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8月25日,《美洲季刊》(Americas Quarterly)刊登了阿根廷中央银行前首席经济学家、布宜诺斯艾利斯托尔夸托迪泰拉大学教授爱德华多·利维·耶亚蒂(Eduardo Levy Yeyati)关于拉丁美洲在人工智能全球竞赛中战略机遇的深度分析
IPP评论是国家高端智库华南理工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IPP)官方微信平台。
导语:
2025年8月25日,《美洲季刊》(Americas Quarterly)刊登了阿根廷中央银行前首席经济学家、布宜诺斯艾利斯托尔夸托迪泰拉大学教授爱德华多·利维·耶亚蒂(Eduardo Levy Yeyati)关于拉丁美洲在人工智能全球竞赛中战略机遇的深度分析。文章指出,中美在人工智能领域呈现出截然不同的发展理念:美国强调技术主导与零和竞争,中国则倡导人工智能作为“全球公共商品”及多边合作,尤其注重对全球南方国家的支持。
作者认为,拉丁美洲若被迫在二者间做“二选一”,将陷入数字依赖陷阱,丧失技术主权与本土创新能力。然而,该地区也可借鉴冷战时期“不结盟运动”的智慧,采取“数字不结盟”策略——通过区域协作(如拉美人工智能共同体、共同数据治理框架及联合采购标准),在接入多方技术生态的同时保持自主发展道路。巴西、智利等国已在实践此类平衡策略。
译者认为,该文对理解拉美数字战略动向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尤其为中国如何与拉美开展基于平等、互惠的AI合作,避免陷入“技术输出—依赖”模式,并支持地区形成更具包容性与主权意识的技术治理体系提供了思路启示。
图源:Americas Quarterly
*本文作者:爱德华多·利维·耶亚蒂(Ecuador Levy Yeyati),阿根廷中央银行前首席经济学家,布鲁金斯学会高级学者,布宜诺斯艾利斯托尔夸托迪泰拉大学教授。
当美国与中国在人工智能领域展开激烈竞逐之时,拉丁美洲可以探索“数字不结盟”的道路。
近几周来,全球两大人工智能强国提出了对数字世界未来截然不同的愿景。这些相互竞争的理念使拉丁美洲陷入尴尬的夹缝之中。该地区如今面临一种“数字依赖陷阱”,其结果可能决定未来数十年的技术命运。
特朗普在白宫人工智能峰会上展示所签署文件。图片来源:彭博社
上月,特朗普政府发布了《赢得竞赛:美国人工智能行动计划》,这是一份全面的国家人工智能战略,将人工智能定位为一场零和竞争,要求美国实现“无可置疑且无可挑战的全球技术主导地位”。随后,7月23日颁布的行政命令启动了“美国人工智能出口计划”,意欲输出涵盖全链条的美国人工智能技术包。
同月,中国发布了《全球人工智能治理行动计划》,将人工智能定位为需要多边合作的“全球公共产品”,并强调支持全球南方。据李强总理的发言,人工智能应成为造福人类的国际公共产品。
7月26日,国务院总理李强在上海出席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暨人工智能全球治理高级别会议开幕式并致辞。图片来源:新华社
对于拉丁美洲的政策制定者而言,这似乎让他们陷入了一种二元选择。若选择失误,可能意味着数十年的技术依赖、有限的主权以及本土创新前景受限。然而,两条路径之间的紧张关系,也可能为该地区提供新的发展机遇。
两种截然不同的理念:
美中两国在人工智能领域的做法对比,仿佛是一则关于两种哲学的故事。美国的计划专门强调消除监管障碍、建设本国人工智能基础设施,并确保盟友采纳美国的技术标准。这堪称数字版的“门罗主义”,通过出口管制与基础设施依赖建立技术势力范围,同时系统性地排除对手。
中国的计划则讲述了另一种故事。美国强调竞争,而中国强调合作;美国着眼于支配,而中国则倡导“包容性发展”,并明确呼吁支持发展中国家发展自身的人工智能产业。中国的文件读来更像是一份技术多边主义宣言,承诺共享基础设施、进行知识转移,并依托联合国框架推动治理,使小国也拥有发声权。
然而,尽管中国模式以及DeepSeek的出现可能提升可及性,但拉美国家若全盘采纳,仍有可能只是将一种技术依赖换为另一种。
中美人工智能计划对比分析。图源:作者自制
不妨考虑巴西的困境。该国已经建立了一套成熟的人工智能伦理框架,并拥有如巴西电信研究与发展中心(CPQD)等世界一流的研究机构。在数字基础设施方面,巴西在很大程度上依赖美国的云服务,但同时也欢迎中国在电信与制造业的投资。卢拉总统的政府必须在美国推动其技术整合的贸易与安全压力,与中国具有吸引力的基础设施融资之间寻求平衡,同时努力为巴西自身的技术发展保留空间。
墨西哥面临的压力更为直接:其地理上紧邻美国,限制了政策灵活性。设想一下,在与美国共享2000英里边境的情况下尝试采用中国的人工智能标准,而美国却将这种选择视为国家安全威胁。然而,墨西哥的制造业基础依然依赖中国供应链,其快速增长的数字经济亟需尽可能多的技术合作伙伴。
第三种选择:区域协同
在两大方案之间的二元选择,可能本身就是一种伪命题。正如冷战时期的不结盟运动使一些国家能够从两大阵营中同时获益,而不必完全依附任何一方一样,拉美的最佳战略可能是“数字不结盟”:这是一种谨慎的平衡行动,既能保持技术主权,又能同时从两大生态体系受益。
一些国家已经在实践这一理念。例如,智利正将自身定位为区域数字枢纽,同时谨慎处理与两大技术强国的关系。“LatamGPT”计划便体现了这种平衡。该项目由智利国家人工智能中心(CENIA)主导,是一个相对开放的项目,其训练数据、评估与发展路线图由区域机构控制。
其基础设施布局多元化,既包括AWS和微软等美国超大规模服务商,也涵盖华为云和数据中心,并通过与谷歌合作的新“洪堡”跨太平洋海底电缆连接亚太地区。
LatAmGPT由智利国家人工智能中心(CENIA)协调,得到了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区30多家机构以及该地区60多名专家的支持。
类似的还有巴西为期四年、价值40亿美元的人工智能计划,通过推动技术主权来对冲美中对抗:发展本土模型与算力,提供公共融资(FNDCT/BNDES),并在二十国集团与联合国框架内参与规则制定。
区域协同为拉美提供了最有力的发展路径。与其让每个国家单独与人工智能超级大国谈判,不如由整个地区共同制定优先考虑互操作性、避免厂商锁定的标准。太平洋联盟或类似的区域机制可以构建体现拉美价值观的人工智能框架,而非直接引入他国制定的治理模式。
不妨设想一下其实际样貌。一个拉美人工智能联盟可以整合资源进行研发,跨国分担成本与技术专长。区域性的数据治理框架既能保护主权,又能推动创新;而联合采购标准则能避免某个单一政府因压力而被迫签订排他性的技术合作协议。
巴西凭借其技术成熟度与市场规模,可以成为区域合作的锚点。墨西哥的制造业专长以及中美洲不断增长的科技部门能够提供互补能力。阿根廷的科研机构与智利的数字基础设施则可完善这一区域生态系统,使其能够在保持独立的同时具备全球竞争力。
2024年7月,巴西科技创新部向卢拉总统提交了全国首个人工智能投资计划(PBIA),计划投资规模约为230亿雷亚尔(约合40.7亿美元),拟于2024年至2028年期间逐步实施。
人工智能的文化维度
文化对于自动化的态度,与技术专长一样重要,它在塑造新技术的采用方式中具有决定性作用。拉美的人工智能采纳方式可能比美国所强调的市场效率或中国所强调的国家协调更加“以人为本”。该地区在社区组织、合作经济与社会团结方面的深厚传统,可以为人工智能治理模式提供借鉴,使其更加注重人类福祉而非单纯的技术进步。
这一联系已经显而易见:巴西的《通用数据保护法》保障了个人对自动化决策的复审权,并规定“开放金融”必须以用户同意为前提进行数据共享;智利正在通过公开征询意见制定新版人工智能政策;而阿根廷法院则以正当程序和隐私为由,暂停了布宜诺斯艾利斯的面部识别系统。
这种文化维度为拉美在开发人工智能应用时提供了竞争优势,使其在社会层面可能面临更少的阻力。当美中企业竞相构建更强大的模型时,拉美的开发者或许能够专注于构建值得信赖、并与区域价值观相契合的人工智能,从而开辟一个两大强国都难以轻易复制的市场利基。但需要强调的是,文化充其量是一种“指南针”,而非自动驾驶装置:这些积极结果最终仍取决于采购规则、数据规范与政策激励。
行动刻不容缓
战略行动的时间正在迅速流逝。随着美中两国加快锁定技术伙伴的步伐,独立决策的空间正逐渐缩小。若各国不尽快采取行动,未来他们所面对的将不再是人工智能治理愿景之间的选择,而是只能在大国瓜分技术版图后剩下的有限选项中被动挑选。
区域领导人必须意识到,在美国与中国的人工智能治理模式之间做选择,本身就是一种陷阱。拉美社会完全有权决定这些变革性技术在本国如何发展与应用。真正的机遇就在于:通过一种符合拉美发展需求、同时维护技术主权的人工智能路径,从而确保该地区拥有真正的选择权。
本文编译|黄洵 IPP实习编译
IPP公共关系与传播中心
排版|周浩锴
审阅|刘 深
终审|刘金程
关于IPP
华南理工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IPP)是一个独立、非营利性的知识创新与公共政策研究平台。IPP围绕中国的体制改革、社会政策、中国话语权与国际关系等开展一系列的研究工作,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知识创新和政策咨询协调发展的良好格局。IPP的愿景是打造开放式的知识创新和政策研究平台,成为领先世界的中国智库。
来源:IPP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