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你说董卓,人人都知道他坏,可真要说个明白,谁又不是踩了分寸才成了历史罪人的?想象下,如果他当年在洛阳安分守己,咱们熟知的那些“三国演义”大英雄们,是不是还要多等几年才各自开张?但命运就是这么凑巧,董卓不想站在风口浪尖都难——这人,不光命大,胆子也很肥。
董卓:野心、乱世与意外的“背锅侠”
你说董卓,人人都知道他坏,可真要说个明白,谁又不是踩了分寸才成了历史罪人的?想象下,如果他当年在洛阳安分守己,咱们熟知的那些“三国演义”大英雄们,是不是还要多等几年才各自开张?但命运就是这么凑巧,董卓不想站在风口浪尖都难——这人,不光命大,胆子也很肥。
先不急着给他定性。东汉末年,本就不是个让人坐得住的年头。有点本事、有点野心的,谁都知道机会来了。朝廷已是摇摇欲坠,谁都嗅得出一脚能踢翻的大门就在眼前。董卓只是把手伸得更快一些罢了。说白了,他比别人更直接,把舞台中央最亮的灯都揽在了身上,扛起了那面倒霉又灼眼的旗子。
回头想想董卓成名,不过就是黄巾起义那阵子。那时候的董卓,还是个靠打仗立功的边疆将军,没几个人把他当回事。但临了他杀进了洛阳,发现这城里根本没人说得清规矩。十常侍敛财谋权,地方兵荒马乱,中央连找个靠谱的人都难得像抽签。董卓一看,这局势还控不住?于是他真动起手来,三下五除二,把十常侍给端了,朝廷好歹算是歇了歇气。
但说到底,董卓这种“外臣”,到底是得留在兵马大营里才稳当。进了京城,他不是自己的地盘——老的有袁绍,少的有曹操,谁都不服他。细想那几年,袁绍还一副纨绔少爷气,曹操混在官场摸爬滚打——有人说董卓的出现其实给了他们动力,真有点道理。他做什么,都是把京城里那些春风得意的人激到了墙角。
董卓倒是想得明白:既然要争,就不能客气。他先干掉丁原,后脚还传出想收拾卢植的风声。更狠的是,他居然敢动天子——少帝刘辩说废就废,听着都让人后背发凉。当然,这步一走,天下鼎沸。想想,你要是那些靠着刘辩上位的老臣新贵,谁能不恨得牙痒?
即使董卓愿意放低身段,真心辅佐刘辩,或者是后来的刘协,难保天下也就安稳了?恐怕未必。当初大将军何进好不容易把刘辩推上台,眼前一切都在自己的掌控中,结果董卓一下杀入,把亲信安插一圈,原来的江山分蛋糕人眼看连点边都捞不着,这口气谁咽得下?换了谁都会不服,哪怕董卓摇身一变做了“清流名臣”,恐怕也不过是一出新的逼宫大戏。
说些民间的闲话,何进当年埋下的线,董卓只不过提早拉了一下。刘辩其实算半个棋子,大部分的“旧臣”都盼着他能撑得久一些,谁知董卓一废,何进原来的班底立马跳脚,袁绍、曹操那帮人当场变脸。读史时你总能感觉到一种难掩的失落和愤懑——新旧权力交接,从来都是大动干戈的头号火药桶。
再说刘协,老成持重也躲不过做牺牲品的命。那会儿没人真心想当“天子”,天子成了烫手山芋。董卓一锤定音,把大半贵族都得罪光了。其实局势失控,未必全赖董卓,黄巾余波本就搅动风潮。可董卓的每一步都像是手术台上的利刃——割得太快,血洒了一地。十八路诸侯也就顺水推舟,各家都开始称王称霸,从“保护皇帝”到安插武将、拉升兵力,一夜之间成了小诸侯国。拿现在的话说,就是分裂已成定局。
有人说,董卓不过是个催化剂,就算没有他,东汉眼看也撑不了多久。我有时候也想:董卓如果躲回西凉,可能还能安享晚年。但他偏要进京,抢了所有人的饭碗。你看他手底下的牌面,文有李儒、贾诩;武有张济、华雄。还有李傕、郭汜,后来这些人不是仗着董卓的余威在西北闹腾?这个团队,若不是后院起火,外面那帮诸侯还真不容易卷走他的老本。
有几个细节总让人难忘。比如听说董卓其实挺宠貂蝉(当然这多半是后人粉饰),但大多数时候,他的孤独也许只有自己知道。想着自己刚坐稳长安,还没等灭掉各方势力,就被吕布倒戈一击,结局落得烧尸城头。董卓掏心掏肺想“理清”天下,结果变成了千古骂名,还捎带着把自己最信任的人给送了命。
有时候我们想:倘若董卓真心归顺汉室,用温软的手法拉拢大臣,历史会不会跑出个温吞的和平过渡?还是说,不管什么套路,前朝的利益集团一旦失势,谁来也没有赢家?
“三国”就是这么个怪圈。谁都想做名留青史的大英雄,到头来却落得个被世人玩味的局中人。董卓的野心,或许有错,“坏”的形象早被后人坐实。但放到那样的乱世,他真是罪魁祸首吗?还是,只是一块催熟大乱的垫脚石?
我说不准。 人心难测,命运难料。“如果董卓不进京”的问题,成了穿透两千年历史的问号,谁都想替那一页写句平安喜乐。但故事,偏偏不爱照着人的意愿走。
你觉得呢——董卓,只是个替罪羊,还是乱世里第一个敢翻桌子的玩家?
来源:才高八斗艺术家I