开展技能培训。截至目前,全区累计开展培训超200次,覆盖1.5万人次。“以前跳广场舞全靠自己摸索,现在有专业老师每周来教,队伍越来越规范,还能登上区里的舞台演出!”青福镇文艺骨干王阿姨的话,道出了基层文化人才的成长与变化。如今,全区162支文艺团队活跃在社区广场、乡村戏台,成为传播文化、凝聚人心的重要力量。

完善设施网络:从“有没有”到“优不优”的跨越

“以前想看书要跑老远,现在社区分馆就在楼下,借书还书太方便了!”家住万青路街道的居民李女士所说的,正是青山区构建“15分钟文化圈”的生动写照。近年来,青山区以“补短板、提效能”为目标,推动公共文化设施从“全覆盖”向“高品质”升级,让居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多元化的文化服务。

三级网络织密服务版图。青山区已建成文化馆、图书馆、美术馆、科技少年宫等区级场馆,总面积达4万平方米;8个街道、2个镇均建成自治区级标准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其中青山路街道、乌素图街道等4家文化站获评“自治区一级文化站”;60个社区(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实现全覆盖,面积均达200平方米以上,配备3个以上文化功能用房。在此基础上,青山区推进“两馆”总分馆制建设,建成19个文化馆分馆、22个图书馆分馆,实现资源互通、服务联动。“总分馆制让‘大馆’资源下沉‘小馆’,比如区图书馆的畅销书,能通过物流调配到各分馆,居民不用跑区级馆也能读到新书。”区图书馆馆长赵一飞介绍,目前总分馆年流通人次达15万,图书外借10万册次,服务效能显著提升。

新型空间点亮文化生活。在“标准化”基础上,青山区更注重“特色化”,通过引进社会资本打造15个“小而美”的新型公共文化空间。东达山度假村胶囊民宿项目入选2023年文旅部“最美乡村公共文化空间创新案例”,这里不仅是民宿,更是集艺术展览、非遗体验于一体的文化驿站;“包棉1958”历史文化街区将老厂房改造为文创空间,复古的砖墙与现代的艺术装置碰撞出独特韵味,成为年轻人打卡的“文化地标”;2025年5月,“包棉1958”获评文化和旅游部全国公共文化发展中心发布的2024—2025年度“最美乡村公共文化空间”。“石榴花开”主题园区则通过书画展、民族歌舞表演,架起各民族文化交流的桥梁。这些新型空间与传统场馆互补,让公共文化服务更贴近群众需求。

免费开放延伸服务触角。青山区坚持公共文化场馆“零门槛”开放,区图书馆、文化馆每周免费开放73.5小时,街(镇)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每周开放49小时,部分场馆还实行延时、错时开放,满足上班族、学生群体的文化需求。“以前下班图书馆都关门了,现在延长到晚上9点,下班后能来看书充电,特别方便。”在企业工作的张先生说。数据显示,仅2024年,全区公共文化场馆通过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服务群众超180万人次,人均年接受公共文化服务4.26次,文化场馆真正成为群众的“精神乐园”。

丰富文化供给:让活动与创作浸润群众生活

“文化服务好不好,群众笑脸是标准。”青山区以群众需求为导向,从传统节日到潮流活动,从精品创作到非遗传承,不断丰富公共文化供给,让文化惠民“有滋有味”。

节庆活动唤醒文化记忆。每逢传统节日,青山区总有“文化盛宴”登场。春节的猜灯谜、写春联,元宵节的社火巡游、花灯展,端午节的包粽子、赛龙舟,中秋节的诗词会、赏月活动……近三年来,青山区围绕“我们的节日”举办活动近300场次,惠及群众150万人次。“小时候过年最盼着看社火,现在区里每年都组织,带着孩子看,不仅热闹,还能让他了解传统文化。”居民刘奶奶的话,道出了节庆活动的意义。除传统节日外,青山区还创新推出文旅惠民消费季、“四季村晚”等活动,其中“四季村晚”结合春耕、夏种、秋收、冬藏的时令特点,展现乡村文化与产业融合成果,让村民在自编自演中收获幸福感。

品牌活动彰显区域特色。“东达山艺术季”已成为青山区的文化名片,每年吸引数万人参与。艺术节上,农耕体验、露营音乐会、非遗市集等活动一应俱全,让游客在山水间感受艺术与自然的融合。而“一见青心”街头音乐汇则让潮流文化走进街头,吉他弹唱、爵士舞表演点燃夏夜激情,2024年夏季就吸引观众超10万人次。此外,“军工文化旅游季”通过军工主题展览、情景剧表演,展现青山区的工业记忆,让红色文化焕发新活力。这些品牌活动各具特色,满足了不同群体的文化需求。

精品创作讲述青山故事。青山区立足“军工城”“民族团结”等特色题材,推出了一批叫好又叫座的文艺作品。广播剧《筑梦军工》《国家的孩子》《诺言》接连斩获自治区“五个一工程”奖,原创歌曲《包头欢迎你》获包头市文艺振兴奖,舞蹈《奔腾时代》以蒙古马精神为主题,在全市广场舞大赛中夺冠。反映军工舞会和民族团结主题情景剧《军工情家国梦》正在紧锣密鼓地创作中。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非遗文旅融合剧《何以东达》在东达山实景演出,将当地长城文化、非遗故事融入剧情,让观众在山水间感受历史的厚重。“这些作品扎根青山大地,有温度、有力量,既展现了区域文化特色,也增强了居民的认同感。”区文化馆馆长何丽娜说。

非遗传承活化文化根脉。青山区现有自治区级非遗项目4项、市级18项、区级27项,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61人。青山区打造“大福林包子制作技艺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东达山剪纸工坊”,连续多年举办“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系列活动,开展面塑培训、剪纸比赛等近200场次。在东达山包头长城历史文化展厅,学生们通过研学活动了解战国赵北长城历史;在校园里,传承人手把手教孩子们捏面塑、编中国结。“以前觉得非遗离我们很远,现在孩子会主动学剪纸,还知道这是老祖宗传下来的宝贝。”一位家长感慨道。如今,非遗已从“博物馆里的展品”变成“生活中的风景”,融入群众日常。

聚焦均等惠民:让文化阳光照耀每个角落

公共文化服务的核心是“普惠”。青山区通过数字化服务打破时空限制,用精准化举措保障文化权益,让每个群体都能共享文化发展成果。

数字化服务打通“最后一公里”。“不用出门,在家就能跟着老师学书法!”哈达社区居民通过远程培训系统,参与区文化馆的线上课程。青山区借助“互联网+”技术,在3个社区建设远程培训系统,实现公共文化辅导、交流、会议等功能的线上化,让偏远社区、行动不便的居民也能享受优质服务。此外,区图书馆开通微信公众号借阅查询、电子书在线阅读功能,“村村响”广播系统每天播报政策资讯、文化活动信息,21套设备覆盖全部村镇,让文化服务“随时在线”。

特殊群体共享文化温暖。在区图书馆一楼,少儿图书馆色彩明快,绘本、益智玩具一应俱全;隔壁的残障人士服务中心配备盲文书籍、助听设备,为特殊群体提供便利。针对老年人,青山区开展书法、绘画、智能手机培训等活动,丰富晚年生活;针对未成年人,推出“非遗进校园”“小小图书馆员”等活动,全年服务超3000人次。此外,“星星的孩子”观影、文艺进工地等活动,让流动人口、残障群体感受到文化关怀。“以前在工地干活,业余时间很枯燥,现在有文艺演出进工地,还能收到图书捐赠,心里暖暖的。”外来务工人员王先生说。近三年,青山区累计开展特殊群体服务220余场次,惠及5000余人次。

从国家一级馆的荣誉到街头巷尾的文化微光,从制度保障的完善到群众脸上的笑容,青山区的公共文化服务实践,正是《保障法》落地见效的生动缩影。未来,随着各项举措的推进,青山区将以文化人、以文惠民,让公共文化服务像阳光雨露般,浸润每一个角落,滋养每一颗心灵,为区域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文化动力。(李琛、刘洺言)

来源:金台资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